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凤凰山“峰火台”遗址

昨天的百官:凤凰山“峰火台”遗址

2013-10-23 14:36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4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上虞博物馆座落在百官城区人民中路“警报山”的山巅,那宽大的台阶从山脚两边迤逦而上,直达山顶的馆舍,山上花木葱郁,环境幽雅。现在很多身居百官的人都知道这座山叫“警报山”,你从网上百度一下也叫“警报山”。可还有几人知道“警报山”的真实身份是叫“凤凰山”?自从“文革”中,“凤凰山”上按装了一个防空警报器后,大家就习惯地开始叫作“警报山”了,一直沿用至今日。

百官的“凤凰山”,海拔并不高,比起“龙山”大哥的确是小妹妹。然而,老百官人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凤凰山”自古以来,就是百官千年古镇的一座“峰火台”、一座“报警台”。

据我知道,很早以前由于上虞的城北,沥海那边时常有倭寇、海盗侵犯,百官人为了自救,为了警示乡邻,就在“凤凰山”建起了一座“峰火台”。遇有敌情、匪情、盗情、火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更多的时候则是鸣锣报警。我问过好多土生土长的百官老人,据他们回忆,据他们晓知,“凤凰山”的山巅上,当年是有“报警台”的古建筑,可惜昔日的“峰火台”古迹遗址,如今已建设成为了上虞博物馆。

百官“凤凰山”的“峰火台”,是古代的时候设置的一种作为边防警报、传递军情的设施,这是整个上虞军事防御工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古代的“峰火台”一般都建在高处,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一有事变,联台举火放烟示警。

百官“凤凰山”的“峰火台”,是一种方型的烽火台,有十几米高,一面有能容人进出的大门,三面有让风进出的小门,烽火台中间有方型炉筒直达烽火台最高处,走一圈螺旋楼梯可以到达台顶烽火,站在平台可以掺望百官的四周风光。台上高处还备有一个高高的旗杆,悬挂着猎猎旗帜。

百官“凤凰山”的“峰火台”,传递军情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至所以这样做,因为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为了报告沥海方向敌兵来犯的多少,“峰火台”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峰火台”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军情报警的效果。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

古代的“峰火台”往往都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需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史料记载,“烽火台”在汉代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峰火台”是古代我国用于传递消息的信号台,传递消息时主要用燃烧烟火作为信号,白天烧燧,燧就是狼粪,据说燃烧狼粪时会燃起浓浓的烟,即使遇到风天,这种烟也会竖直的向上升起,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晚上则要点燃烽火,就是在很高的台子上架起一种被称之为“桔槔”的架子,在一头放上铁笼子,笼子里装满柴草,点燃后人们把另一头拉下,这样,就把火笼子举到了很高的明处,便可以向远方的人们报道消息了。

因为“峰火台”它特别重要,一般没有出现重大的敌情,是不允许轻易点燃的。古时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博得美人褒姒一笑的故事,使用的就是这种“峰火台”。有关古代的烽火台,周幽王姬宫?在史书上最出名的一笔,便是为博取美人褒姒一笑,在这里大举烽火燧烟戏诸侯,失去万里江山的故事。

公元前775年有人把褒姒送往镐京,献给了周幽王。带点羞涩发嗲,软软妩媚的褒姒一下子就把周幽王给迷住了,褒姒先当妃,又生子,后为后。褒姒要什么有什么,就是没有对周幽王笑过。无论什么样的笑星,什么样的笑料,她就是千金难买一笑。

置身炽热煽情欲火之中的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竞在骊山烽火台烧起战时的烽火燧烟。一时火光冲天,狼烟中升,鼓声雷动。诸侯们疑镐京有变,纷纷调兵点将,星夜赶赴骊山,当得知原因后,大伙讨了个没趣,垂头丧气地卷旗回国。褒姒在高台阁楼上望见千军万马回撤的狼狈模样,不觉鼓掌浪声大笑。

公元前公元前771年,狼真的来了,申侯联合犬戎兵大举进犯西周首都镐京。兵临城下,周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燧烟,诸侯们认为又是逢场作戏,无一路人马赶来相救。周幽王终于被杀,西周灭亡了,褒姒也被掳掠的不知东南西北去了。这就是历史上为一个女人一笑而失掉江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在初中读书时获知的,课堂上历史老师曾经很严厉地贬斥过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据有关资料记载:百官“凤凰山”的这座“峰火台”墩台系用砖石砌成,在百官是除了“龙山”烽火台外的第二座烽火台,墩台高21米左右,上下皆呈正方形,下座用石砌成台基,长宽均为7米左右,石上砌砖;上小下大,以防倾斜,上顶略小于底座,面积约15平米左右,专门用于燃烧烽火之用;四面均有门,门内有台阶可攀至顶部,顶部可眺望四野。至于这座墩台何年修建的,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无从考证。后来由于近代通信手段得到极大的加强,这种靠烽火传递信息的手段早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抗日战争中,为了防止敌机空袭,百官人曾经在“凤凰山”“峰火台”上按装了一个防空警报器,同时还使用了人工鸣锣报警。百官的后人把“凤凰山”改叫“警报山”,大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吧!

我真的惊诧我们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官先民的聪慧,竟能用这种方式及时喻警,保一方平安。“警报山”位于百官古镇的东北角,当年要走过扁担街的百官下街,沿着百官街河一排吊脚楼,走到凤凰山山脚下,再顺着凸凹不平的幽长小巷-一条豆腐弄向山上爬去。但凤凰山确实是百官古镇居民集聚最近的制高点,最佳地理的报警地点。

站在百官“凤凰山”古代的“峰火台”遗址下,让我无限想象当年烽火台的模样,在这里发生的战争。我沉浸在如梦如幻中,烽火台就像是从远古射来的一枚箭矢,携带着万千旌旗和铁血号角,仿佛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慷慨激越的号角鸣奏,杀伐之声不绝于耳。报警的狼烟,掠过一座座高台,迅速传遍京城。大军开拔,日夜兼程,车辚辚,马萧萧,刀光剑影,威震江南守关。

越过万千时光,在变换的时间人世中,那么多的鲜血和骨头消匿了,渗入到泥土深处,刀枪剑戟也早已锈迹斑斑,一切的一切都在时光中沦落成为一把尘土。

多少年以后,当古老的百官虞舜大地不再遭受战火的蹂躏,百官的人们安居乐业,烽火台往事也渐行渐远,烽火台成为了古老的神话。往事悠悠,岁月如歌。关于狼烟,关于烽火台的故事,已传扬的太久太久……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凤凰山“峰火台”遗址》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