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儿子回来了
今天,贺炳炎将军的儿子回来了。
小镇最繁华的转盘处,是刘家场的窗口,转角楼上大书着“将军故里刘家场欢迎你”几个巨大的字,告诉人们这里就是独臂将军贺炳炎的故乡。最近一年多时间,刘家场的变化是巨大的。以前遍布街道两边的小摊小贩都回到了它们应该去的地方,街道宽阔了,整洁了;拖了好几年的北街改造工程也进入紧锣密鼓的阶段,一栋栋商品房正拔地而起;菜场的迁址也指日可待,施工的围墙已经砌好;炳炎广场的修建也走入了人们的期待……刘家场正在以她日新月异的变化,迎接一个特殊的日子——炳炎将军诞辰一百周年。
我的母校——松滋市第五中学,这座藏在山镇的学校,她的名字已经在1995年永远消失了,取代的是一个以将军的名字命名的新名字——松滋市贺炳炎中学。我已经看不到她昔日的容颜,那曾经的一排排平房,那简陋的校园不见了,有的只是高楼,假山,喷水池,整洁的校道,宽阔的操场,还有衣着时尚前卫的学子。将军跟随贺龙元帅离开故里,出生入死,屡建奇功。今天他的儿子回来了,回到父亲的故乡。今天,校园里显得格外整洁漂亮,校道上是学生们的美术作品,里面有好多炳炎将军不同时期的画像,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书写着对将军的敬仰。校门口,一群手持鲜花的女孩子列队站在这里,准备迎接这远方的长者。
这所学校不知何时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改变了她的轨迹,因为地处山区,生源少,生源质量滑坡,现在她已经成为一所培养艺术生为主的学校。记得当年我们是因为当时的划片招生来到这里的,我们中有好多同学的分数超过了当时一中的分数线,基础那么好的学生自然是可以走得高远的,那几年是创五中历史的,我们的很多同学有的走出了国门,有的做了高官,有的成了富豪,有的做了学者……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他们永远是五中的骄傲!也是今天这座将军学校的骄傲!
将军最大的女儿留在了山镇,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多年前,她的两个孙子就在我班上读书,老人每天接送他们,我有缘与老人每天见面。老人满头银丝,皮肤白皙,长相像极了将军。老人很健谈,常跟我聊天,聊她的孙儿,聊她英勇的父亲,还有她那当时已九十出头的老母亲。将军远征,前妻改嫁,只留下女儿一人在山镇,解放后将军才找到自己的女儿,幸好将军夫人待这个女儿还不错,老人的生活环境才有所改善。可怜那已做他人妇的母亲老境凄凉,将军女儿每每谈及此事时,总会留下眼泪。
四年前,我们一家搬到将军学校,这所我家先生工作了多年的学校。将军外孙女的女儿就住在我们楼上,我们两家的先生是同学,孩子也是同学,两家关系较好。从我认识他们以来,几乎没有听他们说起是将军嫡亲的后代,刘家场也鲜有人知道他们的身世,他们过着平凡而质朴的生活。昨天他们一家三口骑摩托车回老家去了,说是回去住一个星期,开学才回来。他们是否知道他们远方的亲人准备来这里呢?
在百度里搜了一些关于将军的资料,我发现最多的就是对将军籍贯认定的争议。有人说将军就是松滋市刘家场人,有的说将军是宜都市江家湾人,两边的地方政府也坚持认定将军就是本地就是将军故里,宜都方面还有研究文史人员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以及长篇累牍的研究资料。刘家场的河田坪与江家湾紧邻,两地人沾亲带故,可以说是血浓于水。将军的童年就是在这两地度过的,并且一直处于辗转流离中,将军离开家乡时年仅16岁,他在籍贯里总是写着:松滋第九区刘家场。当年刘家场是这一带最繁华的集镇,这个地名早已刻进将军的记忆!这个地名早已深入将军的骨髓!
1995年松滋历史上有了一所将军名字命名的高中!
2009年,宜都的江家湾小学更名为贺炳炎红军学校!
将军的儿女们往来于两地之间,一如当年他们的父亲辗转于两地之间。今天,我无法去评说事情的真相,我只是坚信:昨天,你以家乡为荣;今天,家乡以你为荣!
我以最诚挚的心欢迎你,将军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