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百官河”水利工程“遗址”
京杭大运河,河面波光粼粼,两岸芦花飘飞,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北与海河相连,南与钱塘江相接,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连成了一片。还流经了绍兴、宁波,直达舟山以致通向大海,在桨声船影里流淌了一千四百多个春秋。这是世界上最长最早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奇迹。
据史料记载,运河开凿最早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公元605年,隋朝统一了中国后,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又开凿了通济渠和永济渠,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了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的水运,并重修了江南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形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截弯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历经了二千年的风风雨雨岁月沧桑。
隋炀帝开凿修筑了运河,成就了南来北往、水运通途,有诗感慨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又有诗云:“牵来一水贯京杭,六省纵连串五江。或罪或功流不断,孰非孰是论隋炀。”“燕京千里接钱塘,开凿大河通贾商。南北沟通弥地缺,但留一水颂隋炀。”
我们的祖先凭着一锨一镐,人担畜驮,凿疏了几千里的大运河。建造了一百多座闸、坝、堤、堰等巨大枢纽工程,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实在是惊世之举,大运河的工程放射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随着南北大运河的贯通,运河所经之处两岸“渔歌飘渺飞檐外,帆影参差玉浪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和繁荣。
记忆中的“百官河”也是浙东古运河的一部份,浙东古运河自西向东流经上虞,被曹娥江分隔割成了两个部分三段运河,运河在上虞境内全长大约在35公里,流经了东关、曹娥、百官、驿亭、梁湖、丰惠、永和等地呈“Y”形分布。
据文管部门记载,浙东古运河第一段在曹娥江以西长约11公里,称为“萧曹运河”。始于东关担山,止于“曹娥堰”。运河第二段南线长约23公里(其中梁湖堰至通明堰一段14公里),称为“四十里河”。始于“梁湖堰”,从曹李湖流入丰惠镇西湖,过“通明堰”进入姚江,从永和镇安家渡村流入余姚。
“萧曹运河”最古老的一段,史称“山阴故水道”,据《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廓,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阳春亭在今绍兴五云门外,这条故水道据考为绍兴城东廓门通往上虞练塘,与今“萧曹运河”大致相近。始凿于春秋时即公元前493年至前473年,全长20.7公里。至两晋之际,会稽内史贺循对此河作了延伸沟通,使之东到曹娥江堤岸。
第三段北线长约16公里,称为“虞甬运河”,也就是我们小时候所见到的“百官河”。最早的“百官河”始于上堰头大舜庙前的“百官坝”,旧时也称“龙山坝”。沿“百官街河”北流,出下市头的交界桥分水港口经“百官河”东流至三棚桥稻草堰,再进入驿亭镇西陡门,至“长坝”流入余姚。
后来是移至“百官大坝头”进入“百官河”东流至三棚桥稻草堰,再进入驿亭镇西陡门,至“长坝”流入余姚。最后来又从“百官大坝头”移至于“余上慈闸”,沿“百官河”东流至三棚桥稻草堰,再进入驿亭镇西陡门,至“长坝”流入余姚。而“百官河”史称“虞甬运河”,古称“马渚横河”,开挖年代不详,史书记载始见于宋《嘉泰会稽志》。
据1988年的《上虞县交通志》记载:“清代光绪年间,疏浚了百官街河至龚家路(如今的路东)和后郭至里外岸二河段。民国三十七年,上虞县政府抽调1936人疏浚了百官至黄衙弄经梁家山至小越堰头段河道,标准是挖深3市尺,拓宽至9市尺。
1972年至1974年,二次对百官至前江河道做了疏浚,共挑土6300立方,块石护岸1450立方,拓宽桥梁4座。”这段历史我巳知道,那个时候县里发动了很多民工,带着铺盖行李来到百官挖河江,百松河沿岸家家户户都住满了民工。挖出来的河江污泥从轮船码头开始一路到前江都堆在河江两岸,而百官黄衙弄至轮船码头一段河江,挖掘上来的河江污泥是堆在百官立新小学季家祠堂后面的。
这个土山上曾经是我们小孩玩的地方,1979年我家的房屋就建造在这个土山上,如今已变成了大通商城停车场。后来由于市政建设需要,古老的“百官河”被填埋、改造成了人民路,“虞甬运河”改道,从西横河流经梁家山再进入驿亭镇西陡门村,至长坝流入姚江。真正的“虞甬运河”“百官河”成为了古代水利工程“遗址”。
我从小就生长在这古老的“百官河”岸边,看着“百官河”河水波光粼粼,岸边杨柳依依,那婀娜的垂柳随风摆动,河水倒映着她妩媚的身姿,河面上的人们摇着船只,有的捕鱼、有的运货输粮,尽情地享受着这“百官河”带来的欢乐和惬意。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泡在这“百官河”的水里,在河里洗澡、游泳、嬉戏,这“百官河”就是我的母亲河,我在那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和天真的青少年时期。
“百官河”是流动的历史,历史就这样生生灭灭、断断续续地传承着发展着;“百官河”也这样曲曲弯弯、急急缓缓地传承着包容着,从历史的深处流来、向历史的远处流去,由沟入渠、由渠入河、由河入湖、由湖入江、由江入海。
可“百官河”如今已填埋成马路,改道从他处流经,现在回想起来,那清澈的河水,碧波荡漾,微风吹起一层层涟漪,河面上飘着我和小伙伴们的一阵阵笑声,那情景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