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傅周仙牛(二)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来上虞留下的千古名句。我漫步在上虞城区市中心的虹漾公园石径小路,两边满眼是那金黄色的皂荚树,吐露着芬芳的白茶花,苍翠遒劲的松树,错落有致,相映成景。
站在半山颠峰的宝塔上,蓝天白云伴着凉爽的清风,使得山峦更加秀美妖娆。放眼山下周围的金渔湾、恒利、半山、卧龙、大树畈这片我曾经洒过汗水的土地已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而青春广场散步健身的居民络绎不绝,观赏着日新月异绚丽多姿的新百官。回味李白笔下的《忆东山》美好诗句,看看眼前,想想过去,真使我感叹万千,情不自禁地连声赞叹。
1975年的冬天,我从白马湖春晖中学毕业成了一名回乡务农的生产队社员。每天伴着操作组长(我们百官大队规模较大,操作组长相当于生产队长)“佳剥树”尖厉的出工哨子,扛锄头、割稻子、挑大粪、插秧苗、垒田塍……
那时一个壮劳力是十分工分,一元多钱一天,而作为高中生的我则只有三分二厘工分,辛苦劳作了一天仅仅只能拿到四毛五分钱。没过多久,我的人生中第一位师傅周仙牛,当时是植保组长,念我是一个高中生,经过党小组长赵伯均和生产队长朱善德同意,抽调我到了生产队植保组做了植保员,负责指导给庄稼喷洒农药,从此摆脱了繁重的田间劳动。
我的师傅周仙牛,当年四十多岁正当中年,在村里老百姓的眼里是一个敢作敢当很有威望的人,还有一身拳脚功夫。当时我们百官大队第五生产队植保组共有四个植保员,师傅收有三个徒弟,大徒弟陈力夫,踏实好学;二徒弟朱友龙,聪明调皮;三徒弟就是本人,憨厚老实。
社员群众戏称我们师徒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植保组常年有十多个人,忙时则有二十多个人,清一式全副武装肩背背包式喷雾器。老大陈力夫主要负责修理器具,老二朱友龙负责配制药剂,我负责打杂挑担。
当年的我肩上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一只皮桶(搅拌药水用的),一头是一只修理工具箱。又是排行老三,所以人们形象地给我取了个“沙和尚”的绰号。而植保组长周仙牛是我们三个人的师傅,由于师傅生性开朗又喜欢同人开玩笑打闹嬉戏,活灵现地更象唐僧了。
每当上工收工之时,我们四个人一字排开,走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样子真的很滑稽很滑稽了,我的耳边似乎总是回响着那首蒋大卫演唱的《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象极了现代版的《唐僧取经》。现在我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还是忍俊不住会哈哈大笑,“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