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太平桥”的由来
从前的百官是河道纵横,阡陌交叉,最大的路就是水路。百官街长长的青石板路,弯弯的河道,两边依河人家粉墙黛瓦,幽深古朴。河联着桥,桥连着街,街牵着巷,巷衔着弄,弄堂里便有许多人家。东家到西家,南头往北头,都要经过桥,桥与桥相联,桥与桥相望。
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百官号称“九溪廿三弄”。上堰头大舜庙旁是寺弄,寺弄里面有一条溪河,也是九溪之一。西头联着“百官街河”,东头联着龙山涧水。“百官街河”上横跨着一座“寺桥”,在寺弄内的溪河上还有一座桥,我们百官人叫作“太平桥”,“太平桥”有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日,太平天国洪秀全建都南京后,余姚起义军黄来昌接引太平军,在戴王黄呈忠的指挥下,攻克余姚。赓天义阮士珍主县政,出示全民蓄发,遍设乡官,官有监军师、旅师及司马、卒长等名目,户立名牌。各地青壮年农民纷纷参加太平军,太平军乘胜进攻宁波,清军和民团拼命顽守,太平军时进时退。
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二日(公历5月22),太平军范汝增、黄呈忠部由宁波退守余姚,在郊区构筑工事,挖掘坑道,水隘处排列木桩,严阵以待。道台张景渠率余姚黄头勇,慈溪白头勇,和前江提督陈世章率清军先后两次攻城,均被击退。七月初七日(公历8月2日),英军将领马淳率常胜军至宁波,合常捷军进攻余姚,都为太平军击退。
次日英军水师总兵丢尔乐德,法军水师副将勒伯勒东合常胜军分带马淳、常捷军统带日意格以及清道台张景渠率军再攻,兵舰直驶城垣轰击,太平军英勇迎击,激战终日。最后余姚县城陷落,黄呈忠部退守到我们上虞,范汝增部退守马渚。
这个时候曾国藩主力分三路围攻太平军,从安庆进攻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在帝国主义和满清统治者内外夹击下,浴血奋战十年后已是力不可支,天京危在旦夕江南遍地都是清朝官兵。当时从余姚有许多老百姓一路追随太平军逃难来到百官,其中有一户姓何的三兄弟因为家乡已被官兵血洗了,为免遭清朝官兵的杀戮而结伴逃难,他们兄弟三人好似惊弓之鸟,专找小路,专拣黑夜走。
有一天晚上,他们刚走到百官上堰头的“百官街河”边,冷风飕飕,单衣薄裳,又饿又累又冷,既惊且怯先后倦缩在“寺桥”脚下昏昏欲睡。当他们醒来后,发现有几个人在用温水和干粮喂着他们。
其中一个小头脑好象是卒长对他们兄弟三人说:“不要怕,吃吧,我们是太平军,是为穷苦兄弟打天下的。”兄弟三人吃了干粮后,纷纷拱手谢过太平军战士。
刚要分手,刚才说话的那个卒长又叫住他们,让他们别急着走,细细地盘问了他们的身世后,说道:“不要怕,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我们想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说着用手指指河边停着的两只等待过“百官坝”的大船,“我们就送你们一只船,你们趁黑夜把它撑走,船上的货物也都归你们了。”
兄弟三人刚想开口问问缘故,只见几十个太平军战士围拢在他过来,大家看着天上夜色下的星空,望着曹娥江上点点星火。接着这个卒长又说:“兄弟们,天京有难,我们是赶赴国难的,此去必是凶多吉少、有去无回,带着一船东西也是累赘,一路上,我们不愿丢弃,更不愿让它们落在官兵豪绅手上,就送给你们了。”说完后,几十个太平军战士排着队朝着“百官坝”走去。
“你们难道非去不可吗?”“天京在,我们在,天京不在,我们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我们要去保卫天王!”“等等,请问诸位尊姓大名?”“我们就叫太平军……”
兄弟三人连连对太平军表示感谢。因为此时的“百官街河”中过坝的船太多人又拥挤,兄弟三人看天将拂晓,惟恐碰到清军遭殃,便齐心协力趁夜将船撑往寺弄的溪河方向,一直划至溪河的狭窄处船搁浅才罢手。
兄弟三人在船上一商量,就想先在百官找个客栈住下来。他们扯开蓬布,将货物仔细地看了一下,原来船上装的是五十坛老酒,还有几袋大米。
他们将酒坛搬运上岸时,发现其中二坛特别沉重,兄弟三人都觉得奇怪,就在客栈的房间把这二坛酒打开检查,原来是二坛银洋钿。兄弟三人高兴得不得了,当场商量决定不走了,要在百官此地正式定居。
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覆亡了。当战乱一结束,兄弟三人就买了寺弄里的一处房子,并在隐岭置下了田产,还在寺弄口子的百官上街盘下一爿店面,开起了一家“和茂酒店”。
但是兄弟三人没有忘记太平军给他们的好处,在家里暗暗供奉着太平天国的牌位,后来兄弟三人都在百官娶妻生子,当年的何家台门居住的就是这兄弟三人,他们有钱了就做善事,在寺弄的溪河上建起了一座石板桥,取名“太平桥”以永远纪念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