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从前的“台门”

昨天的百官:从前的“台门”

2013-10-22 22:33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3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每每读到这首白居易的唐诗总能把我的思绪牵到我的家乡,烟雨江南古镇百官。忆往昔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田园村舍。如诗如画,别有韵味。百官是一个风情如画的水乡小镇,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年的百官可是长长三里的依河街市,传统的店铺,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古老的小桥,凝重的台门,……

在我们百官有很多台门,有以姓氏命名的,如糜家台门、王家台门、俞家台门。有以官职命名的,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解元台门。老辈手里约定俗成,凡中举的人,便可立旗杆,称作旗杆台门。也有以方位命名的,如坐南朝北,就叫朝北台门。有的人家建造台门时,风水先生认为:台门不能完全朝南,于是就出现了歪摆台门的名称,如横街里就有歪台门。还有一个院子里住了好几户人家,那么就有习惯性的称呼,如红台门、破台门。至于何时叫出名的,无从考证,反正我记得小时候在附近问路,打听几号门牌,少有人知晓,而打听什么台门,连小孩子都能指点。

在老百官每个台门的结构大小是不一样的,有些台门的建筑比较简陋,格局犹如北方的四合院。台门大多是屋宇乌瓦粉墙,砌有石阶和石门框,显得古朴、庄严、肃穆,典型的江南风格。台门里边一般正房为二层楼,宽为三间或五间不等,有的楼房前后有两进或三进,最多的有五进,厨房(百官人叫灶间)在最后一进,有的两边有侧楼。过去的房子大多为砖木结构,梁、柱、椽均为木料,二楼木楼板,一层铺木地板,客厅(百官人叫堂前)的大门是雕花的,墙是磨光的大块青砖,窗门是花格子的。楼与楼之间都有天井,石板铺地,院子砌有围墙,正前方有一个高大气派的大门,这就是台门。

我对台门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于离我家不远的那个老中医俞均泰先生的俞家台门。条石镶砌的门框,两扇黑漆大门,雪白的粉墙、青灰的瓦楞,以及附在瓦楞上的厚厚青苔。那时他家是三进房屋,正屋是二楼,院子里有天井、花坛、大厅很幽静,也很古朴。每次去他家里请老先生看病,总能见到筑窠的燕子从台门的雕花石窗飞进飞出,温顺的老母鸡从台门的石门槛上跳上跳下,月季花从花坛上探出笑脸,桂花香溢满整个门台。而台门一关,又远离一切嘈杂一片宁静。

那个时候的百官古镇台门很多很多,台门散落于古镇的大街小巷,台门散落在古镇的每一个有碧水流过的地方;台门里有一年四季的风景,台门里有家族的梦想和希望。那一座座幽静院落,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或临繁华而安朴实,或傍清河兮沐古风,令人看上一眼就会心醉神迷。推门而进,天井里飘散着老辈的传说,曲径上流淌着古风的遗韵,花园里散落着遗闻和轶事。

老底子的百官是“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百官的台门也大都临水而筑,隔河相望,水之幽,荡出一片静定,河之隔,摇出一片淡泊。台门浓缩着江南水乡的风情,台门展现着小桥流水的人文。台门是一段段老底子的百官历史。每一座台门都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衰,积淀了不计其数的历史故事,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迁。时至今日的百官,许多台门已残破不堪,更多的台门因为城市建设已拆毁消失了。原有弥漫在老台门中的那种纯朴、亲切的生活方式与气息,那种古越文化风韵只能留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从前的“台门”》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