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季家祠堂”
历史上的百官,因为水陆交通便利,早在二千年前的秦代就成为了商埠集镇,经过唐、宋、元、明、清代代延续,聚居着谷、张、祁、王、糜、俞、季、徐、陈、沈、金、茅、朱、赵、陶、蒋、章等许多姓氏的家族,至民国初在百官已确立了季、谷、糜、王、俞、张、祁、徐八个姓氏的名门望族,形成了季、谷、糜为百官三大家族。
当年的百官老祖宗传下一条规矩,要世居百官五代以上的人家才能承认其百官人的资格,达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才允许建造宗祠。老底子的百官上堰头有谷家祠堂、张家祠堂、祁家祠堂、王家祠堂,在下市头有糜家祠堂、季家祠堂、俞家祠堂、徐家祠堂。
祠堂是每个家族的圣地,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家族举办各种重要活动的场地。祠堂代表着本家族文化的无尚价值、也代表了生命延续的超越永恒。祠堂除了“崇宗祀祖”,平时各房子孙要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便会到祠堂举办。族亲们有了族内的重要事务需要商议,也是在祠堂会聚。八座“祠堂”曾经是百官上街、下街、横街标志性的建筑,耀眼于百官古镇上堰头和下市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百官古镇上的八大姓氏望族为了追宗敬祖、敦本睦族都有一座祠堂。当年的“季家祠堂”,座落在下市头“交界桥”下面“百官河”北岸边,也就是后来的百官二小、百官立新小学,今天的人民中路大通商城位置。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每个地方的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一个地段就生活着同姓的一个家族,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就称作“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祠堂均建于墓所叫“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才“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再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只能称作宗祠。
百官的季姓当年为百官街第一大姓和第一大家。关于“季家祠堂”的寻根溯祖渊源,我查阅了一下史料,据《吕氏春秋》所载,古代兄弟排行顺序为“伯、仲、叔、季”,春秋时吴国公子札行四,人称季札,后世子孙以其排行顺序为氏。
季姓出点有二,第一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后人以季为姓。第二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帝裔孙有陆终,生有六子,其中有子叫季连,因排行为“季”。
季姓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汉初著名游侠季布,是楚国人。当时楚国有句流行的话叫作:“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是后来的“一诺千金”之誉。楚汉战争时,季布为项羽部将,汉朝建立后,被刘邦追捕,后得赦免,任河东太守。梁代有名人季雅。唐代诗人季广琛,曾任瓜州刺史,官至散骑常侍。北宋末学者季陵,政和年间三迁太学博士。南宋时迁中书舍人,历任温州临安知府。明代孝子季厚礼,以孝行著称。其子季立,其孙季廷春皆效之,人谓其“一门纯孝”。明代还有经学家季本,清代有藏书家季振宣。北京大学有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现代有南开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季任钧教授。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我读小学的学校就是从旧社会接管过来的先由“俞家祠堂”继而和“季家祠堂”改成的校舍。整个“季家祠堂”都是木结构,撑起祠堂的圆柱都是鼓形的石基。上面是凹形的穹顶,过一个天井就是大厅当作大礼堂的,左右两侧平厢房就是教室,里面摆放着几排课桌、短矮?。这厢房只有一边有窗,光线不足,因此上课时里边要开着灯。整个“季家祠堂”虽然因为年久失修,略显破旧,但还是很好地保存了曾经有过的大气,特别是梁檐下各种各样的装饰雕刻,很有本地的特色。
“季家祠堂”座落在下市头“交界桥”下面,“百官河”北岸边,祠堂大门前的“百官河”岸边有很大的一个河埠头,河江上横跨着一座独木桥,正对面是一座“观音庙”。“季家祠堂”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大约有700多平方米。高大的正殿面阔3间,大殿宽12米,长17米,柱大枋粗,石鼓柱础。大殿垂脊,正脊雕有兽卉图案。原先大殿正中设有季氏祖宗牌位座龛,上悬金字匾额。殿堂左右各立石碑二块。照面穿枋上刻有卷草花卉、人物故事画面,虽年久风蚀,仍隐约可辨。东西厢房各面阔3间,2梁起架,墙体外镶青砖,内白灰抹皮。顶部木椽、大起脊,卷栅,灰瓦有滴水瓦当。建有起脊大门楼一座,大门外两边置有石狮。设有“八字”墙,砖体结构。匾额上书“季氏祠堂”。
“季家祠堂”早在抗战胜利后,曾一度被作为百官小学的借用校舍直到1947年。后来又作为百官承美小学的校舍。解放后,百官小学与承美小学合并,改名为百官区中心小学(简称百官区校)继续留在“季家祠堂”。后来百官小学新校舍建造在上堰头溪弄后,百官区校班级减少,百官区校设在了“俞家祠堂”。而“季家祠堂”进驻了“上虞县虞光绍剧团”直到文革,文革中“上虞县虞光绍剧团”被解散,“俞家祠堂”和“季家祠堂”二个祠堂合并都成了“百官镇二小”的校舍。文革中“百官镇二小”改名为“百官镇立新小学”。
在我的记忆中,文革中“季家祠堂”大门口“百官河”的河埠头,红卫兵还举行过一次焚烧“四旧”东西的仪式,这出闹剧的场面远比现在工商部门焚烧假烟假酒要来得热烈,当时围观的红卫兵和革命群众是人山人海。上虞县虞光绍剧团的许多戏服行头,扔进了那熊熊的火堆,非常昂贵的带着珠子的戏服都化为了灰尘。
“季家祠堂”和“俞家祠堂”早已在文革期间在“百官镇立新小学”的校舍建设中被拆毁,荡然无存。如今只有他们季姓儿女的血脉,像一条大河,奔腾不息,淌出无数溪细泉流,纵横交织在我们百官的这片土地上,向未来逶迤。过去了的“季家祠堂”,曾经陪伴着他们的后代子孙,一代又一代走过了多少年风风雨雨,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