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路廊”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路廊”

2013-10-22 16:00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5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这是白居易在《白孔六帖》诗中对古代驿道的描述。老辈手里出门没有飞机、火车、轮船可乘坐,交通极为不便。于是人们一出门,走上三五里地,便就会有一座凉亭出现。

当年的凉亭与我们现在公园里见到的那种六角翘起的亭子是大相径庭,实际只是一间正面敞开的房子。不但低矮狭仄简陋,瓦顶砖墙,而且还能见到墙缝中细草随风微颤。那时的墙砖往往采用的是一种“开砖”,极是脆薄,叩之有金属声。靠墙有半圈固定的石条长凳子,可供白天过路的行人、农民、挑夫来歇脚,晚上则常有乞丐投宿。

而“路廊”的间隔则要远一些,一般要走两三个凉亭才有一路廊。李白在《菩萨蛮》中就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就是古人所云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吧。路廊规模要比凉亭大多了,它是一个长廊,一般有一二十米长,路廊的两边也是固定的长条凳。路廊饱经了风霜雨雪,看惯人世间的艰辛凄楚。

我们百官的下市头在交界桥下就有一座不小的路廊立于路中央,位置在如今的人民路青春路大通商城东门位置。道路穿屋而过,廊内东侧筑有石凳,坐在石凳上两边景色尽收眼底。老辈手里的百官交界桥这里叫分水江口,东南西北都是河。路廊前面有一条横山河缓缓地向前流过。廊下一条狭窄的石板路,沿着弯弯曲曲的河流,蜿蜒地伸向孔山,也就是今天上虞实验中学后的舜江东路。

下市头的路廊有三间屋面,横梁很粗,椽子是用那种常见的杉木。四根圆形的柱子支撑着整个廊棚,柱子上的对联在我的记忆中早已模糊不清了。尽管路廊已经破旧,但挺有气派,路廊西侧是一个叫东堂先生开的三开间南货店,当年的热闹绝不逊于今天的大通商城,因为这里是下市头大人小孩买盐、打酱油生活起居离不开的地方,也是下市头人们经常喝酒、讲朝事、谈生意的主要集聚地。

我记得小时候总是骑在爷爷肩上,喜欢赖在路廊下面,混在人群中,向留着长长白胡须的东堂先生讨吃不肯回家。我爷爷是个挑夫,喜欢喝酒,平时常到小店一手捏着扁担,一手端着酒碗喝酒。他常把下酒的茴香豆、花生划拉几颗放进我的口中,有时还用筷子沾上酒让我吃,并时常嘱咐我回家后不要告诉我奶奶喝酒的事。......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路廊”》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