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文昌阁”的由来
从前的百官下市头,在凤凰山脚下有一座“文昌阁”,远处看到的“文昌阁”显得巍峨挺拔,整体造型古朴中不乏高雅。“文昌阁”为三层檐头,面阔、进深是8米,木构歇山顶式建筑。从下而上逐层内收。四面翘首的龙头鱼尾直冲蓝天,屋顶上站立的白鹤振翅欲飞,所有的雕塑都栩栩如生。“文昌阁”处在绿荫古松翠柏丛中,环境幽静雅谧。
过了门楼,拾级而上便是主殿,殿有三门,中门圆形无雕饰,左右为长形拱门,三门相托相衬,显出主殿之大气。里面板壁绘有戏曲人物壁画数幅,阑额两端和雀替雕刻云纹和缠枝花纹,十分精美。里面是我们百官的读书人奉祀的文昌帝君,传说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老底子的人以为文昌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将其信奉为文昌帝君。由于当年推行的是科举制度,许多考生信奉文昌,各地相继出现了供奉文昌的神庙,但叫法不一,有称“文昌祠”的、有称“文昌宫”的、有称“文昌阁”的。百官的季、谷、糜三大姓的富商文人墨客也出资建造了这座“文昌阁”,希望我们百官的读书人人人高中,希望我们百官的文化繁荣昌盛。
“文昌阁”门前是四棵丹桂古木,门上有四根横的石柱,叫“门当”,代表官衔的大小。推开大门,进入前殿,可以看到正前方一幢三层庙宇式样的宫殿,这是正殿,前殿与正殿之间有矩形天井,中心是旗杆石墩,左右各一个防火用的千金大缸。前殿的天花板上三幅大型彩画,中间是“福禄寿喜”左边是“孟冬哭芦”右边“王祥卧冰求鱼”,画功精细,色彩饱和。进入正殿的走廊上也有三幅壁画,正殿匾额是“气势山河”,进门天顶则是七幅图,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间一幅巨大的文昌帝君的画像,几乎覆盖了整个天花板。
上到二楼,那是供奉仓颉的地方,满墙壁天花板的壁画,有“王冕爱荷花”、“苏东坡爱砚台”、“李白爱喝酒”、“孔子爱人才”、“王羲之爱鹅”,还有渔樵耕读、山水鸟兽等点缀周边。左右有藏书密室。三楼供奉魁星,相传古代科举考状元要魁星点过名才能高中,所以在“文昌阁”读书的秀才以上的文人都要上“魁星阁”朝拜。
这魁星神有个来历,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各省举人进京考试,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往往连进士也考不上,争取考上前三名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有人编造说:考生试卷经主考官评出前三名,送请皇帝作最后圈点,才能定出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内容,随意圈点,这当中就有神在操纵皇帝的御笔,这个神就是主宰文章的魁(奎)星。于是,考生们不仅供奉文昌,还要供奉魁(奎)星。
我从网上查阅“文昌阁”的史料获知,早在秦汉时期,我国的天文学家就发现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为夜间辨别方向的标志。七颗星中有四颗(第一至第四颗)排列成长方形,古人称之为斗魁,第五至第七颗排列成一条线,称之为斗柄(半杓),总称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汉代,实行开科取士,设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选拔有学问的人,授予官职。有的人被选中,有的人没选中,于是,就有人把读书人的命运与北斗星联系起来,说什么七颗星中的第一颗叫“奎”,“奎主文章”《孝经、授神契》。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说:“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颗星中除一颗奎星外,其余六颗合称文昌宫)。
六颗星分别主宰人间的功名禄位,并各有名称:“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唐宋时,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组成文昌宫的六颗星。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16年),诏封文昌宫六颗星为文昌帝君,于是开始有人立庙祀之,并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道教尊为主宰功名利之神。明史礼志载: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今四川)七曲山,仕晋战死,民间立庙祀之。唐宋屡封为英显王,元代加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仁帝君”,每年以农历二月初三生辰日隆重祭祀。化书载:文昌帝君降灵作清河内传,自述其身世,谓生于周代初年,后有七十三升化,西晋之末,又降生于越之西之南,姓张名亚子,字夫,又曰张善勋,其中历述其灵异及司禄事。
民间又尊为“文曲星”,专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而受到读书人崇奉。文昌帝君神座两侧,常塑有天聋,地哑两童子,传说是帝君为防止天机泄露,特安排此两助手,使智者不能言,言者不能闻。因之,帝君司科甲立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皆能公正廉明也。每每学子参加联考前,常祈帝君保佑其中榜。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统治被推翻民国成立,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随之告终。百官人的子弟开始进学校读书,文昌神也逐渐地失去了信众,百官下市头的这座“文昌阁”被改作他用变为民宅了,最后消失在百官街头,曾经被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文昌阁”永远留在了历史的档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