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六)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六)

2013-10-26 21:10 作者:北吹 阅读量:27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五十年代的孩子有五十年代孩子的乐趣,那时我记得常去看拉洋片,走江湖的挑一付担子,担子上有几个圆的小窗口,一分钱看一次,从窗口往里看都是一张张图片,讲的都是故事,你看的时候江湖艺人还会唱里面的情节,并不断拉动来调换里面图片情节,在旁边没看的孩子,听的心里痒痒的常跑回家里去向大人讨钱。

当时里面情节大多数是讲英雄人物,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赵一曼之类的最多,也有西游记,一付担子有十几个故事,你要看啥他放啥,写起这些事我好像江湖艺人又在我耳边不停的在唱。

春节是孩子最开心的日子,那时对我来说吃并不重要,大年三十晚上团圆饭还没吃好在家就坐不住了,因买的鞭炮之类的东西要急于去放,济南那时有种火药线叫“滴滴筋”点着后能不停的冒火星,而且燃烧很慢,用它来点鞭炮或拿着它在空中晃很好玩,七点以后在邮电新村里几百个孩子手里拿着“滴滴筋”一边晃一边唱:“滴里滴里筋,冒火星!一分钱买十根,”那时真是无忧无虑尽心的玩。

暑假也是尽情玩的日子,作业很少,不像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我除了看课外书外,就是每天必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儿节目,也就是小喇叭节目,因为里面有孙敬修老师讲的半小时西游记,孙敬修的西游记讲的太好了,我反复的听了好几个暑假,他那动听的语音,人物的表达能力吸引和拌随了我们这代人,至今他表达猪八戒那“呼扇呼扇耳朵,叭达叭达嘴”的语音还常在我脑海里回荡。

我也常听大人们讲的事,对有些事我很感兴趣,虽有些大人的事她们不希望我去听,有时我假装在看书但两只耳朵却在听,赵大娘是河南洛阳人,一次她来我家讲她在老家的事,她说:洛阳古墓很多,有很多墓里能住人,那是因为古代封建社会有过“六十回甲子,不死就活埋”的传说。认为人到了六十就没有用了,不死也要活埋了他(她)但子女为让父母安心的去,又不让朝廷来抓去杀头,故就在父母六十岁前为她(他)们建好了墓,六十岁一到就让他(她)们住进去,三顿饭有人送进去。

赵大娘还说:她见过王宝川的墓,戏里演王宝川苦守寒窑十八年,后来薛仁贵回来只享了十八天的福,其实墓上刻着王宝川享了一年另三个月的福,当赵大娘讲日本鬼子时,她语音有点哽塞,她说:一次日寇抓了很多妇女,把她们全集中在一块场地上,场地中间架了根木头,下面点着火,然后叫妇女们脱光衣服,两个奶头上栓上两个铜铃,叫她们一个个走独木桥,不走就用刺刀刺死,走吧就会在独木桥上晃动产生铃响,我当时听的咬牙切齿,心想咱们国家一定要建设的强盛,决不允许外国人再来欺服咱们了。(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六)》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