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上茅蓬”、“下茅蓬”的由来

昨天的百官:“上茅蓬”、“下茅蓬”的由来

2013-10-24 00:17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日落西山远,归鸟不闻啼,茅蓬无暮鼓,孤榻一晨钟。”从前的百官龙山是山峦层迭,气势雄伟,山上绿树蓊郁,翠竹密匝。山谷中幽深莫测,泉水潺潺,云雾蒸腾,紫烟缥缈,恍若仙境,风光十分秀美。

古代的百官人发现了龙山头南面一条深谷地势平缓宽阔,古树翠竹,荫天蔽日,山泉淙淙,终年不绝。这里除了鸟雀和鸣之外,清静得没有一点儿人间喧哗,是个隐居修静的好地方。老百官人一直把这个地方叫作“上茅蓬”和“下茅蓬”。

“茅蓬”这个词的形成比较早,东晋葛洪在《抱朴子》里记载原意是用来指古代茅草修建的简陋小屋。在唐朝以前,人们习惯于把简陋的茅屋称作“茅蓬”,经过时代的陶冶和熏染,渐渐显示出了和佛教的殊胜因缘,“茅蓬”成为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殊形态。后来则专门指建造在偏远地方的用于佛教徒或居士修行的处所。佛教中本来不分僧尼所居茅舍都用“庵”或“庵寺”称呼。可是后来,“庵”成了尼僧所居之处的特称,男性出家人隐遁清修的住处便逐渐用“茅蓬”一词来指称。

佛教徒清修者自古追求“与猕猴为伍,与虎狼为群”的山居野处境界,高僧大德往往具有驯化老虎,降服毒龙的本事,才居止于林野“茅蓬”之中。但这种“茅蓬”远离人群,不是越远要好,是牢牢把握住一个尺度的。

“茅蓬”距离村落或城市在一拘卢舍处最适宜修行,由于离聚落不远,僧众、信徒往来并不困难。“茅蓬”修建规格,不一定必须使用茅草,无非是保持简朴而巳。一般情况下,“茅蓬”里是一个人独自居住,最多也是二三个人居住,人数太多,闹哄哄的,违背了“茅蓬”本意。多个“茅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茅蓬”相对集中的地方,称之为“茅蓬群落”,我们百官龙山的“上茅蓬”和“下茅蓬”的地名就是这样形成的。

形成“茅蓬群落”的缘因是多种各样的,最重要的是山上的环境要适应建立“茅蓬”。作为人的居住地,可以简陋,但是基本水源保证、气温状况、交通状况等等综合因素都要考虑。还有在高僧修行的“茅蓬”附近,要有规模比较大的寺院,象我们百官的“上茅蓬”和“下茅蓬”北有大舜庙、旌教寺,南有普度庵、九龙庵,“茅蓬”跟寺庙距离大概也就半个多小?,“茅蓬”依附寺庙,“茅蓬”里居住的修行者,生活上的必需用品上都是寺庙里供应的,能够得到附近寺院的鼎力资助。而龙山上的“上茅蓬”和“下茅蓬”又处在“百官渡”交通要道的上面,许多香客也会冲着居住在“茅蓬”里法师的高行懿德而前去供奉。

当年在满山黛色的龙山树林中,隐约可见“上茅蓬”和“下茅蓬”。“茅蓬”虽然简陋,但佛堂、卧室和厨房齐全,四周围以筚篱。“茅蓬”前的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佛堂内更是一尘不染,各种法具和书籍摆放整整齐齐,厨房间墙上还挂着一口钟,尽管“茅蓬”里居住的高僧不多,但是每天都会按时敲钟上堂,一丝不苟地遵从寺庙的规矩。除了念佛做功课,七遍法华经是少不了的,过着晨钟暮鼓、梵呗僧袍、念佛、坐禅,这样的修行生活。

“茅蓬”下面的平畴田陌可供耕作,宜于农桑,适于饲养禽畜,种植菜蔬。虽说这里浓荫蔽日,溪泉潺潺,却并不潮湿;高地茅舍,僻静幽深,交通也十分便利。高僧法师们有空还从事耕作,干点农活,过着自耕自作的隐居生活。

山上“茅蓬”里隐居的高僧法师有长期居住的,也有的短期只住几个月或者几年的,当他们离开“上茅蓬”和“下茅蓬”去其它地方隐修时,临走遇到合适的人就会把“茅蓬”移交给他,也有人会把钥匙挂在门上,谁来了都可以进去住。

老辈手里的百官人对隐居在“茅蓬”里的人很崇敬,我在百度上查阅获知,中国自古多有隐逸之士,古有许由、巢父、伯夷、叔齐,今有李叔同(弘一法师)、明海、顾城,他们成为我国古代、近代社会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上茅蓬”、“下茅蓬”的由来》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