戏说“变脸”
俗话说“千人千面”,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孔,即使是双胞胎,由于环境和性格的影响,面孔也会稍有不同。
人的面孔是否能变呢?相传古时候人类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用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这就是古代人的“变脸”;现代人的整容,那是高级“变脸”;川剧里的“变脸”,则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用以揭示剧中人物内心及思想感情变化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在现实世界里,人的“面孔”也会自然变化的,像《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美洛夫,他在断案咬人狗时,他的面色就反复无常,对跟班和围观人群趾高气扬、不屑一顾,对将军却又奴颜婢膝、阿姨奉承,他的面孔戏剧性的变化,令人捧腹大笑。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都刻在脸上,对待他人是笑脸相迎,还是怒目而视,是满面春风,还是冷若冰霜,这种情绪化的面孔也是因人而异的。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受利益驱动,“变脸”是常有的事。比如我们某些官员的面孔就善变,他们对上级、下级、平级和群众就有不同的面孔:
对上级笑脸相迎、唯唯诺诺、惟命是从;
对下级趾高气扬、说一不二、吹胡子瞪眼;
对同级吹吹拍拍、拉拉扯扯、一团和气;
对群众高高在上、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不同的面孔应有尽有,各有各的用处,有位官员私下说:
得罪了上级,晋级长工资没你的份,而且还会给你小鞋穿,弄不好丢了乌纱帽,甚至连饭碗也会砸了;
得罪了群众,大不了挨几句骂而已,官照当,钱照拿。
那么,人的面孔对亲人、朋友总该一视同仁了吧,非也,那也得权衡利弊、视情况而定,应该有什么样的面孔,也是颇有讲究的。
试问,当一个人受到父母、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顶嘴或怒目而视呢?面对上级领导或面试主考官的质问或责难,如有不同看法,又有多少人敢于直接宣泄心中的情绪?人为什么该怒而不敢怒呢?说白了,喜怒哀乐也是受利益驱动的。
试想,你对上级、主考官、指导教师或父母发怒,痛快是痛快了,结果会怎样呢?往往会得不偿失。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同样会使你生气的事,你可以把气撒在父母或家人的身上,却对朋友客客气气、彬彬有礼,或者说宁愿得罪家人也不愿得罪朋友。这并不是说朋友比家人重要,而是因为得罪了家人好说,“血浓于水”么,得罪了家人,总可以得到家人的谅解;可是,如果得罪了朋友,轻则绝交,重则变成敌人。权衡利弊,得罪朋友的代价太大了。
话说回来,按照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得罪父母,或者做了使父母失望的事,往往认为是不孝,心中常存负罪感,而得罪了朋友,虽然利益上有时也会受到损失,但心里却不会有负罪感。
如此说来,宁愿得罪家人而不愿得罪朋友,又说得罪父母有内疚感,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其实不然,这种矛盾心理正反映了人在处理情绪时面孔上的微妙变化: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所以在小的利害关系上可以以朋友为重;但从长远利害关系上考虑,当然要以维护父母或家人的权益优先了。
由此可见,人在对待爱恨情仇,面孔表现喜怒哀乐时,会自觉不自觉或有意无意权衡利弊,决定取舍,决非随意而为,这种情绪化的面孔并非本能,而是受利益驱动、理性左右的。
以上所说“变脸”,只是笑谈,且莫当真,更不要对号入座,否则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作者概不负责,在行文难的今天,这个说明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