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了煤气之后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第一件就是柴,如今居家过日子,少不用煤气做饭。液化气,我们这里的人喜欢叫它煤气。现在家家户户还有谁不用煤气烧饭做菜的呢?但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煤气在我们上虞还是稀罕之物。
我记得儿时生活在百官,早中晚经常能见到家家户户的炊烟升起,一看就知道那是哪家在做饭了。接着又会听到有女人在扯着嗓门,呼唤着在外玩耍的小孩回家吃饭。这是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我家厨房也一样,使用的是大灶和煤炉,后来才有了煤油炉。再后来煤气在我们上虞渐渐地普及开来了,大概在1990年我家也使用了上了煤气。
当时如要置办一只双眼炉具、二只钢瓶一套像模像样的液化气炉具,一般需要花费五六百块钱。当年的煤气站设在百官牛头山就是今天的上虞农批市场位置,一罐液化气大约40元钱吧。
那个时候大多人家都是自己推着自行车去换煤气的,还没有出现送气的这一行业。而我也曾经设计出并批量生产过一种电镀的自行车双挂钩,为灌煤气专用产品,在当时的新建路县农房公司门市部销售。
烧煤气确实方便且卫生,其优点不少,大家很快就尝到了使用煤气煮饭烧菜的甜头,烧煤气不但燃烧干净没有煤灰,而且还火势旺盛饭菜熟得快,两个灶头可以同时煮饭烧菜,厨房的进步着实让我们足足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
昨天中午,小程正在厨房烧菜,锅里冒着热气,火却突然灭了,开始没有在意,重新点火,却打不着火,再次点火,依然打不着火。我去摇晃了一下煤气罐已是空荡荡的,发现煤气用完了。真不凑巧,早不完,晚不完,却在烧菜的最要紧关头,液化气偏偏就烧完了。
以前每当一罐煤气快用完之时,火苗就会渐渐变小,我只要“桄榔、桄榔……”轻轻摇晃钢瓶,火苗还真的会变大些许,只是火苗的颜色有点发黄发红,全不像新煤气燃烧时的蓝色火焰。
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季气温低的情况下,我还会用脸盆装上热水,将煤气罐放置进去,火焰会突然好转,以达到促使煤气充分燃烧的效果;有时甚至把煤气罐倒过身来,头冲下放着,也能使煤气充分燃烧。如此折腾,往往能延续使用二到三天,煤气才最终烧尽。
可这次液化气断挡了,没有出现灶上火焰逐渐减弱的迹象和征兆,事先一点都不知道。这下真的慌了手脚,菜烧了一半,吃不成饭了。更要命的是这个小区是拆迁区域,原来经常上门灌煤气的老头不知搬到那里去了?
我赶紧上网查找煤气公司的送气电话,总算找到了一家“东海”,却被告知没与公司签约的用户不负责送气。我又打“114”人工服务,接线小姐给了我联系电话,我打通后,发现接电话的还是“东海”,这下真完了。
“怎么办啊?”
“没有煤气还怎么生活啊?”
晚餐看来是无法在家进行了,我只能与陶队长去“上海花园”门口的大排档喝酒。
今天清早我打电话给钟点工郑大姐,让她不要带着新鲜的蔬菜过来了,因为家里煤气用完了。这郑大姐还真不错,除了照例买来了二箱啤酒和二条香烟,还带来了送气的联系电话。
于是我拔通了电话,不一会,一个老头上门带走了空罐,下午四点钟准时送来了煤气。现在一瓶煤气是113元,灌装费是3元,扛上顶楼是5元,合计是120元。
这老头在盛夏酷暑送气上门,我很感动。他待人也很热心,服务态度比较好,我非常满意。虽然我不知他的姓和名,但从他短而直竖的头发,挺直的脊背,坚定的面容,透漏着一种朴实的性格。还有那种历经风霜过后的人生豁达与睿智。可能是经常风吹日晒的缘故,他的皮肤是黑黑的,整个人显得十分干练。
这应该是我敬重的一位老人,他的上门送气联系电话是138585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