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大马地”的由来

昨天的百官:“大马地”的由来

2013-10-23 01:48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8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古镇百官四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人、事、物穿越时光,穿越百官人古朴的心扉,会让人感到美丽而神秘。自从秦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县,定名“上虞”,县治所在地就叫百官镇,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后来因为有了萧曹运河,因为有了四十里河,运河的开通,使上虞南部日渐兴起。从此东来西往,南上北下的官船商轮穿梭其间,转口驳运四通八达,很快激活了丰惠的一方水土。唐长庆二年(822),上虞的县治从百官镇迁移到丰惠,百官镇很快地被边缘化,待到元代百官镇已降格成为了古驿道上的一个“百官驿”。

据史书记载“百官驿”所在地曾是唐代上虞县治旧址。我从古代的上虞地图上看,“百官驿”在百官街河后面,金山场署前面,地点应该在百官金家道地,也就是今天的龙山路人武部位置。百官人口碑相传上堰头的谷家台门旁边是早年相当出名的“大马地”,据说这“大马地”是当年“百官驿”放马关马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车同轨、书同文”,在全国大肆修筑路宽五尺的驿道,当时被称为“秦五尺道”。这种古老的驿道,促进了百官的商贸繁荣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郡县间已形成了驿道的网络。由于南宋建都杭州,由明州(今宁波)经百官渡抵达杭州的驿道成为了主要驿道,也是各国使节、商贾往返的必经之地。陆游曾对这条驿道有诗写照:“道路如绳直,郊园似砥平,山为翠螺踊,桥作彩虹明。”

百官的驿道历经元、明、清各代线路依旧,驿道路面宽度一般为2米,系石板路或石子路。而到了清代,官马大道的路面宽度已扩至为3米,府际、县际、乡际驿道均已覆盖,山区也有栈道通行。绍兴经曹娥、丰惠至余姚的驿道是沿着浙东运河四十里河而行。当年曹娥到百官的驿道是要经过龙山脚下的百官渡摆渡,沿着百官龙山的山脚走向,由百官向东,经驿亭、五夫驿至余姚县顺姚江东下,到达明州(今宁波)。当年百官的驿道是“十里龙山九个湾”“鸡叫百官走,点灯到余姚。”这是一条最古的驿道。

从元代开始,古老的驿道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齐全的驿站中转,每个间距相等的地方都建有驿站,喂养一定数量的马匹,作短途的接力转送,还水陆联运。驿站属于军事编制,驿设驿长,还有铺兵,分急脚递、马递、步递三等。

上虞境内有东关驿、曹娥驿、上虞县驿、百官驿。每个朝代的驿站名称有所不同,元代驿站曾改称站赤,首官称驿领。明清又复称驿站,置驿丞。清初,除设置驿站,还下设递铺,拥有司兵。递铺有冲要急递铺、次冲递铺和偏僻递铺之分。

当年的东关驿曾配船25艘,水夫167名,坝夫12名;曹娥驿配船2艘,水夫33名;上虞县驿配纤夫101名,水手20名。据史料记载,“明以前凡十一铺,每铺屋三楹,旁有两廊,中建邮亭,外为门,榜以某铺,设日晷以视时刻,具旗铃以严号令,置包匦以护封缄。递送文檄昼夜行程三百里。”

“百官驿”地处杭州与宁波的驿道中间,是必经之路,交通要道。当年的“百官驿”占地面积很大,四周是青砖砌成的围墙,开北大门,门楼是拱形起脊的。两扇红大门,东西各有一个鼓形的石门墩,门下设有门槛。院内南正房一栋5间房子,是招待上司的用房。北正房一栋5间站房,是驿站的办公室。东厢房一栋7间是大伙房及铺兵的宿舍,西厢房一栋7间班房,是接待信使及值班室、仓库。

院内中央立高5丈的灯笼杆一根,上挂写有“百官驿站”字样的大红灯笼一盏,由灯官常年负责点灯、挂灯,灯笼里点燃着二斤重的牛油制成的汤蜡,彻夜通明,数里可见。南墙开一角门,墙外并列5座粮仓,粮仓用谷草和泥编成,每座粮仓可储粮食几十石。驿站门前是东西走向的砂石铺成的大驿道,路两旁绿柳成荫。

当年“百官驿”的驿站因为规模比较大,设有专门的放马场,地点就在谷家台门旁边,“百官驿”对面,我们百官人一直叫做“大马地”。“大马地”地势平坦,绿草如茵,里面有三四十间房屋,是马号、马厩、草料仓房。围墙前有一排12根木桩,木桩上有栓马的铁环,长年备有12匹快马,栓在铁环上。

“大马地”平时准备着给每个驿使一壶酒,两个馒头和两个鸡蛋。当驿使飞马而来时,便吹号或高喊,铺兵听到声音立即从铁环上解下马缰绳,紧好肚带,拉马等候换马。

如果是快报,立即由两个人将驿使扶到早已备好全副鞍鞯辔头的马上,然后递过酒、馒头和鸡蛋。驿使在马上将酒一饮而尽,把食物往怀中一揣,便扬鞭打马而去。

如果是慢报,到驿站可以换人换马,铺兵将驿使骑来的马解开肚带卸下嚼子,拉到马槽饮好喂饱后,把马缰绳系到马脖上,马便顺路返回原站。途中任何人不准拦截驿马,如有劫驿马的严加惩罚。

驿马的铃、鞍、镫等与民用马匹不同,是京师统一制作发放的。信使皆帽系红缨,身穿战裙,腰别大牌,背负奏章封桶。封桶用鹿皮制成,外刷桐油,以防雨雪。胸前挂有食物袋,可随时取用。当遇紧急情况时,快马在前边跑,后边还要有跟包的,怕丢失公文。

当年“百官驿”的驿站设有驿丞1人,排头4人,铺兵45人,朝廷每年按季发给俸禄。另外,驿站还在百官招募了数十人乡民,随叫随到,听候差遣,为驿站做些临时性的劳作,修路、割草、植树、建房和耕种驿站的田地。

据传,当年“百官驿”的“大马地”里,养着的驿马有45匹之多,都是毛色灰白相间的“灰兔马”,个个健壮矮小,疾走如飞。

“大马地”里的驿马除了值勤的12匹马拴在木桩外,其他马匹每天大多带出马厩,放养在驿站的西边曹娥江塘路外面的江滩上,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放牧的适合场所。

马匹每天都会踏着细碎的蹄步,在这里四处游荡着寻找喜欢吃的草儿,那浸润着江水的草儿鲜嫩清香、甜美无比,马儿撒着欢儿,尽情地大快朵颐,因此“大马地”里的匹匹驿马养得膘肥体壮。驿站的放马是由专职的铺兵承担的,平时雇用百官的乡民割草、喂马帮助照料。

“百官驿”、“大马地”早已随着岁月在历史的长河流逝而变成遥远的记载。在我们百官,“百官驿”、“大马地”曾放射过光彩夺目的光辉,那驿站、那驿路、那“大马地”曾经有过一段兴旺发达的历史,有过一段令我们百官先民引以自豪的历史。虽然当年“百官驿”、“大马地”的驿站里灯火通明、驿马嘶鸣的情景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百官的子孙后代永远不能忘记,百官的历史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到今日的……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大马地”的由来》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