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才女张爱玲婚姻说(琴台文艺)

才女张爱玲婚姻说(琴台文艺)

2013-10-21 19:46 作者:叶子 阅读量:36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阅览西安晚报连载潘飞著《永远的张爱玲》,对张爱玲的生平有了详细的了解,网上浏览有关张爱玲生平的资料,一代才女青年、中年失落的爱情,心无安寓的生存状况,如果是真的话,国外并不绰约、并不风光、中年时期平淡而有自困的生活,让人不由得对才女张爱玲生出几分惋惜来。

没有“替故人担忧”,只是一种自扰,因为看过她早期的作品《怨女》、《色戒》、《小艾》《半生缘》《相见欢》《创世纪》等。

张爱玲在文学上,人们冠以天才作为对智女的评价,而在婚姻上的经历与失败,我认为可以称为红颜薄命。

按张爱玲年轻时24岁的条件,找一个一生真爱自己、各方面条件好的人,不是件难的事情,而她选择了找上门随缘的有婚之夫38岁的胡兰成,结婚后在外沾花惹草,两年后以分手为结局,她还善良慈悲,给大男人李兰成帐汇三十万作为一场婚姻最后心意。够女人吧!当然其中的奥密只有当事人清楚。但从她的做法上让人不得怀疑她当时的婚姻观念,只有性情之中的爱,没有伦理,情感的洞穿力薄弱。感情上有被胡兰成涮骗之意,在当今,是充当“二奶”、“情人”的角色。这话虽然对名人有点过头,细细分析,当时年轻的张爱玲是纯真纯情的,而胡兰成是花心的,他自己是有家室,见到美才女张爱玲,占有欲使他成了感情的骗子,和第二任妻子离了婚,以花前月下为诱饵,与张爱玲为婚。张爱玲以后在觉察中寻找胡兰成时,了解到李滥情的真相后,不得不落下伤心的泪水。不能用“爱”和“不爱”简单地对二人这场婚姻做出结论,而这场婚姻张爱玲就在胡兰成不衷的骗局里醉倒,成了胡兰成“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对象。

人无完人,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

张爱玲选择出国,希望在国外得到更大的发展,就象中国现在成名后的名人选择加入外籍,然而,事违意愿,结果发展的空间还在中国。

张爱玲出国以后,36岁的她,在几个月里又选择了大自己近三十岁已经65岁的赖雅,同居,怀孕,赖雅在求婚、婚礼之前,要求张爱玲做人工流产手术。爱的结晶被赖雅毁了,女人做母亲的权利被赖雅一生剥夺。当然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谁也无权干涉。但从这一点看出张爱玲在爱情之中的糊涂,把希望寄托在害怕担当责任、没有勇气接受孩子的赖雅身上,而且赖雅后来一再患中风。就连最爱她的母亲黄逸梵在伦敦患重病需要手术,赖雅都提供不起机票,最后张爱玲只寄给母亲一封信和一百美元的支票。在异国他乡,母亲临死没见上女儿面。还给女儿留下一个装有古董的箱子、部分家具做为遗产运到彼得堡镇。是张爱玲无情,还是迫于经济压力,赖雅爱张爱玲,怎么不站出来扶助同在异国的母女临终相见?

夏志清教授的文章《一段苦多乐少的中美姻缘》,这是为司马斯的中文新书《张爱玲和赖雅》所作的序,谈了对赖雅的看法。

“但是有一点没有明白交代,他有无把已曾中风多次,两年前还住了医院之事在婚前告诉爱玲。假如他把此事瞒了,我认为是非常不道德的。再者,张于婚前即已怀了孕了,赖雅坚决要她堕胎,我认为他不仅不够温柔体贴,且有些残忍霸道,同她的父亲一样损害了她的健康。

“主要因为赖雅身体一天天坏下去,爱玲才决定于一九六一年秋亲自飞往台湾、香港去赚钱。钱赚得并不多,倒把自己身体也累坏了。”

张爱玲英文书在美国并不吃香,离开故土出现水土不服。一方面是因为九十年代之前,在美国主流文化界中,中国文化乏人问津。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美国没有如宋淇先生的通才人物作朋友。赖雅、麦卡锡先生、夏志清教授,都是极其欣赏她的才华的人物,但与美国主流出版界并不熟悉,虽然他?也都尽力相助,但无法使她跻身于商业出版中。

司马斯所著《张爱玲与赖雅》中有段他在旧金山的与张爱玲好友爱丽丝的谈话。

‘那天我们相约在旧金山华盛顿广场公园,在唐人街与意大利区的交界。坐在板凳上,清风里有孩童的呼喊,面前的落叶随风旋转。夕阳渐向西沉,左近白色教堂的长影,步步向前伸展。成群的白鸽,从公园的一端到另一端,飞来飞去。黄昏的小公园里,还是充满了回忆,这次却是爱丽斯女士的回忆了。当年她生命中突生情变,伤心欲绝。张爱玲在公园板凳上安慰着她,谈着她自己四0年代的婚姻,她说自己对丈夫的情感,多半也因丈夫欣赏她之文才,又给她文学上的挑战;他又会欣赏她四○年代的华装。但是她热恋的丈夫,结果还是背弃了她,最后她说,「他离开我之后,我就心门关起,从此与爱无缘了。」(Afterhehadleftme,Iclosedmyhearttolove.),这话也是在张爱玲在世时三十五、六年前所说,但内中的凄凉,听了还是为之震动。’

对于一位洞察世事的作家,真实的生活,总是一连串的痛苦的折衷和无奈的妥协。张爱玲与赖雅的婚姻,或许是确实有感情;或许,也就是她早已说过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天才梦》).

张爱玲是忠于爱情的,没有嫌弃一再中风的赖雅,在回来之际,仍然牵挂病重求助的赖雅,在经济买飞机票都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飞往赖雅身边,可想,一个自己母亲临终都没有见到的女儿,而在赖雅的呼唤下,艰难的飞往外国的恋人。赖雅是什么样的人,张爱玲又是什么样的人?够娘们吧!

张爱玲嫁了进入老年年龄的美国文人,和张爱玲生活期间,收入微薄,自身难保,还得靠张来支持养病。和赖雅生活了11年,张爱玲47岁那年,赖雅去世。有关资料显示,赖雅年轻的时候是个放荡不羁的男人,生性喜欢流浪者,不受家庭约束。

但是,对一颗缓缓逝去的浮华唱着无奈挽歌的孤独灵魂,在异国他乡,她的肉身嫁的到底是谁,名誉上嫁了一个洋人,这个肉身所经历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但张迷们还是希望过去的张爱玲,最好是不要打肿脸装胖子,那样国人知道会难受惋惜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闺秀,一生在婚姻上的不美满,从她两次选择的婚姻中,完全暴露出来情商与文商差异,对亲人亲戚情感的冷漠,从人缘关际中以及临剿无人知晓可以透视到她性格上的弱点,曾经童年、青年家庭生活给他心灵一生带来的创伤。赖雅去世后,她拒绝陌生,拒绝社会生活,拒绝国人拜访,性格孤僻古怪,有关资料显示,她搬家180多次,也许,她也有难言之痛吧!然而,她在国外的作品,并没出版多少,香港宋淇夫妇对她的作品出版在香港所作许多的努力,对她的改善后半生生存状况起了关键的作用。

孤独与自傲,心冷与虚荣,生存与文学,带给她无限专执的创作欲望。也给她传奇、中年并不富裕、平静而不幸福的生活留下了写照。用贵族的气息、不贵族经历、生平撰写了女文人追求的动荡与艰辛。

胡兰成不守信,赖雅不能依赖,构成个人生活并不天才的无奈。

对这位在1995年中秋节间默然去世的作家,本来不该说什么的,当我从资料上看到她在世情感上、经济上无有依靠的悲凉,老年独居简出的生活,与亲兄弟亲戚都很少联系时,甚至临终几天都无人知晓报道后,我突然心痛起她飘泊的孤独,对她对上海的绝情不理解,甚至冒出一个念头:假如张爱玲在自己的国家,她后半生会是怎样的生活情况呢?假如她在中国再婚,也许,结果不会那么凄凉。当然,我希望那时的她是幸福的。

历史终归历史,既然婚姻是她选择的,她就有合理的理由,也许这就是她人生自己造就的必经之路,我们没有更多的猜测。看她,正如她在小说里所说:“象一个华丽而苍凉的手势”。“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是我就是一座孤岛”。

相关文章关键词

《才女张爱玲婚姻说(琴台文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