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太保山元素

太保山元素

2013-10-22 13:37 作者:汪洋 阅读量:32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本不敢提笔书写太保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文坛大家已为它谱写了太多的华丽乐章。尽管是老生常谈,可我依然觉得有话要讲,冲动的性格又使我厚着脸皮再次献丑,倾诉太保山在我眼中的评判。上帝公平地给予了每个人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颗开启智慧的头颅让我们各自观望、各自想象。太保山,这座被一千多年浓重历史渲染的古城靠山,已为众多的火眼金睛洞若观火,解读的透明非凡。以至于身居此地的兰城市民将它遗忘。爬太保山,并非出于猎奇,只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犹如逛超市、进菜市场一样平淡。不敢与文人骚客的笔锋争高下,只能拙笔杂谈太保山的多元素文化。

太保山是绿色的海洋。太保山之绿,名震古今,举世无双。自明代开始,“太保滴翠”便是永昌古郡的内八景之一,名冠全滇。在众多的风景名胜之中,还没有哪一景点是以“翠绿”冠名持续六七百年而经久不衰的。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这座方圆几百米的小山墩所创造的奇迹。太保山之绿,绿的清新,绿的自然,绿的如秋水碧波,苍翠欲滴。太保山之绿是充满生机的绿,截然不像马路边的行道树如塑料盆景一般呆板死绿。太保山之绿是终年常绿,并不会因季节更替而使青山褪色。远眺太保山,人们是无法感知春夏秋冬的,只有深入林中方能感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自然物语。这里似乎一年到头都是春夏之季,“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季节信息永远无法寻觅。也难怪历代纷至踏青的文人墨客都留一个“翠”字,几百年来无一更改。我不知改用怎样的语言才能将翡翠碧玉般的太保山说明白,只能借用清代士子的部分诗句来为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森岩独峙城之西,拾翠时时胜景齐。中天朗月心俱静,古树云封路欲迷。”

太保山是一座天然的健身基地,每天徜徉于此的遗老遗少早已忽略了这道美丽的城市风景,一天两次穿越太保山只为消去残存腹中的垃圾,以便来日将更多的荤素佳肴再次变为垃圾,如此循环而已。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健身目的,也是我对健身一词的通俗定义。钢筋混泥土长方体匣子里的现代蜗居生活已将越来越多的人变为了“软体动物”。长期浸泡在酒池肉林、歌舞升平中,只泡得脂肪堆积、消化不良、四肢麻木、脑梗堵塞,方才顿悟劳动的意义。于是乎,供游客览胜踏青的旅游圣地顺势演变为天然的全民健身基地。每天清晨六点,中老年朋友便背着水桶陆陆续续登上山去,沿途抽着弥漫的氧气。朝着幽幽空谷鬼哭狼嚎地扯上几嗓子,又或是杂七杂八地做几套健身操,又或是就着台阶快意地拍拍小腿和将军肚。待到天明时,顺带捎上一桶甘甜可口的太保山泉水,舒经活络地返回被窝还暖和的长方体匣子里去。也有幸运的笼中鸟儿得以在主人的挑行下每天清晨到本该属于自己的领地里去放放风,算是回上一次娘家了。晚饭后,不论老幼都怀揣着自己的目的共同奔赴太保山。老的纯属锻炼身体,而少的则打着交流感情的目的,其实也在锻炼身体,幼的则是在玩耍嬉戏中锻炼身体。太保山已十足地成为了天然的健身基地,相比之下,寻幽访古之人却是寥寥无几。

太保山是包罗万象的大观园,集山水园林、宗教古迹、娱乐观光、百货小吃和动物园为一体,如大海纳百川一般包罗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畅游山中,世间万象尽收眼底。碧海松涛下,你可以完全忘却城市的喧嚣,惬意地呼吸世外的新鲜空气,博览纵贯南北的神山峻岭。山是水之源泉,水是山之灵气。与太保山唇齿相依的易罗池无疑是太保山钟灵毓秀的点睛之笔,错落有致的水榭亭台、牌坊殿宇点缀在山水之间,恰如其分造就了一座一半天成一半人为的山水园林景致。三教合一于一山之中,无论是何种信仰的人到此均能找到心灵寄存的天地,也可饱览历代风云的足迹。付出登山的辛劳后,静坐山中亭台小憩,美美地吃上一碗名扬海内外的下村豆粉方可尽消骨髓里的疲倦。爬上钢筋混泥土搅拌的滑梯或是到水池上乘坐一回皮艇,又能找回失散多年的童趣。骑着白马,沿樱花小道巡视一周,尽显中世纪西方骑士的气派,是何等的快意。累了,倦了,到百货服务站添置一些解馋、解渴、解乏的物品,坐在观城台上一面雄视永昌坝子辽阔的风景,一面品评手中的人生百味。过足了爬天梯的苦瘾,也可走柏油马路迂回,沿途顺便还可以看看“囚禁”在山中的珍禽异兽,再别人类早已远逝的“朋友”。

太保山是一座历史陈列馆,向世人展示着自唐代至今乃至未来的历史沧桑。唐代的永昌已隔断了与中央王朝的隶属关系,被哀牢遗民细奴罗开创的南诏古国纳入麾下。皮逻阁仿唐朝建制在此设立永昌节度使,遂在当时称为松山的太保山下筑土城管辖迤西疆域。纵观云南第一县金鸡不韦县和东汉第二大郡汉营永昌古城,我们可以获悉,滇西地区背山面水的中原城池建筑风格起源于唐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滇西历史的扼杀,明以前的历史典籍已荡然无存,只空余骆宾王的一曲孤吟验证了西南一隅的光辉历史已随“沧江绿水东流驶”。两宋时期,古郡随着西南朝代的更替顺势纳入了大理国的统治区,这一划时代的烽烟唯有太保山留作了永远尘封的记忆。零零散散的唐宋古迹和深埋于太保山北侧的火葬墓冢是明太祖无法抹去的证据,太保山至今残存的夯土城墙更是永恒的记忆。忽必烈灭大理国结束了五六百年来受边陲小国奴役的尴尬境地,从此与全国各地并肩看齐。沦为亡国奴的契丹皇族后裔随蒙古军的铁蹄千里漂泊做了太保山的主人,永昌大地的土皇帝。随之而来的西北民族也给太保山注入了新的元素——穆斯林。如今的太保山下依然是穆斯林的圣地。元朝的永昌文化想必是多姿多彩的,头一次受西北、东北文化的冲击,在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大杂烩,我无法想象那个有趣的社会。令人惊奇的是,中国人自己不知的历史,却叫欧洲人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日记。

大明王朝在这里谱写的千古传奇足够让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永无休止的梳理,也为太保山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古人仿南京城包钟山之势将太保山与古城连为一体,太保山与钟山遥相呼应,金齿古城活脱脱就是一座京师皇城的压缩版。重建的安定门再现了云南历史第一城昔日的威严。香火缭绕的武侯祠尽显太保山在明王朝时的尊严,这也是太保山历史唯一没有缺憾的地方。风雨中摇曳的仁寿门及断瓦残垣古城墙却只能留给人无尽的遐想。与此相比,状元楼似乎要幸运一点,在几乎消失殆尽时得以重见天日,这也算不幸之中的万幸。真正使人揪心的恐怕是太保山麓的三十余座明清古建筑,如今已灰飞烟灭,湮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一佛一道给人聊表慰藉,正如山顶东拼西凑的碑林留于后人解读逝去的业绩。明亡清兴,太保山一如往常承载着于军事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历史使命。虽然回汉械斗时,太保山曾遭破坏,但战火的洗礼也使它具有了新的文化气息,因为战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太保山麓商会会馆林立,不仅给太保山注入了古代商业的元素,也充分证明了清朝时期保山的商业繁荣已达到鼎盛时期。

林间幽径旁的两座墓冢是太保山的另一丝记忆,偏居西南一隅的永昌人民从不甘人后,遥闻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便举旗响应。虽然永昌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两位义士也长埋大地,但也足够震慑那些落寞的统治阶级。梁金山先生矗立在太保山顶,迎着朝阳向世世代代保山的保山人民讲述着滇西抗战的点点滴滴。屡立奇功的战斗机雄踞山顶,装载着咱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繁华的都市、幸福的生活背后是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鲜花锦簇、绿树成荫、世纪碑立、旅游设施齐备,都是新时代的印迹。感悟千年古郡变迁,呼吸现代园林气息,尊享繁华都市惬意,别忘了到杨善洲纪念馆前伫立,缅怀无数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是他们用血和泪为我们铺砌了新天地!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太保山元素》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