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半山腰的名刹古迹―木梯寺

半山腰的名刹古迹―木梯寺

2013-10-24 00:21 作者:沫晨慧. 阅读量:33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乍看题目,定然有很多人疑惑重重,也会有很多人不禁发问,或多或少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所耳熟略闻,为何独独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地方,是不是作者有意将其夸大其辞?

是不是夸大,请听我尽所能的绘写,定能辩解。虽然能力有限,但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出于对古文化的尊敬,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以文字为导游,介绍这座几乎快要被遗忘的半山腰名刹,还有它那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都是遗留的文化历史,也是被历史垂青的一方热土。

木梯寺,故名其意与木梯有关,与寺庙有关。如果要这样理解也无不可,相传在很久的以前,木梯寺根本没有通往寺庙的路径,只能依靠悬崖绝壁上架有的足足数丈之高的木梯方能入寺,故被称为木梯寺,一直延用到了今天。而今的木梯寺,在国家文物局的重视下,修凿开通了宽敞大道,如今的平坦大道代替了以往的危险陡峭,游客既可以安心攀登,也可以俯望山下的村庄田野风景,尤其是在端午节前后,那秀丽的山川风景绝不亚于经人工改造后的现代化名山名峰。

远远从山脚下望去,坐落在半山腰的木梯寺悬崖峭壁、石松倒挂、风景幽雅,仿佛与世隔绝一般,越看越显得神秘重重。

木梯寺内原有“十殿九洞二砖塔”,可惜的是历经漫长风雨岁月的冲刷,二塔已无迹可存。寺内现存的窟龛(kan)18个,殿堂4座,造像78尊,壁画234幅,足有2100平方米。全寺以窟龛为主的有玉皇阁、三官殿、无量殿、雷神殿、魁星阁、南海菩萨殿十余处。所有建筑都是依山而建,因山体陡峭,佛殿均都较小,采用窟殿结合的形式,使其每一庙宇奇特不一,别具风格。佛像从大殿中的释迦牟尼像到小佛龛中的小佛、菩萨、金刚、力士、飞天等,全都栩栩如生,灵活逼真。

其中以“翘脚菩萨”最为著名,近看她上身稍左侧,右手抚撑在石上,左手放在膝盖上,五指自然下垂,一又秀丽的赤脚,右脚踩地上,像是轻踏花蕊丛中,左腿弯曲上翘踩在石头上,像极了一位风姿绰约,温柔调皮的妙龄的女郎。与其它庄严肃穆的佛像有所不同,她体现的生活气息极浓,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容,让人倍感亲切。

最高处的释迦牟尼像(寺内最大佛),比例匀称,结构合理,大佛垂腿端坐,双目微含,神态慈祥,面善和蔼,凝视着远方的远方,佛的慈善、恢弘大度全然可感。

寺内各处佛像神态逼真,生动含蓄,只是经历重重的多灾多难,个别佛像已显缺损的部位逐日扩增。尤其是在土匪横行的民国时期,附近百姓不得已前往石窟避难,只顾保命的百姓顾不得保护历史名留,经常生火做饭,经长时间的烟熏火燎,致使石窟中的佛像壁画的彩绘部分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近年来又由于暴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洞窟周围的岩体剥离、塌方,对部分窟龛的挽救及建筑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前些年因经济条件的局限,石窟内安装不起监控报警设备,曾多次遭文物贩子偷盗。为了保护文物的安全,负责看山的老汉携妻子常年入驻山顶,还饲养了一条粽褐色的狼狗,助他巡山护物。挨到时局稳定的今天,木梯寺省市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梯寺也在每年的端午佳节前后以它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半山腰的断崖上长满了各种名贵树种,树下的小径被浓荫遮蔽,涧中树木高大,树下有泉水,无论如何旱涝,泉水都不会干涸。断崖上的不枯之泉又为木梯寺增加了另一重景观。

郁郁葱葱的树木,若隐若现的佛殿,红色栏杆漆的庙宇和苍绿的树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因山崖的陡峭也为这座名刹古迹增加了更多重的神秘。

写到这里可以结笔了,却总觉得欠缺了一点什么,仔细斟酌原是少了石窟的具体建造年代,可这点知识我真是从无知晓。为了达到文字导游的效果,我只能查找有关于木梯寺建造年代的相关记载,可记载也是无籍可考,只听大人讲起,从窟龛的建造风格推断,颇具北魏、唐代塑像的风格,但也仅仅只是推断猜想,根本没有具体的依据。

今年的端午节,我看到了姐姐和弟弟去游玩木梯寺拍摄的照片,那风景俨然比以前更加壮观秀丽了,游客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山门口赫然醒目的“木梯寺”三个金色大字,在刺眼的阳光照射下更加的璀璨耀眼,猛觉心头被一阵阵的暖流窜涌包围,分不清所以然。

相关文章关键词

《半山腰的名刹古迹―木梯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