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关帝庙的传说
我在百官镇史上读到《关帝庙杆联》,据说是阮先羽先生的文章,全文是这样记载的:“百官过去有座关帝庙,座落在三棚桥地段,庙前竖着两根高三丈、重一万余斤的蟠龙铁旗杆,上端伏卧着两只扭头望杆的铁凤凰,雅称“铁杆栖凤”,杆上镌有一副对联:“凤眼观旗思两蜀,鹭眉望杆想阆中。”相传三国时期,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其母难咽下这窝囊气,借故要女儿孙尚香带着外甥回娘家,打算了结这门秦晋之好。然而,聪明的刘备唯恐夫人一去不还,就将儿子阿斗留在身边,不让同往。
孙尚香回到东吴,尽管任意享受,心中却异常苦闷,她思夫念儿之情与日俱增,面容憔悴。以后孙权与刘备关系更紧张,两国打起仗来。孙尚香眼看狠心的哥哥只知扩展地盘,不顾妹妹夫妇团聚,知道回蜀无望,一气之下,带着一名贴身使女,扮成宫中卫士,偷偷出宫,逃到百官龙山麓三棚桥的地方过起隐居生活来了。孙权得知后只对通往蜀国的关隘严加防范,没料到他妹妹会向东南逃走,所以孙尚香未被截住。
孙尚香在百官三棚桥的地方盖了一座草房,每天噙着眼泪穿针引线。绷绢绣了两根龙卷旗杆,又在旗杆上绣了两只扭头望杆的雏凤,并题描了上面那幅柱联。后来,当孙尚香闻讯刘备、关张两将阵亡,为避兄长眼目,便借关公之名,在这山明水秀的地方造了一座关公庙,以对蜀人的思念和对夫君的怀念庙纪念蜀。直至乾隆初年,百官乡人按照刘备夫人画绢的意思,募款在关公庙前立了两根旗杆,作为“情深难割断,乐而不忘蜀”的历史纪念。并将关公庙改称关帝庙。”
老辈手里的百官下市头稻草堰,就是如今的三棚桥那个地段,确实有一座“关帝庙”依山而立,我多次听百官老人提起过。庙宇坐西朝东,青砖砌墙,碧瓦盖顶,飞檐挑脊,玲珑端庄。庙门南三米处建有影壁一座。上面题字一幅,“英雄三国无双士,正气千秋第一人”。庙宇前檐垂珠帘龙,门上有对联曰:“青灯青史青帝,龙兄龙弟龙师”。横批:“武圣关帝”。大殿内有木质彩绘关帝雕像1尊居中端坐,周仓、关平塑像分列左右,两边站立,威武肃穆。关羽像用黄杨木雕刻而成,系一尊坐像,双手扶于股上,头带武士冠,身穿重彩龙凤服,浓眉大眼,红光满面,胡须过胸,神采奕奕。雕像高1.10米,宽0.54米。殿内四周粉墙画有壁画,介绍关帝生平。东墙画桃园结义,北墙画三英战吕布,西墙画挂印封金,南墙是过五关斩六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庙院内苍松翠柏成林,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庙门东面有石碑二块,记载着关帝庙的修建年月、主持人、捐款人、工匠及画工名单。字体遒劲,出自名人之手。每逢初一、十五,我们百官十里八乡的先民前来朝拜祈求平安,因为对关老爷是敬重有加,所以关帝庙里长年香火旺盛。
位于下市头稻草堰的“关帝庙”,原先是一座小小的“关公庙”,由于年久失修,庙已破损。后来重新修建成为了一座“关帝庙”,里外岸和横塘村民及百官人对关羽敬若神明,莫不顶礼膜拜。这在我们百官人口中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传,在明朝年间,有一位姓贾的横塘客商装载着一船“二都杨梅”贩运到杭州,在向杭州航运的路上经过外岸河江转道“百官河”的“稻草堰”时看到山脚下有一座小小的关公庙,他一时心动就叫船老大拖船过堰,自己上岸前去关公庙,跪在关公像前许下愿心说:“如果我这次贩运杨梅发了财,关老爷我一定为您重修庙宇、重塑金身。”正巧这年是杨梅小年,此人的一船“二都杨梅”卖到了一枚铜板一颗杨梅的价格,使他着实地发了一笔大财。
他高高兴兴地怀揣银票、坐着船返回横塘的屋里去。当船只又经过“稻草堰”这座关公庙时,他把当时许的愿忘了个干干净净。这个时候他的船,任凭船老大怎样划、怎样撑就是不向前行,船老大束手无策,他在船上看来看去也百思不得其解。蓦然抬头望去,他看到了岸上的一座关公庙时,突然想起出行前当时许的愿,知道这是关老爷显灵了,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忙又上岸走到关公像前跪倒谢罪,接着就将关公像请到了装杨梅的箩筐里,于是船只又顺顺当当地行走了。
当关公庙的善男信女忽然发现没了关公像后,马上怀疑是刚才那个姓贾的客商所为,庙里好几十个人簇拥而出,一路呼喊前去追寻。当大家追上了这个姓贾的客商后,不由分说就上船检查寻找。当大家七手八脚地搜遍所有箩筐也是怎么也找不到关公像,无奈他们只好向客商赔礼道歉,悻悻而回。为什么找不到关公像?原来是大家检查左边的箩筐时关公就躲到右边的箩筐里,当检查右边的箩筐时关公就躲到左边的箩筐里,当所有的箩筐同时检查时,关公又使用了障眼法,可怜这些凡人肉眼怎么能看得见关公,当然也就寻找不到关公像了。姓贾的客商见此情景深为感动,此人回家后就将此事的前因后果告诉了横塘当地的村民,并愿意拿出部分钱重修关帝庙。村民们听说后十分高兴,纷纷捐钱、捐物、出工、出力,于是一座崭新的、宏伟的关帝庙很快就建成了。村里的乡绅将关公像请进庙堂,还为关公重塑了金身,并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仪式,又特地到越州府和明州府请来了两个戏班子,轮流着一连唱了三天三夜的大戏,以示庆贺。
我在网上百度查阅了那关羽是如何由大将变成关圣帝君的,史书上是这样介绍:关羽(公元161年~219年),字云长,出生在山西解州常平村。据说他是铁匠出身,练就一身好武艺,身长体壮,生得一双丹凤眼,一双卧蚕眉,好打抱不平,扶危济困,为民除害。东汉末年关羽与张飞一起,跟随刘备起兵涿县。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俘,受曹操厚待,封为汉寿亭侯。后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奉还曹操所赐之物,仍归奔刘备,一生跟随刘备东征西杀,屡立战功,以义勇闻名。刘备攻西川后,命关羽他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水淹七军,活捉曹军大将玩弄禁,斩将军庞德,后与孙吴作战,后败被杀,被誉为壮缪侯。
由于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一个讲忠义、有勇武的大将,他忠于皇室,义于朋友,言合经义,屡立战功,既具备了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美德,也符合封建统治者对臣下的规范要求;既包含着浓厚的东方伦理观念和人情味,又显示着具有典范意义的封建道德力量,所以倍受人们爱戴。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不稳定,政权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总是抬出关羽来解救危急。
宋徽宗时先后封他为忠惠公、义勇武安王;元朝文宗加封他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宪宗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帝圣君;清朝更抬到吓人程度,顺治加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头衔多达26字,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至此,关羽成为了与文圣孔子并肩的武圣,全国许多地方文庙武庙齐立,而各行各业对关羽的膜拜又甚于孔子,关羽受封的次数、级别也胜过孔子。这表明,封建帝王追求的最终目的是文治武功,在统治较巩固时,比较重视文治;在统治不稳定时,比较强调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