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新庵”的由来
从前的百官是寺庙庵观林立,遍布古镇大街小巷的各处,几乎三步一寺,五步一庙,善男信女朝香许愿比比皆是,儒、道、释文化在百官是相互交辉、十分繁荣。
昔日走完三里长街,跨过糜家桥沿着“百官河”向前走,当走过“糜家大夫第”门口的青石板路,就会看见一座“新庵”,这“新庵”百官人也叫作“玉清庵”。在我小的时候“新庵”已改为“红旗塑料厂”了,旁边的溪弄还有一条大溪沟,也是老底子百官号称的“九溪廿三弄”之一。
我从百度上了解到,庵,舍也。《广雅》尼姑的住所小庙称庵堂,我们百官人叫作尼姑庵。最早的庵,是圆形圆顶草屋。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百官的这座“新庵”在下市头河旁路边,“新庵”后面紧紧傍依着一堆高大的土山竹园,整座“新庵”掩映在古树丛中,清静幽雅。至于“新庵”具体建造于何个年代,我手中没有史料无从考证,但作为尼姑庵其规模在百官还是比较大的。
据老辈手里的人讲过,昔日“新庵”里的尼姑数量不少,经常接纳贫苦人家的女童、孤儿入庵抚养。还因为“新庵”建在道路旁边,所以庵里的尼姑对路过此地的行人是夏天施舍凉茶,冬天给予暖粥。
“新庵”在“糜家大池”后面的孔山下有舍田,以供庵堂素斋之收入,平时百官街里糜、季、谷三大姓的富绅殷商,特别是下市头的糜姓自族里人时常捐助香火钱给此庵。“新庵”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及百花娘娘,烧香拜佛者很多,因此香火盛旺。
据传,“新庵”由糜姓初创,原名“玉清庵”。“玉清庵”山门南向,前后二进,内有大殿,左右厢房,及后殿。殿堂、庵舍皆为砖木结构,殿堂均为“硬山式”建筑。
“玉清庵”梵宇庄严,纶音绕梁。大殿供奉着观音菩萨,慈祥灵验,声名远播。每逢“佛生”或每月初一、十五日,远近善男信女便簇拥着前来朝拜,“玉清庵”内是法号声声,钟鼓悠扬。大殿大门上方悬挂着“慈航普渡”四个字的匾额,佛殿两厢墙壁绘有“十八罗汉”论法壁画,画中尊者或立或坐,或骑虎升天或辩经论法,足驾祥云口吐莲花。
据说,“玉清庵”中的住持法师是一位半途出家的百官下市头糜家人,她一生行善积德、自皈依佛门后收留抚养了弃婴无数。苦风凄雨,相依为命。这些小孩或许是常年沐浴于佛光之中的缘故,尽管庵堂生活清苦,可个个都乖巧聪颖、懂事礼貌,每遇朝拜的香客,她们都前来招呼参礼,令人爱悯之心顿起。尽管庵堂寂落,但庵内的一切显得生机盎然,孩子们的欢笑声远传天外,佛堂上经声使人平和陶醉。
在我的记忆中,应该看到过一出戏剧《玉清庵》,演的就是发生在“玉清庵”内发生的故事。戏剧情景大致是这样的:古代河南府尹李彦实为官情正,不徇私情,因而得罪权贵,受人诬陷,被解往京师问罪。因缺乏盘缠,便请玉清庵刘道姑向富商刘彦明借贷十两银子,约定一年后从京城回来归还。
一年后,彦实逾期为不归,刘彦明见彦实女儿玉英貌美,欲乘机娶其为妻,便差刘道姑为媒,逼玉英允婚,倘若不允,即还其父所借的银两。刘道姑软硬兼施,李玉英听信了她的花言巧语,答应嫁与刘彦明。
是夜,叫刘道姑先将自己的鸳鸯被送到庵中,刘彦明晚上来玉清庵相会。到了晚上,刘彦明前往玉清庵赴约,不料被巡夜的兵士当作歹人拿住,关在巡铺内。而正在这时,苏州秀才张瑞卿赴京应试,途经玉清庵,要求借宿。小道姑误认为他就是前来赴约的刘彦明,便引其与玉英相会。黑暗中,玉英也误认其为就是刘彦明,而张瑞卿也不声张,两人便结为夫妻。
第二天清晨,瑞卿向玉英说明就里,玉英见其敦厚英俊,甚喜,便将鸳鸯被赠给瑞卿作为信物。瑞卿走后,刘彦明又来逼玉英成亲,玉英不从,但又无钱还债,只得到刘所开的酒店当女佣。
后张瑞卿进士及第,授洛阳县令,在酒店中遇见玉英,与刘彦明发生争执,两人同到河南府告状。而这时李彦实的冤情已辩明,官复原职,便治刘逼婚之罪,瑞卿与玉英也终成夫妻,全家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