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平阳山”的由来

昨天的百官:“平阳山”的由来

2013-10-23 17:15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41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位于百官凤山路文化广场的“平阳山”巅顶平坦处,在老辈手里曾经有过石塔、楼台亭阁、石桌石椅等许多古代建筑,后来在岁月的历史长河里先后遭到了战火和人为的破坏,至今已荡然无存。据我考证,“平阳山”是当年南宋杨皇后为了纪念南宋宁宗皇帝赵扩曾经做过“平阳王”,而把自己的家乡一座山改称为平阳山并建成皇家园林,至于山上的石塔、楼台亭阁、石桌石椅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平阳王”而建造的。

大家可以翻开《浙江名人大辞典》,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杨皇后(1162-1232),女,上虞人,次山妹。少已姿容入宫,宋宁宗嘉泰二年立为皇后。善诗词、工书法、颇涉书诗、知古今。性机警,诛韩?胄、立理宗,皆出其谋。理宗立,尊为皇太后,同听政,谥恭圣仁烈。”据《宋史》、《历代妇女著作考》、《绍兴县志》、《绍兴市志》等史料记载,杨皇后原名杨桂枝,其妹杨王圭,人称杨妹子,两人都是花容月貌,知书达礼。杨桂枝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62),卒于宋宝庆五年(1232),出身低微,甚至连其生身父母的姓氏,正史都没有记载。乾道年间,杨桂枝她随养母进入皇宫为杂剧演员。由于容貌出众,举止得体,深得南宋太皇太后吴氏的欢心。

宁宗赵扩在做嘉王时,因为赴太皇太后宫参加家宴,而经常见到杨桂枝,此时的杨桂枝已出落得楚楚动人,引起了宁宗赵扩他的注意。宁宗赵扩即位后,对杨桂枝是念念不忘,杨桂枝也觉察到了宁宗赵扩对自己有意,二人便常在内廷家宴上眉目传情,杨桂枝由此得幸。

太皇太后吴氏得知此事,心中大为不快,准备严惩杨桂枝,这个时候宫中有内侍站出来劝道:“娘娘连天下都给了孙子,一个妇人又何足惜,何况这事不宜让外人知道。”甚至宫中还有人对太皇太后吴氏这样说:“娘娘尚未见玄孙,看杨桂枝的面相,宜生子嗣。”从这些情况看来宁宗赵扩与杨桂枝早已在私下作了不少准备,太后身边之人似乎都被他们收买了,所以关键的时刻能替他们出力。太皇太后吴氏怒气始消,决定将杨桂枝赐给了宁宗赵扩,并叮嘱杨桂枝道:“看在我的面上,要好生待候。”就这样杨桂枝被选送入内宫侍候皇太子赵扩。

宋朝自康王赵构南渡后,临安登基称帝,史称南宋。传至孝宗、光宗、宁宗,宁宗赵扩(公元1168-1224年),曾封为嘉王,平阳王。光宗在位时,被立为太子。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光宗退位后,由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当太皇太后吴氏宣布让宁宗他即位时,他连说:“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吴氏随即命令左右说:“拿皇袍来,由我亲自替他穿上。”

宁宗他又急忙拉住韩?胄的手臂求助,又绕着殿柱躲避。太皇太后吴氏呵令宁宗他站住,并流着泪对宁宗说:“大宋王朝能延续到今天,不容易啊!”韩?胄也在一旁百般劝说。宁宗他见太皇太后的决定已经不可改变,这才穿上皇袍,叩拜太皇太后。但嘴里还喃喃自语:“使不得,使不得。”经韩?胄拖拉,他才走出内宫,登朝堂即位。

待宁宗赵扩当上了皇帝,庆元三年(1197),杨桂枝被册封为婕妤;六年之后又晋升为贵妃;贵妃在众多的妃嫔之中已属凤毛麟角,而时年38岁的杨桂枝她的地位只仅次于皇后了。杨桂枝升为贵妃之后,不久皇后就不幸病亡。谁来替补这个瞩目的角色?按理贵妃晋升为皇后属顺理成章,但问题是曹美人也很受皇帝宠爱,将军韩亻宅胄对皇帝赵扩进言,说杨桂枝这女人才学高、知古今、性机警不是好事,建议立性格柔顺的曹美人为后。幸亏宁宗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嘉泰二年(1202),杨桂枝正式封为皇后,她对多嘴的韩将军心怀不满。

1207年,趁韩将军北伐中原失利时,杨皇后她与史弥远设计把韩将军杀之玉津园。史弥远得到了杨皇后的合作地位日高,暗中欲废皇子赵立宏,立宗室子赵目匀为皇。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宁宗皇帝病卒。宁宗赵扩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于永茂陵(今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史弥远召赵目匀入宫,遣后史谷、石两人共同说服杨皇后,杨皇后认为不可,她说:“皇子是先帝所立,岂敢擅变。”弥远他们七次往返劝说,杨皇后始终坚持不可。最后谷、石拜而泣曰:“内外军民皆已归心,若不立之,则祸变必生,皇后也无立足之地”。杨皇后默然良久曰:“其人安在?”弥远速叫赵目匀入见。杨皇后拊着赵目匀的背说:“你今后就是我的儿子!”才改诏废赵立宏为济王,立赵目匀为太子。

宋理宗赵目匀坐上了皇位,他为了感激皇后的恩德,不但尊她为太后,并作了垂帘听政的规定。那年,杨桂枝已经62岁。当然,杨皇后垂帘听政,没有像慈禧那样专横拔扈、干涉朝政,她把听政看作是对她的一种尊重。待她到七十大寿时,皇帝率百官在慈明殿为她祝寿并加尊号为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也是那一年,她主动提出退出政坛,还诏祷天地百神,大赦天下。第二年,1232年12月,71岁的老人杨桂枝病故。

综观杨桂枝的一生,她以自己的美貌才智从贵妃立为皇后,又无子嗣却位尊皇太后并同坐听政,执掌朝纲,确是女中豪杰。杨家父子以杨后一荣俱荣,父杨忠封齐王。兄杨次山仪状魁伟,能文能武,初为宫中武德郎,杨皇后认亲后从吉州刺史升福州观察使,复任岳阳节度使。杨皇后册立,加大慰。韩诛,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少保、封永阳郡王。南郊加封少傅,万寿观察使。致仕,加太保,授安抚军,昭庆军节度使,改封会稽郡王。杨次山虽贵显能避权势,不干预国政,时论称贤臣。嘉定十二年卒,八十一岁,赠太师、冀王。

杨皇后侄子杨谷官至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万寿观察使,永宁郡王。杨石以贵戚赐第初任承信郎,嘉泰四年(1204)时金国强大,金人颇骄,自持善骑射,轻视宋人。杨石从容起立,英姿勃发,挽弓搭箭,三发三中,使金使气沮。由扬州观察使进保宁承宣使。保宁节度使。进封信安郡侯,复以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信安郡王。杨皇后侄孙杨次山孙子杨镇与理宗皇帝女周汉公主联姻,官领军卫将军驸马都统。南宋朝杨家皇亲世代显赫,无仗势欺民现象,德彰萧然。

杨家祖籍开封,曾祖杨全,以材奋武,靖康末为捍卫京城为国殉难。祖杨渐以遗泽补官,仕官在越之东南。遂置家于上虞。杨忠、杨次山以皇亲国戚赐宅萧山渔浦。后齐王杨忠逝世葬于渔浦(今萧山义桥)岐山东,冀王杨次山逝世葬于岐山西,故而岐山改称为“杨岐山”,当地百姓俗称“王坟坞”就是今天东方文化园内杨岐山南侧,万佛金塔后面处即是。杨家的王府当时是宁宗皇帝亲赐并御笔“崇福侯府”四字,是何等显赫荣耀,名振江南。后来由于杨家后代搬迁西兴,把侯王府改为“崇福杨寺”。至明代改为“杨岐禅寺”,可惜到清代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纵火焚烧成一片焦土。后来虽有重建杨岐寺但规模远不及宋代寺院。

南宋史书中记载的“恭圣仁烈皇后”就是我们上虞的杨桂枝,杭州万松岭御道街南宋故皇城至今还保留着她的故宫,杭州东方文化园杨岐寺就是杨桂枝她娘家的侯王府第。杨皇后虽早已仙逝,但她书写的《道德经》还在,行家赞她的书法是“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漂湘。”杨皇后虽早已仙逝,平阳山上的纪念南宋宁宗皇帝赵扩的古代建筑也早已消失,但今天我们百官的平阳山还在,杨皇后为我们的家乡留下了一段佳话。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平阳山”的由来》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