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包爷殿”
从小到大我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很过瘾地看过小说《七侠五义》,从书中知道了很多包公的故事。包公廉洁清正,性格刚正不阿,他身边的侠客义士们个个行侠尚义、嫉恶如仇。包公昼治阳间、夜治阴间,真的好厉害。
关于包公题材的戏文有很多,《智化盗冠》、《蒋平捞印》、《花蝴蝶》、《五鼠闹东京》等等,还有最著名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都出自《七侠五义》的书里头内容。包公的故事时至今日是众人皆知,名气很大。
从前的百官三里长街,走完下街糜家桥,在下市头凤凰山脚就有一座包爷殿,包爷殿坐落于原竹业社,是我们老百官人的宗教圣地。
包爷殿的殿宇坐南朝北,前面百官河、后靠凤凰山,面阔三间,通面宽10.80米,进深7米,单层歇山顶,五檩七柱穿斗式带前廊。廊内顶为船篷轩,两端山墙处开圆洞门与外相通。殿门上方悬挂“包爷殿”横匾,两侧挂有横匾多块。内外檐皆施石柱。
屋脊正中镶嵌宝镜一面;左面楷书“风调雨顺”,右边楷书“国泰民安”;两端设龙形吻首。殿前有琉璃阁一楹,阁顶挂琉璃灯,夜夜长明,为百官河上往来的船只导航。
包爷殿的正殿塑有姿态威严而恐惧,脸面各异而十分逼真七尊神像,景况阴森。包拯像有两米多高,头戴相帽身穿黑袍,坐在案椅上,睁着大眼睛,脸露雄威,两指力指前方,如对恶犯,态势严厉。心虚者见了胆怯心惊。
包拯左边第一位站着张龙,身穿黄地色花战袍,腰配宝剑,手拿魂带。左边第二位站着黑无常,身穿青地蓝花服,一手举着照妖镜,一手提着令牌。左边第三位站着判官,身穿紫锦袍,一手毫毛笔,一手握着生死簿。
包拯右边第一位站着赵虎,穿着黑甲,腰配战剑,手举赐封剑。右边第二位站着白无常,身穿白长袍,头戴“一见生财”的高帽子,一手高举芭蕉扇,一手紧握铁链,脚着草鞋,脸露青草色,嘴吐长舌。右边第三位站着牛头马面,身穿灰黑袍,一手插腰,一手握叉。
正殿两侧板壁还有画着阴世十殿的鬼怪,表现着地狱的一百二十多种刑罚。人生的善恶要经过十殿的审判,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正房前,右侧厢房是“三宫殿”,左侧厢房是“如来佛殿”,正房隔天井对面是香客烧香拜佛的地方,旁边立着几支蜡烛,粗大如柱,终年燃着。
在整座包爷殿的梁上墙上挂着各种幡旗贺锦,把包爷殿装扮得威仪森严。
包爷殿灯火通明,香烟长绕,信笃者众多。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六,是包公的生日。这天,百官的居民还要在包爷殿前搭河台演社戏给包公看,祈求五谷丰登,百姓安康。
就是这样一座包爷殿,在百官古镇的八大望族,特别是在季、糜、谷三大姓氏的关顾下,终日香烟缭绕,弥漫着一代又一代百官人的冥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百官人的心灵。
据史料记载,包爷殿内供奉的是宋代名臣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肥东县)人。
包拯他28岁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
包拯他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
包拯他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包拯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包拯他为官刚正,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即使皇亲国戚也难逃法网,况包拯还有昼断阳,夜断阴的本事,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公”之语。他的故事长期流传于民间,成为封建社会清官的典范。
老百姓敬重包公,奉为神仙,凡有冤情不能洗雪者都含悲忍辱到包爷殿进上香表,乞请这位昔日的清官能为自己伸张正义。
包公既不是佛,也不是神,为他建造供奉的建筑,便取名为殿,可谓匠心独运,实在让人抓不住把柄。
旧社会的老百姓在许多城镇、广大乡村都建有包爷殿,以示敬仰。并时常年络绎不绝地赶到包爷殿来求神念佛,祷告地方太平,百姓安康。
千百年来,包公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丰碑,他给人以生存的力量;给人以坚韧的求索;给人以师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