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谷家祠堂”

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谷家祠堂”

2013-10-24 00:22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4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历史上的百官,因为水陆交通便利,早在二千年前的秦代就成为了商埠集镇,经过唐、宋、元、明、清代代延续,聚居着谷、张、祁、王、糜、俞、季、徐、陈、沈、金、茅、朱、赵、陶、蒋、章等许多姓氏的家族,至民国初在百官已确立了季、谷、糜、王、俞、张、祁、徐八个姓氏的名门望族,其中季、谷、糜为百官三大家族。

当年的百官老祖宗传下一条规矩,要世居百官五代以上的人家才能承认其百官人的资格,达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才允许建造宗祠。老底子的百官上堰头有谷家祠堂、张家祠堂、祁家祠堂、王家祠堂,在下市头有糜家祠堂、季家祠堂、俞家祠堂、徐家祠堂。祠堂是每个家族的圣地,也是家族举办各种重要活动的场地。祠堂代表着本家族文化的无尚价值、也代表了生命延续的超越永恒。八座“祠堂”曾经是百官上街、下街、横街标志性的建筑,耀眼于百官古镇上堰头和下市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百官古镇上的八大姓氏望族为了追宗敬祖、敦本睦族都有一座祠堂,上堰头的谷家祠堂在百官是首屈一指,虽历经岁月沧桑,至解放前仍然金碧辉煌。据说谷家祠堂坐北向南,前有池塘广场,后有砖墙围护。正堂三间长11米,宽6米,砖木混合结构,规模雄伟壮丽,装饰豪华考究,里面的建筑是既宽敞又高大而且通风明亮。

堂中靠后墙砌有一两米高平台,台上设置木制神龛,外观犹如大型立柜。前装木门六扇,每扇门框内由木制格棂组装,精雕细刻,玲珑剔透。龛的上帽前有出厦走?,垂花盖顶,设计制作都颇具匠心,左右二面悉由木板构成。龛中设阶梯座台,台上分级供奉谷氏列祖牌位。一层是始祖,二层是百官宗支的始迁祖姓名牌位,世次井然,排列有序。平台前有青石镌雕成的香炉一个,烛台一对,每件都高一米左右,并立堂中,古朴大方。

从史料中我还知道百官的谷家祠堂祖传有一副佚名撰谷姓宗祠通用联:“秦封受氏,征桂阳碑,九族洪源追①子;京易名家,稽兰台传,一经遗谚播虞宾。”[史料中原文是这样注解的:“此联为上虞百官谷氏宗祠联。上联“秦封受氏”,典指谷氏的来源。下联“京易名家”,典指西汉谷永,精通京氏《易》。注①:此字为“泽”字去掉“氵”旁,经查《辞海》没有,音义不明。]这副书写的通用联笔力道劲,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谷家祠堂正堂门外,东西两侧各立石牌一座。两碑文字分别用草楷二体写成,大意是叙述谷氏的来龙去脉以及建祠经过,字迹流畅娟丽,惜今无存。为了保护石碑亭,不被风雨侵蚀,谷氏先人又在碑身上面及侧后面用青砖砌成碑亭,碑身嵌入其中,整体亭亭卓立,端庄大气。谷家祠堂院内还有东西厢房,门楼一座,黑漆大门油光锃亮。在谷家祠堂里走走,随处可见窗门、房檐、屋顶的雕刻装饰,花、鸟、鱼、兽,有神树、有供果、有神像,形象逼真动人。

谷家祠堂最吸引人的,要数那正堂屋上面房顶上的装饰,屋脊长约十多米,有“九九八十一”只牛、马、猪、鸡屋顶雕花牲畜装饰。行人走在路上远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谷家祠堂整体布局属“四进深三重台”建筑群。祠堂内建有左右厢房和神道,戏楼与梳楼,佃户房与长工房,共计有“七七四十九”间房屋。

谷家祠堂是谷氏家族祭祖、议事的地方,每年的祭祖活动在清明节举行。节前,族长太公就开始物色几位忠诚干练的族人做具体工作,筹备办贡品,买纸箔,联系鼓乐班子,给祖坟添土扫墓,筹备宴席等。至清明这天,全族人聚集祠堂,由族长太公领队,抬着猪头、全鸡、全鱼,名为三牲贡品,加之香箔纸烛,松枝纸花果品,摆满八仙祭桌。然后组织一支浩浩荡荡的谷姓族人队伍,乐队吹打走在前列,族人男丁跟随后面,先赴祖茔礼拜、祭扫、举行三献礼,焚烧纸钱,待这一切典礼全部完毕,大家再回到祠堂神龛前祭拜。

此时观礼看闹热的人往往会挤满祠堂院落,大门前鞭炮齐鸣,鼓乐劲奏,气氛热烈祥和;堂上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参与者按辈份、年龄依次礼拜如仪,一派庄严肃穆。如此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除了灾年战乱之外,在族长太公的领导下都是雷打不动按例举行。充分体现了谷氏族人对先人的崇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祭祖礼仪结束之后,随即一些有头有脸的族中大辈要在祠堂大厅内聚会,讨论叙谱联宗,照顾鳏寡孤独生老病死的困难户,处理家族纠纷,安排喜庆活动,还有修桥补路和修筑曹娥江百历海塘等公益事宜,取得意见共识和解决方案后,接着就大办宴席。

早年,谷家祠堂热闹异常。每到逢年过节,谷氏家族都要在祠堂里大做祭祀道场,请来众多道士和尚热闹几天。在祭祀活动期间还会请来戏班子唱几出大戏,然后大摆宴席,只要是姓谷的人家,报上名来就可随便吃喝,不收分文。可见谷氏家族在百官之富足。

据我晓得祠堂的经费一般由祠堂公田收入开支;如果碰到大宗数字则由族中各家各户按家境贫富筹集补充。谷氏家族在我们百官是头等的富贵与权威,因此名气非常大,方圆几十里的官绅对谷氏家族都要礼让三分。

我从网上查阅谷姓起源,是这样记载的:溯我远祖自黄帝出,传至舜,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者,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为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为谷氏本源之始。历经三千余年,繁衍生息,绵延百代,谷氏子孙衍播中华大地及世界各地,所到之处,无不为各地经济繁荣,和平稳定作出杰出贡献。

谷氏得姓始祖为伯益,亦作伯翳、大费。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朝东夷族首领。长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嬴。后被选为禹的继位人。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并尊伯益为其得姓始祖。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

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人,王莽时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

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

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百官的大姓谷氏家族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北边迁居百官生息繁荣。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谷姓的名人主要有:谷永:长安人,西汉大臣。少时为长安小吏,博学经书,工于笔札。元帝时被举为太常丞。后历任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官至大司农。今存文二十余篇,多为奏议、对策。

谷利:三国吴人。原为孙权左右给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公元二一四年孙权被张辽围困,拼死突围而出,而必经之桥已被毁坏,谷利使权持鞍缓控,并从后力鞭其坐骑,马受惊而一跃过桥。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

谷朗: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西汉大臣。幼失母,事继母如亲母。官太中大夫,后因安抚南州叛乱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

谷浑:昌黎人,北魏大臣。少任侠好气,后专研经史。道武帝时,因善写隶书为内侍左右。太武帝时官至侍中、安南将军、领仪曹尚书,赐爵濮阳公。居官以廉直闻名。

谷洪:谷浑孙,北魏大臣。曾为文成帝的经学老师。文成帝即位后,累官至尚书,赐爵荥阳公。生性贪婪,攫取千金,仍不满足,后被献文帝斩杀。

谷楷:谷浑曾孙,北魏将领。初任奉车都尉,因捕获叛乱头子法庆而升为城门校尉。眇一目,性残暴,时人称其为瞎虎。

谷那律:魏州昌乐人,唐代大臣、经学家。太宗贞观年间曾任国子博士,后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其博览群书,尤谙经学,是当时学问渊深的学者和经学家。

谷崇义:谷那律孙,谷倚相子,唐代将领。唐玄宗时出任幽州大将,以雄壮果敢著称,后升左金吾卫大将军。

谷倚:魏郡(今河北临漳)人,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原主簿。以文词著名,与富嘉谟、吴少微并称“北京三杰”。

谷子敬:应天府南京(今属江苏)人,元末明初学者。本为元朝旧官吏,元亡后被明遣戍。其明《易经》,通医道,口才健利。尤工乐府,有《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谷大用:明朝宦官。正德时与刘瑾等并称八虎,他居第二。刘瑾掌司礼监,他提督西厂,分遣官校远出侦事,诬籍民产甚多。后因刘瑾被杀,他辞去西厂之职。正德六年,因镇压霸州的刘六、刘七起义有功,而权势益张。后被弹劾,并籍没其家产。

谷景通:顺天府房山(今属北京)人,明代官吏。任阳城知县期间,廉洁贞介,为政纪律严明,后因事杖责小吏,为上峰所扼制,愤忧而卒,民皆惜之。

谷应泰: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清初官吏、史学家。顺治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督学政佥事。曾招揽文人助其写成《明史纪事本末》,因所据资料准确,又未遇文字狱之害,故有一定价值。另有《筑益堂集》。

谷际岐:云南赵州人,清代官吏。乾隆进士,曾参与校对《四库全书》,官至礼部给事中,为官有直声。乞归后,主讲扬州孝廉堂垂十年。

到了上个世纪初,清光诸三十三年春(1907年),那时科举刚废,举国上下的有识之士在“废科举,立新学”的呼声中兴办学校,当时百官镇上几位开明的乡绅在横街私熟的基础上,创办了百官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小学“百官小学堂”。

到了冬天,“百官小学堂”更名为“上德小学堂”。但在国力维艰,国民尚贫的条件下办学,条件之差可想而知的。当时学校与谷氏家族协商,经过族长太公和谷氏家族同意,借了谷家祠堂作为校舍,办校之初招收了一个班级的学生共30人,没有像样的桌椅,黑板,更不要说有什么教材教具。

接下去的时局是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政府那里还顾得上教育。到了1919年政局稍稍安定一点,学校就有所扩大,改为区立上德高等小学校。1923年成为县立高级小学,1926年10月3日秋改名为县立第六高级小学,拥有了六个班级,170名学生。1930年6月确定为第四学区中心学校(又称为百官小学)为百官区内各小学的教育辅导中心。

1931年招收的学生增加了很多,校舍不够使用,学校迁入上堰头的大舜庙。1935年屠介眉募款在原金山场旧址(今市府内的原百官电影院)新建校舍。1941年5月,日军入侵百官,霸占学校作为据点,学校被迫迁到下市头糜家民房(现党校附近)。抗战胜利后日军当初占作据点的校舍被居民拆毁,学校借季家祠堂为校舍,改名百官中心学校。1947年校舍又迁回谷家祠堂,直至解放。

办在谷家祠堂的百官小学迁移到上堰头的大舜庙期间,一位名叫谷斯愚的谷家子孙,于民国21年(1932)4月借用谷氏宗祠创办了《新上虞报》,这是一份4开4版,三日报。报纸由百官光明印刷所承印,报纸第一版是广告、言论;第二版,本县新闻;第三版,地方通信;第四版,名为路灯的副刊。

设在谷家祠堂的学校“六高”毕业生谷斯范进入了春晖中学,师从夏?尊、朱自清等名家而走上文学之路,成为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

历经南征北战的新四军战地记者、《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季音,也从这里启蒙,走上革命生涯。

还有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谷斯涌,现代戏剧的先行者谷剑尘等许多现代历史名人都是从谷家祠堂走出来的。

到了解放初期,谷家祠堂被征用为粮贸公司,在文革中,随着“破四旧”的浪潮席卷全国,谷家祠堂被彻底破坏,后来又在百官的城市建设中谷家祠堂被拆除,谷家祠堂的一切设施至今已荡然无存……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谷家祠堂”》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