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生活,从善良开始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戾气。官场上,市井中,甚至校园内,戾气弥漫,人性大坏。所谓戾气,即是暴戾之气,乖戾之气,粗暴狂野,残酷凶狠,行为乖张,人性退化。这与我们提倡的社会和谐是背道而驰的。君不见,杀人灭门,撞人逃逸,校园暴力,一语不合,刀起血飞,等等,叫人瞪大眼球的字眼,令人张口结舌的镜头,频频出现在大众传媒上。这不禁让人发问:中国人历来的那种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哪里去了?优雅而体面的生活难道真的离我们而去了吗?
我们常说,中国乃礼仪之邦。这不仅体现在对外国客人的彬彬有礼上,也体现在国人之间的交往上,更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自身修为和言谈举止上。中国人秉承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完美的道德规范。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千年教化,炼成了文质彬彬的中国人。这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很让一位大名鼎鼎的西方哲学家罗素艳羡不已,他说从泰山挑夫的微笑中领略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看到了中国人的性情,并由此反省人生和幸福的真谛。
但是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好东西。物极必反,中国优雅得太久了,优雅中的惰性大大发酵,使中国变成了一滩死水,变成了裹足不前的衰年老朽。所以要变,要革命。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种暴烈行动控制不好,便可能摧毁传统文化的优雅、和平。革命之后是发展经济,中国人因长久的贫困而饥不择食,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价值观一拥而入,侵蚀着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变成了急功近利行为乖张。攫取了大量社会资源的贪官污吏和无良商人,以其勇敢的恬不知耻,为社会树立了负面榜样,污染着大众的道德空间。
因此,中国的人性大大贬值,中国人的脾气大大变坏,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过程中,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幸福指数大跌。早在1993年,一位驻北京的意大利记者就曾经不无痛惜地说,中国人现在抛弃了自己很多好的传统,追求我们西方某种罪孽的东西。
其实,“罪孽”不是西方的特产,“优雅”也不是中国的专利。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伊斯兰教说:“你们当中,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自己想要的东西,谁就不是信徒。”佛教说:“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印度教说:“人不应该以己所不悦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全地球的人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底线,如果大家都遵守它,生活将会变得无比优雅。
还是那位罗素,有一句名言,说“在一切的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中国的儒家,更是一向笃信人性善,与人为善,“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优雅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