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美丽的长江大桥!
昨夜,江城温度跌近零度,正式将江城带进寒冬的世界。虽未飘雪,可寒意威猛,我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猛然担心起长江大桥上,引桥两侧的高大万年青了,他们是不是又倾斜了许多?是不是又坚强了许多?
大桥通车至今该是54年了,少说那些万年青已伫立在那里50年了,漫长的岁月,这些“长者”经历了多少的风吹雨打,饱受了多少日晒雨露,见过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客商?这些“长者”见证了多少山盟海誓,又叹息了多少轻生的生命!我在想,是什么让它依然屹立不催!坚强挺拔!意志坚定!
江面常年4级以上的风,除了夏季的南风和西南风以外,其余三个季节都是北风或者东北风。所谓无风浪高有三尺,这话原本是用在大海之上的,如今,我用在江面也是合适的,因为引桥两旁的“长者”可以作证:你看吧,他们一字排开,统统向南倾斜。他们的南面都有一根很粗壮的木桩支撑着,和万年青接触的地方,有很柔软的棕榈隔着,恐是市政工作者怕伤了这可敬的“长者”们,看着这一字排开朝南倾斜的万年青,我终于是懂得了岁月侵蚀的漫长和风霜无情的冷漠!
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在历史上当人不让:1913年,詹天佑带领13名土木学的学生,来武汉考察,为连接南北通途,贯通北京至广州的铁路,建议规划建一座万里长江第一桥。1919年,孙中山先生阐述了开发中国经济的途径原则和计划。提出联络武昌汉口和汉阳的重要性,此后,主织部长孙武拟定了桥头落定在龟蛇之脊,“架设武汉大铁桥,可收平汉、粤汉、川汉三大铁路,连贯一气之完美”。1935年,著名土木专家茅以升请前苏联驻华工程团再一次拟定建桥计划,初步拟定为公路铁路两用桥梁,桥址定于武昌黄鹤楼和汉阳莲花湖。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百业颓废一度被搁置的建桥计划在新中国诞生不久,由60花甲的茅以升牵头建议重新规划拟定建设。1950年中国成立铁道桥梁委员会正式成立。1953年,毛主席登上黄鹤楼并视察了大桥桥址。1954年,前苏联派遣著名专家西林一行28人团队来华支援建设。历经各种磨难,终于在1955年9月1日正式动工建设了,1957年9月25日,万里长江第一桥终于通车了。
这一激动时刻,惊喜了亿万同胞,更撩动了很多文人志士泼墨挥笔,不说其他人,毛主席当属第一,1956年,毛主席横渡长江,即兴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今日,我游走在大桥之上,抚摸着斑驳痕痕的大桥扶廊,这里留下了多少游人抚摸过的痕迹,大桥引桥两侧的万年青依旧倾斜向南方,北风依旧呜呜作响,吹在脸上生疼生疼,我猛然看见桥上的武警守卫英姿飒爽的站立不动,任北风无情撕咬,他们依然笔直的伫立不动。岁月虽无情,可人定胜天!若没有前辈们的呕心沥血,坚韧不拔,哪里会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
千年的黄鹤楼依旧屹立,眺望后起之秀的长江大桥。高耸入云的龟山电视塔也日夜守卫着前辈们的精心杰作。秀丽的南岸嘴装盼着汉阳桥头堡;晴川阁上,我仰视雄伟壮观的大铁桥,除了自豪还是自豪!我爱我美丽的家乡,更爱我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