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前的叹息
到了湖北钟祥的显陵,心底便升起一种苍凉的感怀。走在那有如炊烟袅袅的青石道上,沉重的心情总难以释然。是对明朝嘉靖皇帝挥金如土、为生父营造华丽陵园的愤然,抑或是对闯王李自成将显陵付之一炬的惋惜?我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准确。
这是一段几近消亡了的古代文明。我无法准确描摹近半个世纪前显陵的富丽堂皇,但从那废墟上残存的遗迹中,可以想像到建造这座陵园所耗费的库银恐怕是一位天文数字。烈火枪炮焚毁了肃穆庄严的楼台亭阁,汉白玉石柱栅栏横七竖八地躺卧在陵园中,众多的文臣武将的石雕已断臂缺腿,那爬满了苔藓的三座半圆形拱桥,象征着升天的三重石门,终日不干涸的锅底形圆水池,以及硕大的“宝城宝顶”墓地,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还有那雕刻着龙的图腾的汉白玉雕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养马场的马车碾出了两条宽宽的印痕.。经过了四百多年风尘和战火的洗礼,虽然这些精美的艺术珍品为之暗淡,令人惋惜,但称之为江南第一陵,如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加以保护的显陵,其设计建筑确实称得上精妙绝伦,不失为中华文明的一隅。
也许有人不理解,明代建都北京,除明太祖朱元璋外,明朝封建帝君的陵墓都选在北京郊区昌平一带,为何在遥遥千里之外的湖北钟祥也有皇帝的陵园?其实这里所安葬的兴献王朱佑杭,没当过一天皇帝。朱佑杭是明宪帝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皇帝朱佑樘即位,朱佑杭封国安陆(今湖北应山县),一生没什么作为,年仅37岁就命归黄泉。但他生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去世两年后,当了16年皇帝的朱厚照因花天酒地,荒淫无道,一生竟没留下子嗣,31岁就一命呜呼。于是朱佑杭15岁的儿子朱厚骢被急召进宫入继皇位。
按理说,朱厚骢以外藩入继皇位,其父朱佑杭生前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兴献王,死后不应该享有一国之君的尊荣。然而他的儿子当了皇帝,什么事不可以改变呢?个性拘谨、脾气怪癖、一生崇奉道教的朱厚骢,从入京的第一天就想建立惟我独尊的权威,处处贬抑力荐他入宫的张太后。朱厚骢即位第三天,就派专使到湖北安陆州接母亲蒋氏进京,并命礼臣议定蒋氏的尊号。接着又下令礼部会议他死去的父亲兴献王的尊称问题。由于阁臣们的一次次让步,使这件持续三年,害134人下锦衣卫狱,16人被杖死的“议礼一案”,以世宗母子赢得胜利而告终。最终朱厚骢的生父朱佑杭封为“皇考献皇帝”。之后,朱献骢下令在安陆州附近为父亲选择陵址,大兴土木,一切按前朝皇帝的规格建造陵园。如此历时数年,耗银数千万两,为一个死后诏封的皇帝建造瑰丽壮观的陵园,在中国封建史上还颇为鲜见。
然而,建筑精美的显陵,建成后不到二百年,就被明末起义军毁于一旦,如今只剩下些许残存的遗迹。一段建筑文明史就这样被历史的烟尘所毁灭。显陵是一段历史,是一部蕴含了辛酸血泪的“史书”。但这部书已被烛火焚烧得只剩下残缺不全的封底。由此我多少有些惋惜,并对明末起义军生出几分艾怨。我在揣想:历史上的的多次农民起义,虽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终结了某一个皇朝和一段历史,但他们也毁灭了不少中华文明!
面对着经历了四百多年历史沧桑的显陵遗迹,我默默无言,只有几声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