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官坡的跳蚤――吃人

官坡的跳蚤――吃人

2013-10-23 18:02 作者:人在江湖飘 阅读量:30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云南保山流传着这样一个典故,官坡的跳蚤——吃人。在保山,这一典故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究其原因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明白,笔者也是最近才从村中老人口中得知,因而撰此拙文以供分享。

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因“议大礼案”,受到嘉靖皇帝的严厉谴责,准备将其流放漠北。杨慎闻讯十分担忧,于是心生一计,故意在皇帝的宠臣面前说,流放我去哪里我也不怕,就是别让我去永昌(保山),永昌的苍蝇蚊子个头大,会咬死人的。杨慎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其实他是非常想到永昌来的。皇帝对他如此痛恨,自然不会给他快活,一定会让他到他最不愿去的地方,这样才能一解自己的心头之恨。于是,杨慎才将计就计这样说,可见他不愧是状元之才,实在是高明。那么,杨慎为何只想到永昌来呢?我认为理由有三:一、永昌地处西南边陲,历来都是充军流放的理想之地,来永昌,皇帝放心,绝对猜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二、永昌离老家四川新都较近,便于回家探亲。三、永昌有自己的文坛故交张志淳父子,可以随时与云南首席诗翁张含交流。因此,永昌无疑是他最好的选择。在那个年代,充军渺无人烟的漠北也是司空见惯之事,与漠北相比,四川人入永昌无疑是回家一般。

当皇帝的宠臣向嘉靖汇报了杨慎之言,嘉靖皇帝果然上当,决定让杨慎流放永昌,可又不大放心,遂派了两名差役前来永昌查看究竟,看看永昌的苍蝇蚊子是否真的那么厉害。两名差役沿永昌道过霁虹桥来到官坡驿站正值天黑,就留在驿馆过夜,准备第二天进金齿(保山)打探。官坡地处永昌坝东北山半坡,一年四季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因此当地蛇蚂蚁(一种个头较大的蚂蚁)很多,一不留神就会被咬伤。这种蚂蚁个头很大,且具有微毒,被咬过处会长时间肿痛。两位差役并不了解情况,未做防护措施,半夜时分就被蚂蚁咬的全身肿痛,又由于他们水土不服,咬过的伤口发炎腐烂。差役并不知道是蚂蚁所为,只当是跳蚤咬的。匆匆忙忙赶回京城后就向皇帝报告,永昌不仅苍蝇蚊子会吃人,跳蚤也会吃人。嘉靖皇帝大喜,于是就将杨慎流放永昌,而他自己哪里知道是中了杨慎的圈套。随着杨慎的到来,这件事就在永昌传开了,于是就有了“官坡的跳蚤——吃人”这一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对于这一典故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无风不起浪,相信确实与杨升庵被贬永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只是在情节上有所出入。至于杨慎参与“议大礼案”被贬在《明史》上有明确记载,在此不再做累述。公元1528年,杨升庵被贬来到永昌,住在太保山下戍所(今玉皇阁东北侧,区一中操场状元楼),直到他72岁逝世,在这里度过了36年的漫长生涯。由于杨慎与永昌名士张志淳(曾在朝中任吏部主事,后人称张侍郎)父子是故交,因此在张侍郎与永昌知府严进泰的疏通下,并没有“荷戈入伍”,反而“得以与军校学友同饮同游”的特别待遇。在此期间他吟诗赋曲、考察风土人情,著述颇丰。并常和李元阳、杨士云、王廷表、胡延禄、唐遄、张含等本土文豪在一起交流诗文,关系密切,史称“杨门六学士”。他们共同为云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在云南,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诗文墨迹,特别是杨升庵的《宝井谣》与张含的《宝石谣》更是堪称享誉中华的姐妹名篇。

相关文章关键词

《官坡的跳蚤――吃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