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那一朵青莲

那一朵青莲

2013-10-24 18:48 作者:怀山旧友 阅读量:24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读聊斋《胡四娘》

夜读《聊斋志异》中《胡四娘》篇,眼前浮现出一朵在清河里摇曳的青莲,有风儿散发着她的芬芳,有清波荡涤着她的绝俗。胡四娘,就是那朵清莲,在蒲公的笔下,绽放出一个端庄女子的芳华。

此篇《胡四娘》,未着及任何狐鬼神怪,写的就是一个女子在世俗里的生活。从被人讥嘲诮讪到众人逢迎诌媚,女子显现出的那种从容、坚韧与波澜不惊,让人印象深刻。通篇没有很大的转折起伏,语态给人缓而轻的感觉,所涉人物颇多,有的虽涉语不多,刻画人物形象却入骨三分,折射出世俗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少惠能文的赤贫孤儿程孝思,由岳父胡银台作主,入赘胡家,娶了妾生母早亡的胡四娘。褓中论亲于大家的兄嫂姐妹,对曾被神巫指为真贵人的胡四娘予以无情的嘲笑与揶揄。自胡四娘嫁给程孝思后,“诸姊妹皆呼之“贵人”予嘲笑之;而四娘端重寡言,若罔闻之。”虽未着半字有关容貌的描写,但我却脑中却显现出曹公描写迎春时的感觉,“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眼前闪现出四娘腮凝新荔,鼻腻鹅脂的容华月貌。对此颇觉不平的女婢桂儿,语侵二姊被批耳光,四娘闻之,“不怒亦不言,绩自若”。一个连自身都难保的女子,若奋起护婢,更引人恨,此时的四娘,以无言对聒噪,给予这些有眼无珠的人最好的回击。胡公生日之时,被众嘲笑“两肩荷一口”之时,四娘“坦然,殊无惭怍”。这样的表现,当有怎样的气度,当有怎样的坚忍?读及此处,想起越剧《五女拜寿》中那热闹繁华之景,养女三春的境地和四娘的境地是如何地相似啊,不一样的年代,却是一样的人心。内慧外朴,聪明浑而不露四娘又如何不懂?处于此时境地,若想还击以保自身尊严,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是自取其辱。唯有沉默,才是四娘真正的护身符。

三郎完婚,“姊妹诸姑咸在,惟四娘不见招于兄嫂”。待程孝思授庶吉士捷报传来时,众始相顾失色,请见四娘惴惴不安,惟恐四娘不至。“无何,翩然竟来。”读至此,想起蒲公的另一篇《镜听》,那个因丈夫科场失意而被家庭冷落的女子,听得丈夫捷报之时,奋然把手中擀面杖一扔,“我也凉凉去”,这一扔,扔掉多少女子的辛酸与委屈,令人舒毫,令人快意。而四娘的“翩然竟来”,比之那女子的一扔,多了云淡风轻,多了世事洞明。一时“申贺者,捉坐者,寒暄者,喧杂满屋。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与先前之态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而四娘凝重如故,喜怒不形于色。想像女子这翩然身姿,是何等曼妙。其中反差,内里艰辛,此时此境,要做到稳若泰山,何等不易。女婢桂儿忿言代睛及至此时逼索春香双睛对比,虽是寥寥数语,却活脱脱把一个敢说敢做敢恨敢爱的女仆形象跃然于纸上,不由令我想起曹公笔下的俏丫鬟晴雯来。文中另一对比也不能忽视,就是大郎为二郎解困求于四娘时,四娘对大郎拂袖作色,却暗中相扶一事,被蒙在鼓里的家人诟骂,其中有一句“李夫人亦谓其忍”。看至此处,抚书暗思,真乃蒲公妙笔矣。整篇文章描写众人调笑四娘时,未见一墨关于李夫人对众人的呵止劝阻,至四娘帮扶家人态度时方凑此一句,不由不思。李夫人,是此篇文章着墨较多的陪衬人物,乃胡银台爱妾,生就一双慧眼,识得大体,懂得包涵,对四娘也体恤相加,但在众人嘲狎四娘时为何不得一语?试想本就地位不高,又只生三娘一女的小妾,直接相护处于众矢之的的四娘,其后果可想而知。处于当时时境,能不同流合污就是修德修身,就具高尚品质了,这点我们不能对此苛求。但知四娘性情的李妇人,听闻四娘对大郎的呵止,惊诧间始有“亦谓其忍”之说,只此四字,足可见四娘之品之德之性。俄而四娘送银问候李夫人,真相始得大白,众才始深知四娘的真性情。“妹子一娘子,几曾见呜呜向人”,四娘笑语大郎的话语,若娇莺,婉转风流处,自有须眉意。

结尾若流水,平淡却不失真味。“后三娘家渐贫,程施报逾于常格。又以李夫人无子,迎养若母焉。”好花结好果,始信是前缘。四娘之真性情,于平淡的文字中袅袅开出花来,就是那朵青莲,远观而不可亵矣!

相关文章关键词

《那一朵青莲》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