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俞家祠堂
江南水乡百官古镇老底子有许多祠堂,祠堂曾经是百官古镇上街下街横街标志性的建筑,耀眼于百官古镇上堰头下市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老辈手里每个姓如果在当地是旺族,那肯定会有一座祠堂。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和圣地,也是家族举办各种重要活动的场地。祠堂代表着本家族文化的无尚价值、也代表了生命延续的超越永恒。
宗庙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筑到处可见。到了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
当年的百官最大的八个姓氏都有祠堂,上堰头有谷家祠堂、张家祠堂、祁家祠堂、王家祠堂,在下市头有糜家祠堂、季家祠堂、俞家祠堂、徐家祠堂。其中季姓、谷姓、糜姓为百官三大姓氏,俞姓也算百官的旺族。记忆中的百官俞家祠堂在下市头,紧邻季家祠堂。就是如今人民中路大通商城西首位置。
俞家祠堂什么年代建成我不清楚,在我的记忆中俞家祠堂的造型和结构为二进,两扇黑漆大门紧闭,祠堂内是用粗大的木柱顶住横梁,顶端雕梁画栋,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祠堂前小后大,层次分明;祠堂外形飞檐翘壁,气势雄伟壮观;祠堂大门口摆放着一对大石鼓,给人一种威武庄严之感。
据史料记载,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正厅外,有储藏祭器、遗书的小房子,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间正厅,正厅内设4个龛(也有8-10个龛者),龛中置一个柜,内藏祖宗牌位(称“神主牌”),4龛神位依次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号。每龛前各设一矮长桌,用以摆放祭品。
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贴张红纸在柱上,上书×××长子(或次子等)、取名×××,以示到祖先面前报到。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属夭折)者,其遗像可入祖厅正堂。而宗祠厅堂的龙壁都贴有符篆、“金箔”及用锡箔色纸剪成的镜、尺、剪刀、双喜等图,用以镇宅。符篆多书“北方玄武大神镇宅”、“西方白虎大神镇宅”、“东方青龙大神镇宅”、“南方朱雀大神镇宅”等。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灵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则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来谒祖寻根时,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后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乡泥土带走,以示不忘根本。
在我的记忆中曾听爷爷、娘娘说过,俞家祠堂主要用于俞姓族人聚会、议事,是本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类似于今天社区的会所。老底子的人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族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家庭解决不了,便由族长召集族人开会,大家商议最后由族长定夺。若是本族与外姓人发生了重大冲突事件,族长就会召集大家商议应对办法。我们俞姓族里的人举办婚礼、寿礼都是在祠堂里大摆酒席宴请宾客的;假如族里有老人去世,也是到祠堂里操办白事的。祠堂里最闹热要数“添丁”,如果谁家族人生了个小孩“添丁”,便要到俞家祠堂做桌请族人。八个人围坐一张八仙桌,边喝酒边谈事,晚辈敬长辈,小的敬大的,祝福声不断,整个厅堂里情绪高涨、热闹非凡。
我们俞家祠堂涉及着本家族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有着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只是老人大多不在了,而我们小时候也没用心去记住罢了。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说,,祠堂里供奉着本家历代祖宗牌位,还有死人未出殡的棺材,每逢族人红白大事大家会在族长太公率领下聚集在一起商量事体。俞家祠堂最后一任族长是现任百官五村村长俞夫根的爷爷。
关于祠堂《礼记.王制》记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一般建于宗族聚居的近地,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也称“祠室”、“祠堂”。《汉书.张禹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朝廷大恩,犹当应有祠室,庶母子并食,魂灵有所依庇。”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焉。”《红楼梦》第五三回:“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大字......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里边香烛辉煌,锦帐绣?,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俞家祠堂大概在六十年代被征用为百官区校,后来变成了百官立新小学,最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被拆毁。俞家祠堂曾陪伴着俞姓儿孙走过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每次我走过大通商城,都会在曾经的俞家祠堂遗址驻足,用虔诚的心默默遥祭我的先人们,是他们曾经的勤劳与坚强让家族在此落脚生根,无论我沦落在中东国家,还是在家乡上虞百官,自己都不会忘记俞姓列祖列宗,我会以感恩的心缅怀他们,俞家祠堂永存在我们俞姓子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