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山水不一样的心境
小姨结婚那年是1972年,那年我才6岁,跟随着母亲去送亲,小姨家门口的那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成了我们几个表姐妹兄弟的乐园,因此,小姨家便是我童年时的向往,我们常常爬山涉水十里小路去小姨家作客。那时,小姨家最令我难忘的是一间四面通风的房子里,垒着一个圆圆的大土灶,那是小姨家赖以烧菜做饭的灶具。
小姨家依水不傍山,用来烧菜做饭的柴火仅有收割后晒干的稻草,且还不能满足一年烧菜做饭之需。每次去小姨家,小姨给我们做一顿简单的饭菜都要在灶前忙活近1个小时。每当做饭时分,满屋的浓烟滚滚,薰得小姨泪流满面,呛得小姨直咳嗽,稻草灰落满灶台,沾满小姨的双手,偶尔忍不住用手抹一把脸,便会留下那一道抹过的印痕。外婆为了让小姨少受点烟薰之苦,常常指令几位表哥给小姨家送些木柴,那是外婆掂着一双小脚去山上砍得的各种粗细高矮不一的杂树及一些灌木丛,小姨将这些木柴积攒下来,留在年前年后忙碌时烧。
进入80年代,小姨家依然是我的度假胜地。每逢暑假,我们几个表姐妹都要到小姨家游玩,那小溪中游动的小鱼、爬行的螃蟹,常成为我们盘中的美味佳肴。小姨家那座笨笨的土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架煤球炉,虽然散发的煤气有点呛人,却已没有了原先的烟薰火烤,小姨收工回家,只要先洗点米架到炉上,就可以怡然自得地休息一会,然后再进入烧菜程序。小姨常常要在暑假期间备足一年用的煤球,我们乐此不疲地帮着做煤球,一天劳作下来,钻进那条清澈的小溪,洗涤一身的汗水和尘埃,惬意而又满足。
眨眼间,二十几年过去了,这期间,未能再去小姨家。
今年暑假,恰逢小姨父60岁寿辰,我偕同父亲母亲再次拜访小姨家。小姨家门前的那条小溪清澈如初,溪水欢快地唱着跳着,似在欢迎我这位久违了的客人。溪水傍那座熟悉的小院已被一幢幢别墅式小洋楼替代,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小姨家一幢三层别墅式小洋楼也拔地而起,外墙贴着锃亮的瓷砖,屋内装修一新,彩电、冰箱、空调、皮质沙发等现代化家电、家具应有尽有。我径直走进了小姨家的厨房,华帝牌煤气灶赫然架在灶台上,我却怎么也找不到煤气罐。小姨父告诉我:“家里已用上了沼气,沼气好啊,既方便干净,又省时省钱,沼气不仅能烧菜做饭,还能照明、洗澡。”他高兴地向我介绍道:家里养了两头母猪和十几头仔猪,猪粪是极好的生产沼气的原料。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现在用沼液替代化肥、猪粪来浇蔬菜和水稻,长势好,病害少,蔬菜、稻谷品质上乘,每年每亩纯收入比原来高2000多元。听小姨父数着的美好日子,小姨一家的小日子真是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第二天,小姨父60岁寿宴就在他家的院子里举行,厨师用手轻轻一拧燃气灶开关,一股紫焰呼呼地冒了出来,只半小时功夫,厨师就搞定了十几桌酒席的菜肴,大家围桌而坐,吃着、喝着、欢笑着、祝福着,欢声笑语溢满小姨家的院落。
几十年来,千千万万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如同我小姨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