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的师傅(一)

我的师傅(一)

2013-10-22 05:36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42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时光在岁月的长河里流逝,我的漫漫人生之路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春秋。人生中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一名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

但我的记忆中,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段时间内,称呼“师傅”曾经很流行。我在上海“驻沪办”工作的时候,见人总是张口“师傅”闭口“师傅”,那是对别人的一种尊称。

其实“师傅”是教授技艺的人,是传授吃饭本领的人。师傅和老师不一样,老师往往是一个人教授几十个学生。而师傅则是一个人带一个徒弟,单传一个学生,当然也有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的。

过去我参加工作的时候,都正尔巴经地拜过师傅。师傅不仅传授给我技术,传授给我知识,还关心我这个做徒弟的思想、生活、恋爱。逢年过节,我们做徒弟的按照规矩都会拎着“包头”恭恭敬敬地上门去看望师傅,拜见师傅娘。那时我们的师徒关系很好,感情也比较深厚,不象现在人情淡薄。

我的一生中做过了很多事情,涉及的行业也很多,因此拜过的师傅不少,周仙牛、李爱玲、张晓晓、王连根、严阿尧、朱文龙、姚洪亮、刘维亚……

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在我脑海显现,我非常感谢各位师傅对我的帮助,在此徒儿给你们叩首跪拜了!

时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入城市,我们对人的称呼也有了改变,开始叫上“先生”、“女士”了,本来按照国际惯例还有一种“小姐”的称呼,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大家有意识地在迥避。

而“师傅”的称呼则戴在了我们“农民伯伯”的头上了,像大菜师傅、剃头师傅、修车师傅、木匠师傅、泥水师傅、漆匠师傅、电工师傅、裁缝师傅。我们这些农民工“师傅”凭借手里的本领,再加上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渐在城市扎下了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在网上查阅,当电脑上键入“师傅”之时,同时也跳出了“师父”字样。“师父”多指传授于我们某项技术或者知识的人,相当于父辈。“师傅”是指对某些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一种尊称。

“师傅”也是一种比较笼统的称呼,人们往往在问路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别人就叫“师傅”。在工厂里称呼技术员也为“师傅”,而这个“师傅”所带的徒弟就要叫他“师父”。

这都是很有道理的。称呼自己的“师傅”为“师父”,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那是对自己“师傅”深怀敬意。

说起“师傅”的由来,网上还有一则“大师傅”的民间故事。我觉得十分搞笑,就此引用一下。古代的时候有个皇上,来到修建宫殿的工地上,让各个工匠说说自己的本领,谁的本事大,就封谁为“师傅”。众多工匠谁也不服气,纷纷抢着在皇上面前表自己的功劳。于是皇上就把他们都封为了“师傅”。

这个时候工地上有一对给工匠们做饭的姐妹,姐姐见工匠们都有封号,便也想凑热闹讨封。没想到那些被封为“师傅”的工匠们竟说:

“做饭算什么行当?”姐姐听了很生气,就决定饿他们一顿。

当工匠们干完活,都急匆匆地跑到饭棚去吃饭时,却发现灶房里没动烟火,就群涌而上一起责问姐妹俩。姐姐冷笑着对大家说:

“做饭不算个行当,你们就自己做吧!”

众人气坏了,赶紧去向皇上报告了此事,皇上笑嘻嘻地问大家:

“这做饭的到底算不算个行当?”

这些能工巧匠此时肚子饿得“咕咕”叫,连忙齐声回答道:

“做饭算个行当!”

“太算行当了!”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俩找来,准备封她们为“师傅”。

而姐姐则摇摇头摆摆手,指着工匠们对皇上说:

“他们都是师傅,却做不了饭,给我也是这个封号,我不要!”

“要封就要比他们大!”

皇上说:“那就封你为大师傅吧!”

姐姐一听乐了,接着又指指帮助自己做饭的妹妹,问:

“她呢?”

皇上也就顺口说了一句:

“你是大师傅,那她就算二师傅吧!”

妹妹一听也高兴极了。就这样,皇帝金口玉旨,做饭的就成了“大师傅”,而帮厨的也就成了“二师傅”了。这个叫法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的师傅(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