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古代驿道

昨天的百官:古代驿道

2013-10-24 04:22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7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从秦代开始设置上虞县,直到唐朝中叶,县城一直在曹娥江东岸的百官镇,历时千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车同轨、书同文”,在全国大肆修筑路宽五尺的驿道,当时被称为“秦五尺道”。这种古老的驿道,促进了百官的商贸繁荣发展。秦汉至隋唐时期,郡县间已形成了驿道的网络。据史料记载,驿道里程在唐代从越州通向杭州是140里,通向台州为475里,通向婺州有390里,如果至东都(洛阳)则有2670里,到达上都(长安)那更远,将近3530里。(当时的1里等于现在的454.36米)。

绍兴曾经发掘的“兰亭古道”为宋代绍兴至诸暨古驿道遗址,位于兰亭南侧溪边,道宽2米,中间用宽1米的长条石板铺砌,两侧用青砖竖排。由于南宋建都杭州,由明州(今宁波)经百官渡抵达杭州的驿道成为了主要驿道,也是各国使节、商贾往返的必经之地。陆游曾对这条驿道有诗写照:“道路如绳直,郊园似砥平,山为翠螺踊,桥作彩虹明。”

历经元、明、清各代的驿道线路依旧,路面宽度一般为2米,系石板路或石子路。而到了清代,官马大道的路面宽度已扩至为3米,府际、县际、乡际驿道均已覆盖,山区也有栈道通行。当时绍兴至柯桥、钱清、萧山,为官马大道,石板大路。绍兴经曹娥、丰惠至余姚的驿道是沿着浙东运河四十里河而行。当年曹娥到百官的驿道是要经过龙山脚下的百官渡摆渡,百官渡就是在如今上源闸的地方。

沿着百官龙山山脉北麓的山脚走向,由百官向东,经驿亭、五夫驿至余姚县顺姚江东下,到达明州(今宁波)。这是一条最古的驿道,秦汉时期在浙东地区最早设置的上虞、余姚、句章三个县都是沿着此道一直向前远行的。老辈手里曾经口碑相传当年的驿道是“十里龙山九个湾”,老百官的人们曾经是“鸡叫百官走,点灯到余姚。”

从元代开始,古老的驿道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齐全的驿站中转,每个间距相等的地方都建有驿站,喂养一定数量的马匹,作短途的接力转送,还水陆联运。驿站属于军事编制,驿设驿长,还有铺兵,分急脚递、马递、步递三等。上虞境内有东关驿、曹娥驿(乾隆二十年入曹娥巡检司)、上虞县驿、百官驿。每个朝代的驿站名称有所不同,元代驿站曾改称站赤,首官称驿领。明清又复称驿站,置驿丞。清初,除设置驿站,还下设递铺,拥有司兵。递铺有冲要急递铺、次冲递铺和偏僻递铺之分。当年的东关驿曾配船25艘,水夫167名,坝夫12名;曹娥驿配船2艘,水夫33名;上虞县驿配纤夫101名,水手20名。

上虞地处杭州与宁波的驿道中间,是必经之路,从宋代起增加了不少驿站,据史料记载,“明以前凡十一铺,每铺屋三楹,旁有两廊,中建邮亭,外为门,榜以某铺,设日晷以视时刻,具旗铃以严号令,置包匦以护封缄。递送文檄昼夜行程三百里。”古代驿道、驿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岁月长河里,如今只能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从卫星地图上,从高空中才能隐隐约约地寻觅到些许隐去的驿道踪迹,但在上虞能够保留下来的驿亭地名还能让人想起那逝去的悠悠历史……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古代驿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