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浅谈古今生死观

浅谈古今生死观

2013-10-27 03:56 作者:朦胧月 阅读量:29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在煤矿工作了近20载,几乎年年都可看见鲜活的生命消失在煤窑,而耳闻的矿难就太多太多了。死亡像驱之不散的幽灵,日夜徘徊在煤矿,也深深地纠结在矿工们的心上。矿工们常年生活在朝不保夕的高危环境里,他们倒是把生死看得很开,“生死命中定”是常挂在他们嘴边的一句话,“阎王叫你三更走,绝不留你到五更!”矿工们常这样深深地感喟着!特殊的环境,才孕育出矿工特殊的生死观啊。

其实,时代不同、人群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自然生死观也各不相同。

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生死观。《古诗十九首》中有诗言:“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人生当东汉乱世之时,常有生命之忧,自然慨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战火纷飞的时期,多少活生生的生命转眼就化为灰烬,难怪有人发出慨叹:宁做太平犬,不做战时人!好好活着,也许就是战乱中人最大的梦想吧。这种令人辛酸的生死观反映出战乱带给人们的伤害多么巨大,多么可怕!

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人们盼望工作轻松工资高,生活悠闲且精彩,家庭平安又幸福,身心康健活到老,这种重视身心健康的生死观,追求人生幸福的价值观多么朴实无华。

而人们的道德理想、价值取向不同,其生死观也就相异。贪生怕死、贪慕荣华之徒,把个人的小命小利看得比泰山还重,而视同胞生命、国家利益如鸿毛!大奸大恶的秦桧,为了个人利益,为了求一时之苟安,竟然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岳飞,这种行径真是无耻之极,令人神共愤!;叛徒甫志高为了保住卿卿性命,竟然不惜供出同志,出卖灵魂,令万千爱国者所唾弃!多少贪官污吏,为了养情人,买香车,购豪宅,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多么惨重的损失,也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一些毫无道德廉耻的小商小贩、大商巨贾,只管从老百姓口袋里捞钱,而丝毫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不知击碎了多少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极端无耻的他们不正是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的推波助澜者吗?我们的同胞啊,看看贪官王森宝的罪恶行径吧,看看贪得无厌的巨商田文华摧残了多少祖国花朵的卑鄙行为吧,我们原本美好的社会风气就是被这一小撮披着羊皮的狼搅得乌烟瘴气的,他们必会被群众的唾沫星子淹死,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只管满足个人私欲,哪管他人生死的利益观、生死观,当然会受千万人所唾弃!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伟大的党为了提高市场经济时期人们的道德素质,正在努力搞好公民道德建设,胡锦涛主席还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道德观,这些举措有力地铲除了社会的思想毒瘤,极大地匡扶了社会的正义,而对陷入钱眼之徒也不止是一种灵魂的清洗剂!

而那些谋求国家千秋大业的仁人志士,颈可断,头可掉,绝不向敌人低下半分腰!其光明磊落的胸怀,其大气凛然的壮举,必然光耀千秋,流芳万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们的生死观早已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为了人民利益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光辉事迹不知敞亮了、感动了多少国人的心!汶川大地震震中,政府拯救灾民,志愿者帮助灾民,遭小灾者帮助遭大灾者,还有数不清的乐善好施的老百姓,把一颗颗金子般的心捧给了灾区人民,这些视灾民如兄弟,视生命如宝玉,救人苦难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可爱可敬之人,他们那崇尚道义之举,他们那闪耀光华的生死观,才多么值得推崇备至啊!

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生死观,如“好死不如赖活着”,这种生死观太灰色了,不值提倡。

艺术家自杀的起因,如云雾缭绕的谜团,历来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诗人顾城杀妻后吊颈而死,姑且不说他自杀妥当与否,杀妻行为实在是太残忍太极端。25岁的著名诗人海子才华卓绝,却卧轨自杀,确实令人叹惜。也许是支撑其活下去的精神世界坍塌了,才导致他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吧。我私下以为其思想行为皆有偏激之处,这样的生死观也过于极端了。世界文学泰斗海明威用猎枪自杀,结束了他辉煌灿烂的艺术生命。晚年,海明威的身体遭受重创,导致其无法进行艺术创作,也许没有了艺术生命,死亡对他或许是一种莫大的解脱。关于自杀的艺术名人还有很多,也许是他们不堪病痛的折磨,或者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世界突然坍塌,才使其心里产生严重的失衡和绝望感,从而导致其用自杀方式来寻求对痛苦、绝望的解脱或超越。

而儒、道、佛三家的生死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仁义重于生死,这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认为生死乃自然之事,应坦然对待,倒是非常重视生命的价值。孔子曰;“朝闻道,夕可死也。”一个人早上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那么即使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孔子又曰:"杀身以成仁”。后来,孟子又曰:“舍身以取义”。再后来的儒家司马迁对此又有所发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在仁义和生命不可兼得时,儒家选择仁义。可见,儒家对生命价值的取向是重视“仁义"的追求,而把生死看得较淡。

道家的生死观是生死顺乎天道。老子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他发现,一个人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所以他认为保存生命的最好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倒是不太重视自己身体反而能较好地保存自己。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而人不过是气的一种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他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贪求长寿,不要太惧怕死亡,而是要顺其自然地对待生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常怀一颗平常心。道家提倡清静无为、养生术,而视名利如浮云。一个人太贪图名利,太患得患失,就会苦其心志劳其形体,从而危及其身心健康。现在,英年早逝的,小病变大病的,大病转绝症的,过劳死的,或多或少都与名利心太强、保养心太弱有关吧。

佛教认为肉体会产生很多欲望,欲望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他们把肉体看作臭皮囊,肉身不过是修行的一种工具,即借身体来修今生的行积今生的德,希翼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超脱出来,去追求来生虚无缥缈的圆满极乐世界。这种灭身体、绝欲望、否定今生幸福的生死观,当然不会被智慧的现代人所选择。

纵观儒、道、佛三家的生死观,不惧生死是其共同点,不同的是各自的归宿;儒家宁愿“舍生取义”,也要追求建功立业和仁义道德;道家顺应自然、天道,去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碍精神境界,甚至羽化成仙;佛家否定、弃绝今生,而追求来生的极乐世界。

关于发轮功等邪教的生死观,已经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带来不可低估的灰色影响,对此,我们应高举科学大旗,用科学知识来武装大脑,邪教自然无处藏身、落荒而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多少陈腐落后生死观早已灰飞烟灭在历史的江河里,今天,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去其糟粕,吸其精华,进而推陈出新,最终让今天的人们受益。而那些肆意践踏他人的生死观、价值观,不管它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不管它是伪善的,还是邪恶的,都要对它们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并与之坚决斗争,战斗到底,直至其消亡。

相关文章关键词

《浅谈古今生死观》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