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朱清时,英语风该杀杀了
两会其实跟俺们普通老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女首富张茵建议给月入10万的富人降个税吧,不够资格,地产大佬彭磷基称现在房价正合适,没买房的赶紧买吧,咱也买不起,咱就看看这些“人民代表们”会不会替俺们正宗老百姓说句话。
今天看到新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指出我们国人过分重视外语,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我顿时有如遇到知音,热泪盈眶,不容易啊,终于有人说句人话了。
80年代之后的学生之中,有多少是没有受过英语迫害的?有多少是因为英语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梦想的学校、专业?又有多少是因为英语影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升迁的?甚至一些跟英语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专业在升职、评职称的时候,也必须通过英语考试一关,试问是何理由?
看看铺天盖地的英语培训广告吧,看看求学求职时的英语要求吧,看看大学毕业对英语的限制吧——不过四级拿不到学位证,有没有人想过,这完全是不合理的?
我们之中,绝大一部分人一生之中是不会应用到英语的,可偏偏英语却影响其一生,有时候主宰我们命运的不是我们的母语,确是西方的上帝,可笑可悲。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试问有那个学校、那个公司、那个政府部门是有硬性规定,必须是熟读四书五经、了解中华历史的?甚至是连认识3000汉字的要求都没有!而英语,却必须能背诵熟记若干单词乃至牛津字典等。
我们国家对某一样东西的追逐,总是会超出其原本的范畴,丝毫没有想过过犹不及。当初提倡学外语,不过是为了和国际接轨,结果演变到如今,英语倒好像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学习的第一语言了。疯狂的追逐导致社会的变态,现在如果不在英语方面进行某些限制,比如找工作必须要过四级等,就显得不符合国情了。社会的变态更加加剧了学校、学生对英语的追逐,认为只有学好了英语,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出路,殊不知现实中用到英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每个经历过学生生涯的人,可能会忘记自己的恩师是谁,可能已经记不起昔日同学的音容笑貌,但是一定不会忘记在东方泛白的早晨起床记英语单词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为了英语而不得不疯狂的背那些枯燥的单词和无聊的对话。早自习的时候,原本应该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却全学校都是“hello”的声音,直让人怀疑走进了英语学苑。平时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绝对占了整个学习阶段的一大部分,又何来时间学习中文、历史、地理呢?毕竟学习的是一门完全陌生、没有任何基础和底蕴的外来语,那有那么容易?即使是花费了大量心力学习的英语,后来运用者又有几多?
我记得学生的时候,有人写过一首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懂ABC,照做接班人”,虽然偏激,但是对于强迫学英语的行为来说,这种心态更可取。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不可能门门精通样样能手,何必一定要划一条很多人可能都无法达到的及格线?古人云,不拘一格降人才,钱钟书数学得0分,其成就的高度几人能及?古人都看得如此透彻,可偏偏是我们自喻聪明的现代人,打上一个硬性规定:不过四级不能毕业,不过四级不能上班,不过四级不能升职……
看看那么多哑巴英语,看看国文的没落,教育界是不是应该想想,英语应该跟音乐、篮球、足球等一起,仅作为爱好兴趣以供学生选择?如果感兴趣,自然会花时间精力去钻研,学有所成,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