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戒》到《黑皮书》
不知道自己这样的见解是对是错,或者忽视了好多“现实”的原因以及社会背景,只是,想着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和自身浅薄的知识构建谈谈观看《黑皮书》这部电影之后的感想。——题记
观看了《黑皮书》这部影片,在网上看了不同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似乎不少人愿意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电影本身,就是:色戒+无间道=黑皮书,之所以说“色戒”,是因为做间谍的犹太美女爱上纳粹军官,甚至愿意付出惨重的代价营救纳粹情人。之所以说“无间道”,是因为双方互相埋伏着各自的间谍,斗智斗力。当然,这些都是别人的看法,而我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单单只是停留在电影本身,无论是故事情节或者是演员的演技,更应该上升到现实的意义。而在一场惊心动魄之后,让我眼前浮现出了中国导演李安的那部《色戒》,似乎有那么一些关联,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黑皮书》相较于《色戒》,其中不乏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但在观看前者的整一个过程,却更为紧扣心弦,步步充斥着预料之外的“惊喜”。而明显的历史政治背景,更加深了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更是《色戒》所没有达到的感染观众的效果。不得不承认,似乎,女人,性与暴力在国外有更开阔的阐释余地,而在国内,则不行。只是,又有多少人在这两部影片的背后看到了这两位导演的初衷?想来,李安导演的这一部大作《色戒》也绝非肤浅地只是停留在情色层面,而庞大的明星阵容更是在未公映前就已经留给了观众莫大的好奇和争相地关注。只是,现在,我们极少能在优酷或者其他媒体上找到相关的视频或者其他资料。汤唯,一个被冠于“一脱成名”名号的女星,直到现在都极少在公众面前露面。而《黑皮书》呢?里面难道没有露骨的镜头?没有暴力?
《黑皮书》,以希特勒黑暗笼罩下的压抑气氛为时代背景,描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和不懈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对于这段历史,不单单是国际方面,中国更是记忆犹新,而重新回顾,谁能无动于衷?谁能不发共鸣?这是艺术表现现实的手段,同时更是观众感情共鸣的再现。同样,在《色戒》的中间我们似乎漏加了一个符号,或者是逗号,或者我觉得用“/”更为合适。“色”是主观的欲望,“戒”是理性的克制,感性与理性的较量,道德和法律的触碰似乎历来就有,(像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这点上,绝不逊于《黑皮书》的导演保罗*范霍文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从《色戒》到《黑皮书》,两大导演采取了类似的表现手法诉说不同的道德人性,却同时想给予观众深刻的反思。诚然,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观众的好评率,《色戒》是稍逊于《黑皮书》的,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把两部影片对换地域播放,是否还是会有这样的“落差”呢?未必吧?所以,当我们去评定一部影片时,实在不该只是从影片出发,更该融入社会的现实因素,才能作出更全面和公正的评价。很多人在批判《色戒》,批判李安,却鲜有人知道李导在这部戏背后的付出。战争,女人,性与暴力,诚如许多文人的作品(例如新潮小说的一些作家作品),这样的主题词以其深刻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总能抓住很多人的眼球。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也好,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也罢,不是它本身能决定的,是需要读者和观众来评价宣扬的。而李安和范霍文都很好的理解了这点,使得电影不只是停留在电影本身。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布景下,能看到人性柔情纯真的一面,是冬日里最温暖的一抹阳光,也是黑暗里闪动的希望。我们的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有了这样的希望,才有了后人的动力和努力。所以,这样的思想见解,这样的电影初衷,对于有觉悟的观众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震撼”。一部影片若能得到观众这样的评价,我觉得便是成功了,当然,票房也是应该关注的一个角度,诚然,谁能说,哪个导演拍戏只是为了唤起民众一些爱国意识或者社会道德等等却不涉及物质金钱?两者兼得,自然最好。暂不论孰优孰劣,只是这两部影片的背后,让我们感受的到的导演的用意却是值得肯定的。《黑皮书》带给观众的是震撼,让人回望历史的时候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看到了蒙茨在“纳粹”的外衣下一颗善良的人性的心。在那样的黑暗背景下,还有让人喘息的这么小的一个空间,是何等的温馨和难得。当然,影片中还有有许多情节和细节都是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深思的。
一部《色戒》,一部《黑皮书》,一在亚洲,一在欧洲,战争背景,人性阐释。从《色戒》到《黑皮书》,只要用心比较,就能或多或少看到些许电影背后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