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九卿畈”的由来

昨天的百官:“九卿畈”的由来

2013-10-24 00:18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6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百官这块地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山川江河都有出点,窥其地名便可探究一番历史的烟云。据我考证,今天的“九浸畈”在过去是叫“九卿畈”,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遥想220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秦始皇第五次南巡,龙车凤辇、万夫簇拥,于诸暨、大越一路逶迤而至会稽祭禹之后,登临五百多米的秦望山巅,远眺浩瀚的大海,俯视脚下新征服的领地,那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威严和雄仪,该是何等的气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主,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占有显著而醒目的一页,给我们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秦孝公之后第六任秦王,秦王朝的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46至公元前210年为期三十七年(其中称帝十二年),终年五十岁。据史料记载,秦人的先祖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成功,得到了舜的封赏,并赐姓赢氏。周武王因秦人善于养马,而将他们封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一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赐给歧以西地,正式建国,都雍城(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开始扩张疆土,称霸西戎。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国力不断强大,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率兵攻占洛邑(今河南洛阳),周赧王投降,东周灭亡。

秦始皇因为在赵国出生,又叫做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去世,他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而且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故以假宦官??献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自收党羽。

公元前238年,由于??企图发动政变,篡夺秦国。但被秦王政先发制人,平定了??的叛乱,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发出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并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先后于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秦王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神圣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创建了“皇帝”尊号。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

秦朝的中央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再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亭、里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秦朝末年已有四十余郡。内史治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三川郡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鄣郡治鄣县(今浙江安吉西北),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砀郡治砀县(今安徽砀山)、泗水郡治相县(今安徽宿县西北),薛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东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琅邪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临淄郡治临淄(今山东淄博东),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郡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郡治无终(今河北蓟县),广阳郡治蓟县(今北京),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锦州西),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代郡之代县(今河北尉县西南),巨鹿郡治钜鹿(今河北平乡),邯郸郡治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九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县),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巴郡治江州(今重庆),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黔中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长沙郡治湘县(今湖南长沙),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广州),桂林郡治桂林(今广西贵港境内),闽中郡治闽中(今福建福州),象郡治临尘(今广西崇左境内)。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以加强对秦帝国的统治。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的度量衡;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的文字;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统一使用的货币;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还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并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修筑成为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在咸阳筑宫室一百四十五处,藏美女万人以上。又在渭南上林苑造朝宫前殿,史称阿房宫,殿上可容万人。始皇帝还在骊山修皇陵,坟高五十余丈,周五里余,掘地极深,灌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墓中有宫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宝,不计其数。秦始皇一生中还五次巡视全国,游览山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南至云梦(今湖北云梦);东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祭大禹;北至琅邪;西还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病死。

关于秦始皇第五次南巡至会稽,祭大禹。巡游的路线《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浮江下……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四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秦设会稽郡,郡治却在吴中(今苏州附近),辖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南部和浙江大部地区。浙江属于会稽郡管辖的有大越、诸暨、上虞、余姚、句章、?、鄞、乌伤、大末、钱塘、余杭、由拳、乌程、海盐等14个县。但自春秋到秦统一几百年中,作为越政治文化中心的会稽(绍兴)当时的地理状况是,四明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会稽山、达蓬山、大雷山等,构成了钱塘江以南的海岸线,当时都是“东临巨海,往往无涯”之地《慈溪县志》,而山山之间又近在咫尺。

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秦始皇巡游江南时,曾在会稽祭大禹,他登上秦望山(原名天柱峰),以望东海。为了宣扬他统一中国的公德,于是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立碑石于秦望山之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稽刻石”。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小篆书写,共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后来司马迁将此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会稽祭大禹完毕后,还至会稽郡句章如今的宁波地区停留了三十日,东观沧海,并亲登海上,望浩瀚东海的飘渺仙岛-舟山群岛。秦始皇千里奔波,来到东海边上还有一件事,就是迫切希望徐福率领数千童男女组成的船队入海找蓬莱求仙药,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舆地广记》云:“秦望山在州城南,为众峰之杰,秦始皇登之,以望东海。”

元延佑《四明志》载:慈溪“有达蓬山,秦始皇东游,欲自此入蓬莱”。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在今慈溪市浒山镇东南约29公里,据传秦始皇东巡时,曾设大帐于此,这里也是徐福带领数千童男女乘船下海到达东海“蓬莱”的起点。春秋时期全国五大港口中浙江就有会稽港和句章港二大港口,在秦始皇从绍兴至慈溪达蓬山航海途中,曾经将船队停泊靠岸在百官的前海,为了对舜帝表示顶礼膜拜,秦始皇本想亲自前往,无奈这次出巡一路劳顿身体欠佳。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有疾,所以体质较弱。他为人又刚愎自用,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裁决;每日批阅简竹文书一百二十斤以上,工作极度劳累;加以巡游中不习惯南方的炎热天气,终于在途中病倒了。但秦始皇病中在船上还是下诏,令随侍在他左右的小儿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去疾守以及掌管车驾的宦官中车府令赵高等“三公九卿”上岸,去百官“大舜庙”。“三公九卿”在百官大舜庙稽祭了舜帝,又去了百官街的舜帝“明堂”朝拜,当晚“三公九卿”下榻在龙山脚下的一座寺庙,为百官留下了一段佳话。后来的百官先民就把龙山下的这座寺庙取名“九卿寺”,并把龙山脚下的这块田地叫作“九卿畈”,一直时至今日……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九卿畈”的由来》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