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悬沙”源自“盐舍”
我从古代的上虞地图中发现了十都百官标注着“金山场盐课大使署”和“百官盐舍”的地名。这“金山场盐课大使署”设在原上虞县政府内的百官电影院位置,说白了就是当年上虞金山盐场的管理机构,这是过去历代政府的主要财税收入来源。而“百官盐舍”却标在百沥海塘外面滩涂上,也就是今天的“悬沙”里。
据我考证,古时候的曹娥江出海口离百官不远,所以有前海、后海相称,当年的百官“悬沙”里还处在前海,周围全是前海的浅滩,为地势低洼的开卤之地,又有大片的芦苇荡,是提取海水煎盐最方便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成了海盐的重要产地。“北边都是大海,海滨尽是盐滩。”远灶柴草火旺,近锅盐水沸腾。竹笕蜿蜒,木桶摆阵。卤水畅流,雪盐晶莹。远远望去是遍野盐雾入云。“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这是乾隆皇帝在《咏煎盐者》中的描绘。
古代的食盐不但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盐有岩盐和海盐之分,当年上虞所生产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的海盐。最早的前海百官盐场是采用铁锅熬盐的,住在“悬沙”里的盐民把制好的卤水,在一口口大“灶”里用铁锅熬卤成盐,所熬之盐再经曹娥江运往绍兴、嵊县、新昌等地。
根据记载,上虞制盐始于唐,盛于宋。百官盐场用“灶”煮盐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成本高、产量低、质量差。当年百官盐场煮盐用的“灶”,不同于现代社会用来做饭的灶,它是一个大房舍,草木结构,前开火门、不设烟道,没有窗口。这种房舍盐民叫“盐舍”。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制盐技术也不断发展,到清咸丰二年出现泥板晒盐,以后又相继出现板晒、滩晒、翻晒连作和流枝滩制法,逐步淘汰了用“灶”煮盐的办法,到民国初期“灶”已绝迹。煮盐之法淘汰后,“盐舍”也被拆除。但是,从事盐业生产的盐民们仍居住在盐场周边,当年盐民们的居住条件很差,都是茅舍,其形状与“盐舍”相似,所以,依旧管它叫“盐舍”。
随着岁月在历史的长河里流逝,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百官前海乃至后海的海岸线逐渐向北推移,“盐舍”已远离了大海,这里的人也无盐可晒了。于是盐民们也采用“海退人进”的方式,紧跟着大海把盐场搬迁。但是,百官“盐舍”的地名留了下来,而且作为地名印在了古代的上虞地图上、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之中。
百官的“盐舍”因为地处曹娥江边、百沥海塘西侧,随着曹娥江河床的潮涨潮落,泥沙淤积,河道变迁最后成了滩涂“沙地”。明末清初开始有居民陆续来此定居垦植,百官人逐渐将“盐舍”读作“悬沙”。“悬沙”里人也因为此地是深厚、肥沃、松软的沙壤土,适宜种植甘蔗,民国年间,当地百姓先后从余杭塘栖引种栽培而名声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