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兰芎山”的传说
我在百官镇史上读到《兰芎山上百草全》,据说是阮先羽先生的文章,全文是这样记载的:“在百官与梁湖交界的群山中,有座像鹤立鸡群的兰芎山,传说兰芎山“百草全,独头蒜,奇功传,气煞吕神仙,再不敢轻视人间。”那是很早以前,上八洞神吕纯阳背着一篓仙草,路过此山。此时盛夏,暑气逼人,吕仙到树下休息,忽听草丛中瑟瑟作响,溜出一条大蛇。大蛇流入一个水潭,在水潭里吞云吐雾,上下翻滚,流了一阵,缓慢流入丛林不见了。一会儿,有个牧童来到水潭边,捧起水来就喝了个痛快。
吕仙想:这牧童保险中毒,没有我的仙草,一定性命难保。果然牧童捂着肚子,“啊唷哎唷”的叫喊起来。吕仙带了药篓走了过去。到了牧童身边,却见牧童已好端端坐在石头上不再喊痛。吕仙奇怪地问:“刚才这里喝水是你吗?”“是我。”“你不是肚子痛吗?”“是的,我连忙嚼了些土药,就不痛了。”“什么土药?让我看看。”“喏!”牧童从裤带里解下两颗蒜头,递给吕仙说:“伢百官有个习惯,端午节,掘些独蒜头,带在身边,碰到发痧中毒什么的,嚼几颗,可以治病解毒,刚才我就用这解了痛。”吕仙见这颗东西嗅嗅臭、尝尝辣,心想怪不得有人说“单方一味,气煞名医”,便叹道:“人间有此妙药,还要我这仙草何用。”说罢,随手将仙草带篓抛弃在山上,拂袖而去。从此,人们都说这座山上样样草药都齐全。”
我父母住在梁湖街里,因此经常来往于百官与梁湖之间,在百官与梁湖交界的群山中,有一座峰峦逶迤,山势俊秀的兰芎山,像是一位婉约妩媚的江南少女,静卧在曹娥江边。古老的百官有峨媚山、龙山、凤山、平阳山、凤凰山、兰芎山、蜈蚣山、牛头山、孔山九座群山雄踞曹娥江畔。而兰芎山是我们百官一座可与龙山媲美的名山,兰芎山因山上生长兰芎等香草而得名,又因王阳明、倪元璐曾先后在福仙寺中“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地孤身苦读而闻名,它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传奇的人文古迹而扬名浙东。
“兰芎围绝嶂,图画望中悬。几度令人羡,登临学葛仙。”南宋诗人赵友直曾到这里游览,赋诗《瞻兰芎山》。赵友直,字益之,号兰洲,上虞人,南宋进士。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度宗咸淳元年(1265)与祖(赵必蒸)父(赵良坡)同登进士第,一时传为佳话。他爱好山水、诗文,这首《瞻兰芎山》是他在游览兰芎山时所作,对兰芎山药用香草所围绕的山峰绝嶂优美的自然景色,对兰芎山的人文古迹表示了羡慕之情作了生动的描绘,诗中有画,极富情趣。近代教育家经亨颐在游兰芎山时也曾经留下了赞美兰芎山的诗句:“家门十里有兰芎,五十年来在意中。小邑名山何所记,有明气节话倪公。”
兰芎山的得名,与山上生长着兰芎等药草有关。一提到兰芎,人们往往会想到兰花。兰花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草本植物,由于它早春在叶丛间抽茎开花,花色淡雅清香,所以叫做春兰。但是,兰芎的“兰”,却并非春兰,而是秋兰,这是一种药用的香草。屈原在《离骚》中就有“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这种用来佩带在身上的秋兰,就是药用的兰草。这种兰草有香气,所以王逸注:“兰,香草也。”
兰芎的“芎”也是一种药用的香草,它也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芹菜,秋天开白花,全草有香气,地下茎可入药。这种药草又叫“川芎”。兰芎山就因山上生长兰芎香草而得名,兰芎山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兰芎山林木苍翠、佛音缭绕。而兰芎山的闻名,因有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而被人们所牢记。
传说,八仙中的兰采和,十八岁就接了爷爷的班,开始行医了。他经常进山采药,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常吃灵芝和茯苓。一天,他手拿药篮进入山中,走到一个荷花池畔,见一个曲眉大眼、坦脸大肚皮的老者,躺在塘边睡觉,黑刺刺的肚脐边一块疮已烂得流脓,还滴着许多黑血。蓝采和心中不忍,就走到他身边,用手挤用口吸那疮。脓血吸尽了,蓝采和就帖一张膏药在那里。哪晓得那老者肚子上竟流出血来,蓝采和顿时傻了眼,心想,“怪哉,我的药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呀!”过了一会儿,那老者睁开眼睛盯着蓝采和突然大声说:“傻瓜,还不赶快用篮子去提一篮子水来,这里还流血呢!”都说竹篮提水一场空,蓝采和心里明白,却又无奈,就飞快地去提水。到了老者身边,篮子是滴水全无。蓝采和见老者苦笑两声,又听他数落道:“真笨,用那塘里的粘泥糊在篮子的空格上,不就行了!”说完叹了一口气。蓝采和脸一红,照老者的话做了。提了一篮水,可是成了浑沌汤!那老者一看发了怒:“痴货!还不快把它倒掉,换一篮子清水来!”
蓝采和心中上了火,却又不发作,毕竟那是个可怜的老人呀。他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俏丽的女人在一旁捂着嘴笑,他更加尴尬了。那女人说:“大哥,咋不想想法子呀?”蓝采和望望荷塘,又看看竹篮,搜肠刮肚还是一点办法没有。女人看了老者一眼,老者也看了她一眼,女人就说:“你看那荷叶比泥巴那个好?”她说。蓝采和看看清绿滴翠、宽大的荷叶,心有所悟,拍了一下脑门,就去摘了几张荷叶,叠在篮子里提了一篮子清澈澈的水来。老者仰倒在地,蓝采和自然会意,将一篮清水泼在那一滩黑肉上。老者的肚子立时就光光的如同平常一般。蓝采和奇异至极,瞪着眼,张着嘴巴,百思不得其解。
“真傻!刚才下塘时身上冷不冷?这水奇得很,喝一口看看是什么?”那老者翻身站起来,指着荷塘。蓝采和于是就依老者用双手掬了一捧水喝了下去,一股清香沁入肺腑,身子变得轻飘飘的。那女人捡起篮子,娇声娇气地说:“大哥,你成仙了。”说时迟,那时快,就见那老者拉了蓝采和一把,顿时他和他手提的竹篮子就离开了地面,老者说:“我们去蓬莱岛玩玩去!”蓝采和腾空而起,看见膝下萦绕着蘑菇状彩云,追随着老者和那手持荷花的女人而去。那老者和女人正是全真二祖钟离权和荷花仙子何仙姑。自从蓝采和成仙后,因为在兰芎山此给人治病而久久不能治愈,反被山下的一个老农所治愈,蓝采和一怒之下,狂摔花蓝而忿忿然,原本光秃秃的山峦刹时长满了兰花和草药,兰芎山因而得名。
还传说很早以前,八仙中的吕洞宾有一次背着一篓仙草,路过此山。时值盛夏暑气逼人,吕神仙到树下休息,忽听草丛中瑟瑟作响,溜出一条大蛇。大蛇游入一个大水潭,在水潭里吞云吐雾,上下翻腾,游了一阵,缓缓地游入丛林不见了。过了一会儿,有个牧童来到水潭边,捧起水就喝了个痛快。吕神仙心想:这牧童保险中毒,没有我的仙草,一定性命难保。牧童果然捂着肚子叫喊起来,吕神仙带了药篓走了过去,走到牧童身边,却见牧童好端端坐在那里不再喊痛。吕神仙奇怪地问:“牧童你为什么一下子好了?”。“喏!”牧童从裤带里解下二颗蒜头,递给吕神仙说:“我们乡下人习惯,端午节带些蒜头带在身边,碰到发痧中毒的嚼几颗,可以治病解毒,刚才我就用这解了毒。”吕神仙叹道“人间有此妙药,还要我这仙草何用!”便随手将仙草撒在山上,拂袖而去。从此,兰芎山上百草齐全。留下了“兰芎山,百草全,独头蒜,奇功传,气煞吕神仙”的传说。
兰芎山不仅自然景色优美,而且还有“葛仙公”修道炼丹的人文古迹。相传三国时,有一位“葛仙公”曾到这座山上隐居,修道炼丹。南宋诗人赵友直诗中所说的“几度令人羡,登临学葛仙”中的“葛仙”,指的就是生于汉末、名扬三国的葛玄。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丹阳)人。他出身名门,曾祖在西汉末年任荆州刺史,后因王莽篡位而弃官归乡:高祖葛浦庐因起兵响应绿林、赤眉起义,有大功,刘秀称帝之后,封其为车骑将军,不久升迁骠骑大将军;祖父葛矩,在东汉任安平黄门侍郎;父亲葛孝儒,“历大鸿胪,登尚书”。
葛玄自幼聪悟,在父亲的教导下,好学上进。不幸的是,在八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凄凉悲苦的生活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但却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到13岁时,“经传子史,靡不该览”。但他并没有向“学而忧则仕”的方向发展,而是选择了一条入山修道炼丹的道路。之所以作此选择,是因为他从父母双亡的事实中领悟到人生的短暂,为了求得长生不死,在方士的影响下,他离家出走,遍历名山,“遐求异人”,专心修炼。
到十五六岁时,葛玄已“名振江左”(也就是说,在长江南岸的江东地区,他已非常出名)。当时,朝廷征辟他入仕做官,但被他拒绝了。他说:“蔬食被褐,枕石漱流,吾所乐也。岂能以此而易彼哉!”葛玄后来被尊称为“葛仙公”,他游历浙东名山,到过天台山、会稽山,最后在我们百官的兰芎山过上了隐居生活,葛玄在此山修道炼丹。《水经注》云:“上虞县南有兰风山,绿山之路,下临大川,皆作飞阁栏干,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葛洪遁世居之,基井存焉,琅琊王方平性好山水,垂钓于此。”
今天的兰芎山上的的福仙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在废墟上重新修建的,寺前有一个用高大的石制牌坊形成的山门,上面刻有“福仙禅寺”四个大字,进了山门,可以看到气势宏伟的三个大殿,掩映在苍松翠竹之中。走近大殿,可以见到殿外香烟燎绕,殿内红烛高烧,一派佛门景象。兰芎山上的福仙寺也有颇为有趣的传说,相传明朝的兵部尚书、理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1472—1528)和户部尚书倪元璐(1594—1644),曾先后在福仙寺中“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地孤身苦读过,结果都考中进士,做了大官。这无疑为福仙寺增添了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