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百官的三条公路

昨天的百官:百官的三条公路

2013-10-21 23:45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从秦代开始设置上虞县,直到唐朝中叶,县城一直在曹娥江东岸的百官镇,历时千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车同轨、书同文”,在全国大肆修筑路宽五尺的驿道,当时被称为“秦五尺道”。这种古老的驿道,促进了百官的商贸繁荣发展。

当年曹娥到百官的驿道是要经过龙山脚下的百官渡摆渡,沿着百官龙山山脉北麓的山脚走向,由百官向东,经驿亭、五夫驿至余姚县顺姚江东下,到达明州(今宁波)。这是一条最古的驿道,秦汉时期在浙东地区最早设置的上虞、余姚、句章三个县都是沿着此道一直向前远行的。老辈手里曾经口碑相传当年的驿道是“十里龙山九个湾”。老百官的人们曾经是“鸡叫百官走,点灯到余姚。”

如今的329国道,以前老百官人叫作杭甬公路线,自杭州至沈家门,全长297.97公里。其中自钱清至上虞三角站段与104国道重合。当年曹娥至小越段炮仗长的一点公路是分两期建成的,先筑曹娥至曹娥江边的一段公路,这段公路比较早是在民国15年(1926年)由绍曹嵊省道支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民国17年(1928年)底建成通车,长度仅1.82公里,当年的曹娥汽车站设在如今的渡江路,这段公路实在算不上是百官的。

曹娥至小越这段公路,准确的说是百官至小越公路,由民国22年(1933年)动工,民国23年(1934年)竣工通车,与曹娥江对江公路相接。在百官上堰头龙山头脚下设汽车轮渡,至此杭甬线全线贯通。抗日战争开始,这条杭甬公路全线被破坏。民国33年(1944年),日伪“华中铁道公司”利用铁路路基通汽车。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后的1952年,宁绍商车联营处仍利用铁路路基通汽车。1955年11月,百官至周巷公路修复通车。1972年10月曹娥江公路大桥建成(如今叫作彩虹大桥),329国道线得以全线畅通。

其实百官的这第一条公路应该叫作“甬百公路”,这里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全国解放后,宁波到百官的公路虽然利用了铁路的路基,但经过多年的战乱,公路早巳破烂不堪,也没有全线贯通。1949年5月25日军管会接管了宁波,为了解放舟山,急需一条公路运输军用物质。原来的萧甬铁路在抗战期间早已被国民党和日本人破坏了,留下的这一条天然路基,用来救急是最好也没有了,于是宁波军管会就发动沿路群众在萧甬铁路的路基上修建简易公路。当时是没有什么修路机械设备的,完全是依靠民工肩挑手拿,用人工硬是把这108公里长、4米多宽的公路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修好了。

这就是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宁波到上虞百官的“甬百公路”,当年沿路群众都叫它“解放路”。公路修好后,刚开始的时候“甬百公路”并没有对地方开放,公路上只允许军车行驶。这个状态直到舟山解放后,社会车辆才开始上路。“甬百公路”是百官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公路,一直使用到1958年。修建萧甬铁路时,这条“甬百公路”恢复了铁路路基。

当年宁波到百官是河网纵横,公路相间不远就需要造桥,到底有多少桥是谁也说不清,那时候的路是砂石路面,桥是清一色的木头桥,直到上世纪70年代铺上沥青路面后,桥梁也跟着升级换代变成了混凝土桥梁。那时造桥没人搞论证,因为老辈手里是车辆少、行人多,没有太多负荷问题。所谓造桥,就是工人们把碗口(直径10厘米以上)粗的树干打入水中,直到打不动为止,这些树干就是桥桩了。桥桩打好后,再用7厘米左右厚的木条横一层直一层钉上去,就有了基本的桥型。然后再在木板上铺上三合土(黄泥、石灰等混合而成,凝固后比一般的泥土要坚硬、持久),在三合土上面,工人们会放置一块块大片石,石头上面再铺一层黄泥,最后将砂石铺在黄泥上,再用石碾来回压实就算桥造好了。

百官的第二条公路叫作“百丰公路”,总长也只有13公里,北头是百官镇,后来的县城,南端是丰惠镇,以前的县城。上虞历史上的县城也就是在这二个地方搬来搬去。老底子丰惠县城的人到百官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快船,因为有一条伟大的浙东古运河,如果带轮子的汽车恐怕连城门也进不去,直拖到1948年中华民国的第一条县道才终于开通。

那时的百丰公路,公路蜿蜒于田野河边,是两车道为4级公路,碎石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汽车轮胎压过嘎嘎作响,晴天猛热头,汽车开过又尘土飞扬。那时行驶在百丰公路上的汽车,是一个蓝色的汽车头拖着白色车厢的解放牌客车,每天往返四次,看起来有四辆客车行驶,其实只有一二辆车而已。如今百丰公路扩展为双向四车道的沥青马路,变成了宽广的康庄大道。

百官的第三条公路叫作“百松公路”,原来百官到松厦是没有公路的。松厦,北面是后海(杭州湾),西南面是前海(曹娥江),而东面却是大片的湖泊和河荡水田,无大路可通。只有南部东西走向的百沥海塘,可向东通往百官,似乎是华山一条道。可松厦人自古勇于闯世界,松厦人的足迹遍布全球,但松厦人要走出松厦地界却是不容易。

老底子的松厦人到百官,要从石板路上百沥海塘再走到百官,如果步行的话大概需要走3个小时。而从水路坐船到百官,那划划船一橹一橹的摇,摇到百官大舜庙上岸,也差不多要花上五、六个小时。到了1965年县里准备修筑百松公路,已在松厦的棉田里插上了一面面小红旗,老百姓以后到百官可以坐车了,汽车一通,就可以到百官人民电影院看电影啦!当年的松厦还没有电影院,大家十分高兴地想象着、憧憬着。盼呀,盼呀,小红旗不知移动了多少次位置,可一直不见有修路的动静。

原来是文化大革命来了,大家忙着抓阶级斗争。棉田里插着的小红旗褪色了,修路还是没有动静,松厦人的希望成了泡影。直到四人帮垮台后的七十年代后期,才从松厦街里到裴家的百沥海塘修了一条砂石路,砂石路一直拐上百沥海塘路面,终算松厦到百官有了一条百松公路。

今天百官城区的道路网络引用专业的叫法是什么放射环形加方格网状的布局结构。整个中心城市道路网框架采用交通走廊、环状主干路和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基本上形成“四横两纵三环”主骨架。四横分别是杭甬高速、一号路、人民路、上三高速;两纵分别是南北中心大道、329国道;三环分别是内环、三环路、四环路。百官的道路已经日趋完善,是如此畅通便捷,这些经过风雨洗礼的道路,变得越发精神。眺望虞舜大地,一条条宽敞的大道、一条条清澈的水路纵横交错,犹如一条条彩带,编织成一幅幅宏伟画卷。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百官的三条公路》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