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百官“明堂”弄新说
明堂,是上古时代帝王会见诸侯,也是天子理政,百官朝见的场所。朝会、祭祀、选士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史书上对“明堂”有许多记载,《礼记,明堂位》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而蔡邕在《明堂论》中说:“明堂,天子太庙,所以崇礼其祖,以配上帝也。”《白虎通》中则说:“辟雍,所以行礼乐,颂德化也。”《礼含文嘉》中也说:“天子灵台,所以观天人之际,阴阴之会也。”《文选·东京赋》薛综注:“于上班教曰明堂,大合乐射飨者曰辟雍,司历记候节气者曰灵台。”
东汉仿“元始故事”,恢复了明堂、辟雍、灵台等“三雍”古制。后世的帝王为了彰显自己的威风总是想造出一座明堂,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造出明堂的。
汉武帝在一次巡狩泰山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古代明堂的遗址,便想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可是,文武百官从来没有见过明堂是什么,也就只好作罢。
唐朝时,由于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来。武则天让大臣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没过多久,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清水环绕,中有响履木铺成的甬道通到岸上,非常繁华。武则天看后很高兴,准备照此动工。正直的大臣刘允沦怕修造明堂劳民伤财,对国家不利,就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喻武后,讥讽那人不知搞的什么“明堂经”,明堂经里也不知弄的什么“明堂”,纯属子虚乌有,胡说八道。武则天看了深为赞许,就没照着那所谓的“明堂经”去造“明堂”。
不久,这事流传开来,人们将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称作“搞什么名堂”。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写成了“名堂”。
记忆中的古镇百官明堂弄,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明堂”。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在其《L辞通纂》中云:“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可见上虞之名颇古。”上虞地名的由来与来历,多数记述与传说中虞舜的名字有关。上虞市上浦镇东山村有个小小自然村叫虹蛘,相传是舜的出生地。
据史书记载:“东山不二里许曰日镜山,曰姚丘,即舜母感虹生舜之地。”清代《上虞县志》载:此山原名‘握簦山’(簦是竹制的雨具,现简写为登)。舜母上山时突遇暴雨,又值临产,乃撑“簦”生舜。其时,彩虹荡漾于野,山下自然村故名虹蛘。握登山上原有一座庙,叫舜母庙。山前有条江,名为大舜江。
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一帝。三皇五帝中,三皇和前面三帝很少有文字记载,是人们心目中的神话人物,而舜帝虽亦久远,却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有史可查。
《尚书·舜典》称“德自舜明”。史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舜帝的一生有一个总括性的叙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曾有人疑舜是河南虞城人,虞城即西虞,历史成因也是早的,据史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禹继虞舜位后,封舜子商均于此。商均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国。商均死后葬于虞城县城北的利民镇。公元596年,隋文帝将当时虞县改称虞城县。虞城之名自此开始。上虞即东虞,在浙江东部,秦置县。
《辞源》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路史》云:“舜之支庶或食上虞。”清《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晋太康三年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娱与虞通义),故曰上虞。”
从上述史料看,西虞与东虞,都是舜的支庶封赏之地,而《晋书·地理志》却云:“支庶或食之地之说,皆无确据,未可臆断其是非也。”
自从舜避丹朱于上虞,就选择在“原料丰富,燃料充足,水运便捷。”的上浦一带作陶灶制陶。据清光绪《上虞县志》转引《万历志》“广教寺条”载:“广教寺在县西南三十里,昔置官窑三十六所。有官院故址,宋开宝辛未有僧筑庵山下,为陶人所祷,吴越领华州节度使钱惟治创建为寺,名保安,治平丙午改今额。俗仍呼窑寺。”这是上虞境内唯一一座有明确记载的五代、北宋时期青瓷窑址。这座古窑址就在上浦镇窑寺前,与舜帝的诞生地—虹蛘村相距不足一公里。当时为取窑泥形成的“二里长湖(在石浦)”,有一座寺山,山上有座古庙叫寺山庙,古时俗称“祝舜庙”。
相传上浦镇象田村是舜避丹朱的隐居地之一。舜为远离禅位之争纷扰避丹朱于此。他在这里刀耕火种,农耕樵猎,种桑养蚕。因此有“白象助舜耕田,百鸟助舜播谷”之传说。所以这里的山叫象田山,村叫象田村,寺叫象田寺。舜的吊马石窟遗迹还在,睡的石床虽在文革中被解体,作了墙基,幸存几块,残垣仍清晰可辨。当时洪荒濒临山下上浦,没有可耕田地,而象田却是上浦最高之处。舜在白天与先民疏浚舜江,治理山下洪荒,早晚却在象田耕地。因为劳动力严重不足,于是舜想到调禽驯象,故有群象耕地、百鸟播谷之景。
象田人对舜帝非常崇敬,就在山上造了一座规模恢宏的舜王庙,不仅有看台还有衣帽厅。庙前一根粗大的石柱上书写着“文官下桥,武官下马”字样,这是上虞、会稽最早的舜王庙。可惜现在象田舜王庙只存遗迹,百官也舜王庙荡然无存,惟绍兴王坛舜王庙保存完好。
舜避丹朱至象田村,正值上虞洪水频频之际,舜为了治水坐卧不安,几度躬身涉水,细细观察地形,借鉴鲧治水无功的教训,思索治水方略,带领民众该堵的堵、该疏的疏,开凿出大舜江,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按古籍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在四岳推荐下,尧命鲧去治水。九载,续用勿成。”“功用不成,水害不息。”舜“观鲧之治水无形状,乃殛鲧于羽山”。鲧治水九年以失败而告终,治水重任降于谁身?他暗中考察选贤才。
当年的舜江(今曹娥江)一下大雨,漫地遍野洪水泛滥。舜就要禹拿出治理方案。禹于是拿起伏羲送的玉简度量土地,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江河,引水入海。禹绘就一张弯弯曲曲的江水图呈给舜看,当时舜的妹妹?首先反对,嘲笑禹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钻地洞”,像鲧一样,也是无能之辈,不应把江水图画得弯弯曲曲,特别是中段(三界至上浦)更不像话。舜问禹,为什么江水如此弯曲?禹说:“水太多了,造成洪灾,但如果江水太直,一下子泻光,又会出现可怕的旱灾。所以江水弯曲,利于蓄水抗旱。”舜知人善任,各诸侯也都佩服禹的治水方略,就推举禹去治水。舜命禹先治理小舜江再治理舜江,终于获得成功。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圣贤之君,把这条江改名为大舜江。东汉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流传后,人们才这条舜江改名为曹娥江。
其实在上虞的民间传说中有关舜的故事颇多,据传舜避上虞后居住百官之南——隐岭,教民驯服野兽,还到渔浦湖(今白马湖)捕鱼,还有在龙山石椅上坐观舜江水情。在县城百官有舜井,向北半里有百官桥,向南半里有舜帝庙。《浙江古代史》(倪士毅著)引用南宋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提到舜在浙江的遗迹:“邑则有上虞、余姚,山有虞山、历山,水有渔浦、三抚;坠则有姚丘、百官;里焉有粟,陶焉有灶,汲焉有井,祀焉有庙。”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当年百官来到上虞朝见舜帝议事的“明堂”。
当年舜帝的“明堂”,在如今的解放街阳光路服装大厦位置。在上古时代科学十分落后,人们还不能破解自然界现象,只能相信迷信。当时的上虞城北夏盖山那边还是一片汪海大洋,老百官人常说:“夏盖山的山顶才与大舜庙的门槛一样平”。当年的百官地方很小,依托“十里龙山九个湾”的龙山,主要道路是沿着龙山脚下再到驿亭到达余姚。舜避丹朱之乱,局势已稳定,上虞的洪水已基本治住,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舜帝要班师回朝。百官要找个议事的地方,为舜帝建造一个“明堂”已刻不容缓,于是请来风水先生择地。
建造的明堂要四周环水,有朝聚之势,有水口关拦,锁结重重。如果龙势远大,明堂应该很宽广,如果龙势近前,则明堂应该小巧。如果是在山谷之内,那么明堂以宽为好,狭则真气难以生发。如果是在宽阔的海洋中,则又应该以狭为佳,宽则生气易为飘散。宽以不要过于空旷无当为度,如果垣局关拦依稀渺茫,虽有如无。狭以不要过于逼迫窄陋为限,太狭则如坐井观天,子嗣很难成为轩昂特达之人。明堂应该平坦方正,忌狭长斜泻之形,而切忌石山堆阜,多荆棘种植。站在进宅门口前面望出去,在视野内的山水景观,即可算是明堂的范围。
当年的百官号称“九溪廿三弄”,最后建成的舜帝“明堂”座西朝东、翦蒿为柱、茅草为盖、上圆下方。有捍门、有华表、有辅弼,有弯曲之水,还有田园、树木。站在门前远远看到的是龙山,眼前是“马路池”,南首是“溪弄”、北首是“四角凉亭”,西首是“街河”。四面环水,九溪相绕,左拥凤山右抱龙山,“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里成了舜帝理政,百官朝见,讨论政务的场所。清代诗人唐九皋在《百官镇》诗中云:“风舞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绯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舜庙钟。”这是对虞山舜水的最好写照。但远古的历史,没有正确的记载,是真是假只能有待我们去考证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