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咸昌弄”的来历
老辈手里的百官号称“九溪廿三弄”,而“咸昌弄”则是廿三条弄堂其中之一,这是我们百官江南水乡很普通的一条弄堂。“咸昌弄”在如今的市区精典楼盘“滨江豪苑”对面,弄口接壤于新建路繁华的市区地段,弄内没走几步,就是那些青白相间的石板,铺就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地面,一直穿出在今天的江东路,曹娥江十八里景观长廊下。
过去百沥海塘的塘路下这一块区域,我们老百官人统称为“余塘下”。这里曾经还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池塘,我们老百官人叫作“教(读:告)池”。“余塘下”原住地居民大多姓余,少部份人家姓金。“咸昌弄”的石板路如今已被脚踏人踩得非常光滑、清纯,挤着的石板缝里断断续续探出着几株尖尖的青草。弄堂里残留下来的石墙,看去去砌得非常随意,斑驳不堪,墙根与墙头都爬满了青苔,年复一年地枯了又青,青了又枯。
在我的记忆中,弄堂里原有的老房子是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矮矮的平屋门前大多用篱笆围着个巴掌大的院子,非常质朴;后来靠近弄口的地方,在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先后造起了几幢青褐色的多层楼房,作为县府干部宿舍;其中有一幢是电影院家属宿舍。
小的时候,我经常去“咸昌弄”与同学玩,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咸昌弄”的那口老井,每当盛夏的晚上井台边便会聚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人,不管是老人、孩子、还是大姑娘、小官人,坐在各自带来的竹椅板凳,笼着黑黑的夜色,呼吸着井边潮湿而清凉的空气,什么“大头天话”、什么“朝事”趣闻,什么都谈。这里住着很多“大干部”,是“市面顶灵”的地方。那个时候,不管是上班的、种田的,还是经商的都会在吃过夜饭后,踱着方步、摇着蒲扇走出屋门,来到井台下,大家熟悉的就讲讲空话,陌生的亦会打声招呼;官没有架子、老板没有派头;真正有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味道!
“咸昌弄”是我们百官的“老字号”,老辈手里这里开有一家百官最大的“咸货行”,取名叫作“咸昌货行”,这里前有横街里的菜市场,旁边有“横浜河”的河埠头,直接通达“百官河”至大坝头,后还有曹娥江滩途,地理位置十分优势。因为生意做得十分红火,时间一长,这条弄堂就被百官人叫作了“咸昌弄”,一直到今天。
当年的“咸货行”是晒干和腌制鱼鲜批发的地方。咸货的种类繁多,晒干品有鳗鱼鲞、黄鱼鲞、目鱼鲞、虾米、炊皮、虾皮、虾干、紫菜等;腌制品有盐虾、蟹酱、目鱼乌、海蜇皮及各种鱼烤。由于当年百官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日子大多过得紧巴巴;因此,咸货成了抢手货,市场需求量很大。
百官的咸货主要是从宁波和松厦渔区用船运送上来的,船一靠河埠头就会先把海货搬进仓库,再整理分类,然后在百官街批发和零售。“咸昌货行”是百官三大姓之一的谷家人开的,在百官相当有铜钿银子和势力。谷店王他脑子灵光,除了开“咸货行”,还开有“钱庄”及“脚夫行”,生意做得“夜化化”大。
过去要想做大生意,能在百官街立足,决非是等闲之辈,要有财有势,不管行大行小都要有几分来头,当年的百官是季、谷、糜三大家族垄断、控制着整条百官街的经济。每逢船只靠岸,“咸货行”中头戴瓜皮帽、身穿“香云纱”、脚拖木屐鞋的秤手就会肩背杆秤到了,这秤手是个“人物”,鱼货等级、秤尾巴高低都是他的权力。秤手不仅有权,还都身手不凡,行动利索,反应敏捷,眼睛才锁定秤花,嘴巴立即就能报出价格。
“咸昌货行”的生意很好,盐虾、蟹板、蟹酱、虾几、鱼生、目鱼乌都成桶卖与小贩,让他们肩挑下乡赶市设摊。价格便宜点,便于出手。而行里零卖的咸货质量较之卖给小贩们的要好些,这是卖给百官街里的人吃的,价格稍高些。
“咸昌货行”的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场,临街是铺面,后面是加工场,深深的场屋一间接着一间一直从街面通到了百沥海塘的塘路下。当年横街里市场上卖的海蜇头和白皮子、红膏炝蟹、咸带鱼等等,大多都出自这里。
“咸昌货行”开办的咸货加工场,之所以办在这里,最为有利的条件是选中了紧靠曹娥江滩途较近摊晒咸货方便。谷店王当年雇船装来石材,请石匠师傅驳好石坎,砌好石墙,筑好埠头,平整好场地;再从木材行中买来上好杉木,锯成3-4厘米厚的桶板,由箍桶师傅箍成可容纳80-100担以上鱼鲞的大落地桶,放入早已挖掘好的土洞里。桶口高出地面30厘米,四周铺上石板;桶上面设置搁梁,铺上木板,可放置工具和供雇工睡觉。落地桶之间还要留下行走的空隙。
待所有落地桶安顿好以后,正式开始建造房屋,这里有个说法叫“先落桶,后起屋。”房屋是按照落地桶放置的形状而建造的,多为一长二横,依正大门直对和横排直对而建,分直排5-6间,两边横排各2-3间,每间相通。屋内石板铺地,里面高,外面低,便于流水,房屋没有门槛,也没有大门,三面墙壁上装有石凿花雕格红色石头窗,既透风,又牢固。
房屋四周还筑砌起10厘米高的石阶沿,里面留起天井作为晒场。当然咸货加工场除了建造桶间外,还需建盐棚间、工具间等辅助用房,配置竹篾垫、腌货板、腌货高凳、劈鱼矮凳、盐箩、鱼胶桶、挑子竹竿、铁锹等一应工具。
每年四五月间,是收购海鱼的旺季,货船一旦到岸后,河埠头上是各色手制灯笼、煤油玻璃灯彻夜灯火通明,挑运鱼货的“脚夫”和雇工川流不息地用人工肩挑背扛送进咸货加工场。
顿时桶间里、天井里,到处都堆满了数不胜数的海鱼。挑盐、挑鱼、?盐水、腌鱼货、出鱼、晒鱼鲞、鱼鲞打包开始忙开了,另外还需要雇佣短工专人弄鱼,依据海鱼大小规格,按质论量地劈制老鲞、瓜鲞、潮鲞、淡圆鲞等,还包括劈鱼鲞、取鳔、盐鱼鲞、落桶等工序。
等这一切完工后,就要把弄好的海鱼腌制在落地桶内,然后压上石块,腌制三五天后再取出,趁日头炽热时在竹簟上摊开排列整齐地晒好。晒时先要鱼背朝上,晒上个8-9天,每天需要上下午各翻晒鱼鲞1次,中午阳光强烈时,为防鱼鲞被晒熟,要用簟遮盖1-2个小时。
翻晒鱼鲞的人往往是前后排着队紧紧跟住,把鱼鲞从右向左翻转,由背向内翻,再由内向背翻转,轮流翻晒。开晒至第5天早晨,要将鱼鲞的眼球逐个戳破,便于老鲞干燥。在黄鱼鲞开晒期间,连巴掌大的空地亦不放弃,到处白花花一片,整个街巷鱼腥味飘香。
大黄鱼鲞晒干后,就盛装进恨篮送入仓库高高堆起,四周要用厚草席覆盖密封,防止老鲞受潮。老鲞打包所用是特制恨篮,每恨规定盘装100市斤老鲞,要高出恨口约15厘米,再用伸出恨口的稻草围裹老鲞,压上恨篮盖,用连篾交叉箍起来扎牢打包,在恨盖上面和恨篮外面用黑漆写上鱼鲞名称、重量、字号,就这样打包成件头才算完成。其他如潮鲞、瓜鲞、淡圆鲞、海蜇、鳓鱼、乌贼鲞、鱼烤头、鱼胶等水产品有用恨篮的、有用草包的,亦有用竹箩或木桶等打包,因为重量各不相同。
鱼鲞销售旺季一般在当年十至十一月份或来年开春,因为我们南方人有冬春季节滋补身体,馈赠亲朋的习俗。这个时候,外地客户身着马褂长袍,头戴西瓜帽也会纷纷来到百官“咸昌货行”上门来收购咸货,然后装运到上海、杭州、绍兴、等地销售。当然也有通过信件、函告,将鱼货雇船装运到指定地点的,然后再打钱的,但这大多是那些多年关系的老主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