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三)
语言是文字交流的基础,我喜欢方言,常常要在心里去默读对方刚才讲的话,这可能和我刚进入学堂,在接受知识上碰到的事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记的刚进入胜利大街小学,教我们算术的是一位张老师,她是胶东人,那时的老师都不会讲普通话,我记得普通话是1956年下学期老师们才轮流去培训的,由于张老师是一口地方音很重的胶东话,(现在我分析是烟台和威海一带的口音)所以有些话学生很难听懂,故学生们上课时常不认真听,课堂纪律很差,我当时也看得出张老师心里很难过,但她又想不出好的办法来增强和学生们的亲近和交流。
一次姜老师在张老师上课时走了进来,因她看到课堂纪律差,都不愿听张老师讲课,姜老师说:“咱让张老师先为大家唱只歌好吗?大家鼓掌欢迎张老师来一只,”这时大家都不停的拍掌等张老师唱,张老师说:“我唱的不好,既然学生们都希望我唱,那我就唱支家乡的歌,一条老黄牛吧,”随后她唱起“一条黄牛呀!就是那不肯走……哎嗨吆,大轱轳转呀,轱轳轳个转吆!……转呀!转呀!转到它老娘家……”。
当张老师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语字清晰的唱完这首歌,学生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姜老师说:“咱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方言特别多,班上的很多同学父母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你们不也都能听懂各自的话了吗,只要认真听,用心去分辨理解,你们能很快撑握语言并学到你们要学的知识,你们是新中国的接班人,今后国家还要靠你们去建设”。
姜老师的一番话起了决定性的引导作用,从此同学们对张老师有了一种新的看法,我记得张老师的这首歌在我们班里唱了好几次,因是同学们要求她唱,所以这首歌的词我虽已不能全背出来,但歌谱我还能全唱出来。
姜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她能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在上课期间她能结合学生的兴趣讲一些故事,我记得她曾讲了一个:“1952年发生在济南人民公园,特务企图往水井里投放毒药的真实故事。
两个少先队员发现并跟踪及时报案,最终将特务一举抓获,”我听了这个故事后很感兴趣,后来姜老师在要求我们班自编自排的节目中,我把它搬上了班的台上演出,我记得高明同学扮公安人员,我扮少先队员,扮特务的同学我忘了,只记得他回家拿了个鸭舌帽戴在头上,正因为那年代人的警惕性和政治觉悟都很高,才发生了以后三件让我永远难忘的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