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的家乡【民间文艺】征稿

我的家乡【民间文艺】征稿

2013-10-22 16:07 作者:晓东 阅读量:30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午饭后,我收到妹妹寄来的信和一个包儿,翻开来信,一行行清晰字迹跃入我的眼帘:哥哥,可休探亲假了吗?回来吧,家乡的鸭梨熟了!回来吧,看看鸭梨园,看看乡亲们!寄来的包儿是村里王大叔送你的甜鸭梨……我连忙打开包儿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是我童年最爱吃的甜鸭梨。看着一个个滚圆的鸭梨,闻着阵阵清新的梨香,我心中涌起一阵思乡之情……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一条水量丰沛的小河流过村前,小河对面有一块约十亩面积的小荒洲。小荒洲水足、土肥,长满了茂密的花草。有一年,村里王大叔买来了几大捆梨树苗,说是山东省来的甜鸭梨种树。这梨树结的鸭梨,个大皮薄,核小肉厚,味甜性温,脆嫩爽口,吃了解渴、生津、理气、清心。长成的梨树,每年每棵要结梨一百多斤,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好梨树品种。王大叔把梨苗分给了乡亲们,每家每户,在荒洲上,除草挖坑,培土浇肥,种上了鸭梨树,这块小荒洲成了鸭梨园。

没过几天,村干部知道了村民栽种梨树。一天晚上,村里召开了全体村民会议。村支书就种鸭梨讲了三点意见:首先,小荒洲是集体的土地,不能栽种私人的梨树。其次,乡里要求多种粮食,种梨树与政策相违。最后一点意见,就是拔掉梨树苗。那时,王大叔是个村小组长,年纪轻轻,敢说敢干。他和村民们一起和村支书理论起来:小荒洲不适合种水稻,适合栽种梨树。种梨树能增加收入,梨树苗不能拔!双方各执一词,争得脸红耳赤,最后不得不散会。不久,村支书经过请示乡里,给出了答复:保留小荒洲已栽种的梨树,但归村里所有。另外,免除了王大叔村民小组长。

村民们为王大伯鸣不平,写了一封信,说王大伯带头种梨是为村里人造福,不能免职,百多人按上手印交给乡政府。王大叔不在乎免去村民小组长,只要保住了梨树就相安无事。在那时,梨树归村里,可村里又不派工管护。王大叔就组织村民去小荒洲,给梨树浇水、施肥、除草,管理着梨园。鸭梨树生命力强,长得快,种下的第二年足有两米高,那年春天,多数梨树开了花,小小的白花儿点缀着梨园,远看去白花花的一片,惹人喜爱。当年的七月,梨园收获了第一批鸭梨。那鸭梨黄皮的、青皮的一串串压弯了梨枝。那天,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边摘梨边吃梨,说说笑笑那场面同欢度春节样欢乐、热闹。从那年起,梨园的鸭梨越长越好,产量每年增多,村里每户每年分得卖梨收入达三百多元,村民们用这些钱解决了家庭不少困难。

有一年的二月,村里民主选举,王大叔高票选为村长。在他就职的大会上,他传达了一条好消息:国家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户,凭自己的能力去种好地,去争收入。同时,他代表村委会宣布,小荒洲梨园的梨树分到每户,以后,自家管理自家的梨树,看哪家管得好,鸭梨产量高,争得收入多。从此,村里的每一户有了自家的梨树,也多了一条致富的门道。那天,村里特设了“百家宴”(就是每家每户把做好的饭菜拼在一起聚餐)。皓月当空时分,晒谷坪里摆放了两行方桌,桌上堆满了香喷喷的酒菜。开宴前,王大叔做了简单发言,他说,梨树到户后,大家要互相帮助种好梨,要种出富裕来,要种出情谊来。“百家宴”进行到十点多钟,村民们还没有散去,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人,在说事说人。我第一次喝醉了酒,直至第二天,还隐隐闻到酒菜的香味。

王大叔有一儿一女。兄妹俩中专毕业回乡后,在村里办起了免费技术培训班,教会村民每年冬天给梨树施一次肥,在树干上捆一把稻草,说是给梨树穿“御寒衣”,来年二月梨花开时,又要施一次肥、培一次土。那年冬天下大雪,张大妈儿子外出,家里的梨树未穿“御寒衣”,哥哥小王和我冒着大雪,给她家梨树捆上了稻草,小王割草时还伤了手指。次年收梨时节,一天晚上下暴雨,小王和我们几个小伙子,顶着倾盆暴雨为张大妈收摘鸭梨,忙到十点钟后,才收摘自家鸭梨。第二天,张大妈挑了几个皮薄、脆黄的大鸭梨,洗干净送给我们吃。滚圆的鸭梨吃一口脆嫩嫩,嚼着喷香,越嚼越甜。从那以后,张大妈还认了小王做干儿子。那些年份,每年收摘鸭梨的时候,乡政府的干部,一些生意人都来买鸭梨,村上热闹、繁荣。一些农户每年种梨可收入2000多元,家里有一条重要的经济来源。由于这个缘故,我们村改名叫做鸭梨村。

有一年的七月,村里发生了一件难忘的事。一天下午,村里刘大嫂即将分娩,医生说,怕是难产,要送镇医院,要带上四千多块钱。刘大嫂家困难,拿不出这么多的钱。乡亲们知道后,每家不管多多少少,都来了凑钱。双目失明的陈奶奶,也送来了三十块钱,这是她上午卖梨的钱。当晚,刘大嫂在镇医院顺利产下了一个胖小子。刘大嫂夫妇心存感激,给小孩取名“小鸭梨”。“小鸭梨”慢慢长大,刘大嫂经常讲乡亲们好,“小鸭梨”勤奋好学,后来考上了国内一所名牌大学。

还有一年的春天,村里办了一件大事。记得一个晚上,王大叔在晒谷坪里组织召开了村民会,他说,我们村要打一口新水井,这是大好事,要多少钱,由每户自愿筹集。收摘鸭梨后,村里人出售了梨子,每家每户都自觉交钱,筹集了打井所需资金,由小王负责带领村民打了口水井。这井水源好,水又甜,大家都叫它“幸福井”。从此,村里结束了吃河水,吃池塘水的历史。村里人夸王大叔,是种梨致富的带头人,为民服务的好村长。记得村里当时还传着一首顺口溜:种梨种得甜鸭梨,梨儿卖钱打水井。梨儿甜甜井水甜,吃水不忘挖井人。惠民政策富百姓,和谐村子一家亲。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在城里安了家。虽说回家乡少了,但我总想念家乡小荒洲梨园,想念梨园里的甜鸭梨;总记着家乡的事儿,家乡的变化。大概是打水井的第二年,王大叔因上了年纪,主动“退居二线”。他儿子小王被选为了村长。小王村长上任后,即是村长,又是技术员。他在村里成立了农业种植技术管理所,研究改良了三个新的梨树品种,种植管理水平日益提高,鸭梨产量成番增长。为了做好鸭梨销售,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通过互联网技术,实行农户-合作社-超市对接销售模式。鸭梨销售到了省外一些大城市。村里农户因种植鸭梨都富裕起来,家中都有了更多积攒,有的办起了蘑菇种植场;有的办起了猪牛养殖场。多数农户盖了新房,一些农户买了小轿车。村里计划扩种梨树二十亩,计划集资在梨园对面建一栋“亲情院”,让村里的老年人安享晚年。建一栋综合楼,楼内有图书阅览室、文艺活动室、农技培训厅……这一切让我兴奋不已,这梨树,就是种子,扎根在肥沃的土壤,结出了甜蜜的果实,结出了浓浓的乡情。是的,有了党的政策,有了科学技术,有了勤劳善良的人们,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离我们会远吗?

“爸爸!”女儿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仔细地看起信来。信上写道:……王大伯现在是鸭梨专业户,也是村里的首富,还是市里“和谐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前几天他送来一包鸭梨,要我寄给你,这鸭梨是他去年嫁接的“新农一号”,好香、好脆、好甜……

我洗了两个鸭梨给女儿,看着孩子大口吃着鸭梨,我好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小荒洲那片梨园,看到了可敬的善良的村里人。我觉得自己身上,还留着村里人厚道淳朴的品格,也正是有了这种品格,我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踏实,走得稳健。我买了明天的车票,我得回一趟家乡,去尝一口甜甜的鸭梨,去饮一杯浓浓的乡情……

附:李向东,男,文学爱好者,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习作。郴州市龙泉路奇石馆小区一栋,手机:13873550099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的家乡【民间文艺】征稿》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