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也有故事(1-3)
(一)喝酒也有故事
喝酒是人生的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享受,更是闲遐时的一些雅兴。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小酌或痛饮,能在酒中放松一下心情,不为过。醉了嘛,也无妨,人生能有几回醉?
人生在世,一个人特别是作为一个男人,如果没有喝过酒或者没有醉过酒,可能也会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遗憾吧!毕竟中国的酒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明一样源远流长,不喝点酒,如何能感受豪情四溢的酒中韵味,岂不让人生留下了一片酒的空白?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政客商贾,或以酒抒情,或以酒运筹。有多少人对酒倾注了几多柔情?又有多少人对酒寄托了几许雄魄?中国的文化浸润着浓浓的美酒芳醇。
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竹林七贤”,到“性嗜酒”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到醉张狂素,直到“饮中八仙”。还有“醉翁”欧阳修,“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范仲淹,“沉醉不知归路”的李清照,“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
“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更是豪气冲天,“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也是李白把酒与文化结合得臻于完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在我的生活中,喜悦时少不了酒的助兴,抑郁中离不开酒的陪伴。在寂寥的漫漫长夜,于荧屏前小酌一杯美酒,抬头凝望一下窗外那灿烂的星空,会让自己忘却尘世间的烦恼,忘却人生中的不如意。在轻柔舒缓的音乐旋律中品尝着酒的纯,聆听着酒的韵,淡的是酒,浓的是情,闲的是一种心境,这是人生的何等的惬意!
我能喝烧酒,我也能喝窖酒,我还能喝曲酒;我能喝高浓度的烈酒,我也能喝低浓度的柔性酒,我更能喝黄酒、糯米酒、葡萄酒、啤酒、洋酒;所有酒我都敢喝,什么酒我都能喝。于酒杯里释放了满天满地的浓香,在记忆中弥漫着最深处的那份心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我的人生是在走南闯北、浪迹天涯中度过的,我时常徜徉在推杯换盏的酒席之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大家都会非常快乐,陶醉在兴奋之中,有的满脸通红,有的摇头晃脑。这里没有了烦恼与不安,没有了嫉妒与勾心斗角。大家坦诚相待,融为一体,彼此没有陌生的感觉。我也会在酒桌上能言善辩话语滔滔、劝起酒来是机巧灵活一套又一套。
我喜欢南方人带着闲情逸致的低斟浅酌,即便醉也是薄醉,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欣赏北方人那种不醉不归、不尽不散豪爽旷达式的狂饮,“众人皆醉”又何必“我独醒”?我也能应付外国人的“Bottomsup!Cheers!”一饮而尽的空肚喝酒,甚至把对方灌得趴下。
但我更向往的是那一种在柔和的灯光下,在轻歌曼舞的乐曲旋律中,在如梦似幻的氛围里或与恋人、或与朋友喝酒。当浓郁的酒香扑面而来,一杯甘冽的清泉顺喉而下之时,我的血液会激情澎湃,我的心灵会颤动跳跃。饮酒的快乐让我谈古论今,激扬文字,思维敏捷达到最高的境界。
酒在醉,梦在飞,我把不尽的才华随酒吞下顺笔而出,浓烈的酒味从我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是赤条条的真实自我,那是一种情致所至的迸发……
(二)第一次喝红酒
在国外,红酒是浪漫、优雅的代名词,需要细细品味。红酒的外表极其的迷人,给人以幻想、浪漫。红酒没有白酒的干冽,也没有啤酒的淡爽,有的是她特有的滑润和浓郁,是酸、涩、醇、甜多味的交融,散发的是她体内的醇香,让人如痴如醉。她比白酒更有内涵,比啤酒更幽雅。
红酒不是由粗粮俗物制成的,而是以水果的精灵葡萄为原料,经过特殊的工艺,酿制出的琼浆玉液,红酒与生俱来的尊贵是其他酒不能相比的。
暗红色的酒体,倒入白色的高脚杯里,用手端起杯轻轻地摇晃,就会出现红色旋涡,看上去是那样的高贵,那样的风韵,那样的雅致,那样的浪漫。好似一位幽雅风度的女人既有风情百媚的一面,又有高贵典雅的一面。
红酒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它的神奇是因为它饱含了鲜活的生命原汁,蕴藏了深厚的历史内涵,绵延了高尚的文化积累。品着红葡萄酒,感受着欢乐,沉醉于神秘,自然是人生难得的美妙意境。
红酒虽是舶来品,但已走上了我们中国的餐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每当特殊的日子来临,英俊而且善解人意的绅士总是带着一瓶红酒、一束鲜花献给心仪已久的情人,然后两人在花前月下的温馨里共品美酒、共赴爱河。
这样的罗曼蒂克使美丽的红葡萄酒蒙上了一层超越尘世的诗情画意。喝红葡萄酒更多的是为了体味一丝浪漫的情趣,为了重温一段悠悠的情怀,以及回顾那些已被红葡萄酒浸润了几个世纪的浪漫故事。
我第一次喝红酒是在2001年杭州的浙江宾馆,当年浙江绿城集团在我们上虞城北新区开发“绿城·桂花园”房产楼盘,我陪同朋友吕放一起去了杭州绿城房地产集团公司,晚上正逢绿城集团“年庆”。
杭州绿城房地产集团公司的财务处长是我们上虞章镇人,她给我们二个人按排在浙江宾馆就餐,使我有机会第一次踏入了久闻大名的浙江宾馆,并第一次喝上了红酒。
浙江宾馆,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建于南北高峰之间有着四栋别墅,这里环境优美,是一座以山景、水景相融的高雅酒店,于幽静中透出着一丝丝神秘,曾有多位中央领导慕名下榻。
1970年,当时作为林彪的行宫而兴建,这几栋从外面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别墅,曾经作为军事禁区,如今,我走近了它,撩起了林彪的“七零四”行宫神秘面纱。
我在文革期间从中央文件中就知道有这么一个“七零四”工程。据史料介绍,林彪的“七零四”行宫,分别盖有壹号、贰号、叁号和肆号楼的四栋别墅,占地307亩,总建筑面积为28452平方米。
因是1970年4月建造的,所以被称为“七零四”工程,它的神秘最主要是来自于当年作为副主席的林彪居住的壹号楼。
壹号楼下面是一所被喻为原子弹都无法摧毁的地下大型军事指挥中心,总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设有指挥室、通讯发报室以及发电、供水系统和食物储备区。
在地下室里,一些通道与出口的门,都是重达500公斤的能防弹、防毒、防水钢门。地下室各房间的门窗按装了防弹玻璃、防紫外线辐射玻璃,从室内可以看清室外,而从室外却不能看到室内的东西。
为防范有人进入地下室,地下室通往林彪卧室的通道设置了一段特殊的回音通道,一旦有人进入这一通道,监听者可以通过脚步的回音马上发现来人。
还有林彪可以通过大型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监视“七零四”行宫的每一个角落。林彪事件后,杭州的“七零四”行宫被改建成为了今天的浙江宾馆。
我们在浙江宾馆的锦绣厅参加了宴会,由绿城集团“驻沪办”主任陪同喝酒。服务小姐打开了一瓶红酒,我从来没有喝过红酒,看颜色挺漂亮的,以为红酒很好喝。端起酒杯就一口喝了下去。味道涩涩的“不尽人意”,一点都不好喝,当时真的好失望,还不如啤酒呢!
那个主任看我一副豪饮的样子,哈哈笑了起来,他告诉我:“喝红酒要慢慢的喝,细细品味。”因为红酒是自然和时间完美结合后的佳酿,它需要吃红酒的人有足够耐心。
我慢慢的又给自己斟上了一杯,酒倒好后,端着高脚杯缓缓地摇晃了三五分钟,让红酒与空气接触,充分氧化之后,沉睡中的葡萄酒浓郁的香味就会流露出来了芳香四溢,味道也会变得圆润。
随着酒杯的旋晃,扬起了酒香,然后在酒入口之前,我把酒杯移向鼻端,屏住呼吸凑上去深深地嗅上一下,舒张肺腑深深地吸上一口淡淡的芬芳,领会红酒的幽香。
再轻轻的啜上一口含在嘴里,让细腻滑爽的红酒在口腔内唇齿和舌间颠来荡去,缓缓地转动多停留片刻,使感官充分体验红酒,最后全部咽下,一股幽香立即萦绕其中,迷漫在口腔的香味,纵然入喉后仍余味绕口,让人低首回味不已。
我旋转着手中透明的玻璃杯,嘴唇轻轻的在杯口允吸,轻轻的啜着酒,那微甜略酸的液体在身体里面开始发硝,身体的每一条血管都在微微的燃烧。
他还告诉我:“喝红酒要先尝新酒再尝陈酒,一般会品尝两三支红酒,以期对比。”
“喝红酒时要新在先、陈在后,淡在先、浓在后的次序。”
观看红酒的边缘就能判断出酒的年龄,层次分明的多是新酒,颜色均匀的是有年份了,红酒边微微呈棕色的那有可能就是一瓶陈年佳酿。
品尝着一支和自己年龄一样大的红葡萄酒,杯中握着的是几十年以前人们的劳动,不由我不感动红酒的优雅与珍贵,红酒代表着浓缩了的时间。真正懂红酒的人认为吃红酒“宁饮少些,也要好酒。”
他又告诉我:“至于已开瓶而未喝完的红酒,需要紧紧塞上瓶塞,大概可以保存一周时间。不过应尽早喝完,因为保存的时间越长,它的风味也就散失得越快。”
“另外买了红酒在家里一定要横放,最好是瓶口稍向下倾斜一些,这样不但有助于酒渣的沉淀,软木塞也能受到酒液的润泽,保持一定的湿度,瓶口就会被木塞紧紧的塞住”。
听了主任许多喝红酒的讲解,使我恍然大悟,让我长了不少见识。“酒不醉人人自醉”,沉醉的是身体,陶醉的是心灵。
与红酒有过第一次亲密接触,就会喜欢上这赏心悦目、高雅纯净的红色液体,那种酸与涩的完美结合让你回味无穷,仿佛一条清冽的小溪缓缓流过,直至抵达你的心岸,暖暖地似柔波一般……
(三)第一次喝茅台酒
中国的茅台酒同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和法国的柯涅克白兰地并称为“世界三大名酒”。茅台酒素以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而名闻天下,被称为中国的“国酒”。
据说,上个世纪的1915年,北洋政府以“茅台公司”名义,将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外国人对之不屑一顾。一名中国官员情急之中将瓦罐掷碎于地,顿时,酒香扑鼻,惊倒四座,茅台酒终于一举夺冠。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留下一段“怒掷酒瓶震国威”的传奇故事,从此跻身成为了世界名酒。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中南海怀仁堂会议周恩来总理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从此每年的国庆招待会,被指定使用茅台酒,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无数次地将茅台酒当作国礼,赠送给了外国领导人。茅台酒以醉人的芳香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
据史料介绍,茅台酒产于贵州仁怀市茅台镇,已有2000多年的酿酒历史。相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濮人,已善酿酒。汉代茅台镇就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归长安献与武帝饮而“甘美之”。
唐宋以后,更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海外。到了清代,茅台镇的“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声名鹊起。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1949年解放前,茅台酒仅剩下三家酒坊,“成义酒坊”(华茅)、“荣和酒房”(王茅)、“恒兴酒坊”(赖茅)。而“华茅”也就是今天茅台酒的前身。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
茅台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上等小麦制成高温曲,每年重阳之际投料,利用茅台镇特有的气候,优良的水质和适宜的土壤,采用与众不同的高温制曲、堆积、蒸酒,轻水分入池等工艺,再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长达五年陈酿而成。茅台酒酒精度在53度,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典范。
在我的记忆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初期,茅台酒是计划调配供应的,市场上十分的稀罕。我在朝阳商店和益民商店的柜台货架上看到过茅台酒样品,是那种白色的瓷瓶盛装,贴着五星商标,外面还用一张牛皮纸包养着,隐隐约约透着典雅高贵,标价仅仅为7.50元一瓶。到了八十年代的中期,茅台酒的标价也还只有13元一瓶。
茅台酒虽然便宜,但是当时人们的工资普遍很低,只是停留在维持日常生活上。消费水平不高,因此大家也买不起,很少有人喝过茅台酒。平常日子平头百姓喝的是自家做的老白酒或土烧,去街上买的也是那种劣质便宜的老酒和“抢毙烧”,喝茅台酒,大家想都没想过。
1988年的十一月份,我与朋友陈学强、金一松等人跟随我的师傅王连根,去广州参加秋季全国百货订货会。虽然是秋天了,但广州的天气还是非常炎热。我懒得每天洗衣服,于是买了一打衬衫,每件是8元钱。
而金一松则花了1000多元钱买了一件衬衫,金一松的衬衫虽然名贵,但十多天水洗下来领袖照样也软弱不堪皱皮疙瘩。而我的白衬衫虽然价格低廉质量不好,可领子上过浆每件新衬衫穿在身上还是很挺括的,我是三天掷一件衬衫,天天穿新衬衫,又不用洗衣服,把金一松气了个半死。我们在广州待了二十多天,展会结束后,我们一行就去了深圳。
我们拿着《边境通行证》,乘上广州到香港九龙的火车到达了深圳特区。路途中看到深圳到处喧嚣杂乱、热火朝天在移山平地,是个砖瓦满地,泥灰飞扬的巨大施工现场。深圳周围用一道绿色的铁丝网隔离着,铁丝网的两边长着很多荔枝树,树上是果实累累。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短短的几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了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奇迹。在深圳新建和在建的高楼大厦林立,马路宽敞。我去参观了刚刚建设好的人造景观锦绣中华和民俗文化村旅游景点。
我还坐着中巴车去了深圳沙头角到中英街去逛,这里又要花20块办理一种黄色的特别通行证,接受严格检查后才能进去。中英街里面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这条长约250米,宽不足4米的小街最多的是金铺。
街道中间是边境线,内地与香港“一街两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制度的世界。对半面马路和店铺属於香港了,有几个香港皇家警察在巡逻,飘扬着英国米字国旗。1997年香港回归,2006年4月,中英街深圳一侧的130家店铺集体关门,中英街丧失了购物差价和特殊涵义。
我们住在深圳东门市场门口东门大酒店,在东门市场几乎每个商铺都在卖(金枪不倒丸)性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性保健药品;面对许多花花绿绿猛哥骚女宣传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感到非常好奇,这在我的家乡上虞是根本见到的。我去逛了几次东门市场,给自己买了一架“傻瓜”照相机,给儿子也买了一只游戏机。
我们天天在东门大酒店吃饭,去的人也正好是十个人凑足一张圆台面。东门大酒店生意很红火,老板总是一个人坐在大厅门边一个固定的座位上悠悠自在地喝着茅台酒。我的师傅王连根,机头灵巧能说会道,每次进出都会与老板打招呼并聊上几句。
有一天中午,老板很高兴地拿着一瓶茅台酒走到我们桌边,小心翼翼的剥开瓶盖上的赛璐珞封皮,拧开红色的瓶盖,顿时一股特殊的酒香弥漫了开来,充斥在大厅内。
正在大家啧啧称奇之时,老板给我们每个在桌上吃饭的人倒上了一小盅茅台酒让我们喝,这是我第一次品尝茅台酒。我想这么好的酒不应该一口喝下去,于是就小小的抿了一口,感觉满口生香酒味真好,不愧是名酒。
尽管如今喝茅台酒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多年前的首次经历是如此的难忘、如此的清晰,彷如昨天刚刚发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