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烟轶事(二)
“大人望种田,伢子盼过年”。在不停的期盼中,年来了。村子里也随着春节的到来,开始热闹了起来。
正月初一拜乡邻,正月初一应该是春节里最热闹的一天,全村人相互走动拜年,恭贺新年,亲热和谐。由于都是乡邻之间的走动拜年,是不存在招待客人吃点心,更不用管客人酒饭的。
但再穷的家庭,除了提前准备好瓜子花生和孩子吃的甘蔗外,几包好烟是一定要买的。客人来了,每人发支香烟,倒杯茶水那是必须的,遇到孩子就给根甘蔗,抓把瓜子花生之类就算打发过去了。接到香烟的人,一出门,总喜欢过细看看香烟的牌子,因为从香烟的品牌上就能知道其价格,更能从发的香烟中看到这个家庭一年来的日子过的怎么样。
为了招待好客人,懂事的姐姐会提前筹备和盘算很久,即使少买点过新年的鱼肉或者衣物,也要买回一条“大公鸡”和“圆球”香烟。遇到孩子来,姐姐就发“大公鸡”,遇到真抽烟的长辈,姐姐就发“圆球”。
除了给客人发出去烟,我和哥哥出去拜年也能收进来很多烟的。每到一个家里,大家就夸张地做出个要跪下拜年的样子,主人就会大声寒暄“别呀,别拜啊,到了就是年啊”,或者抢上前来拦住。接下来就是发烟,倒茶,抓瓜子。有时,我们是跟着一群孩子一起进屋的,茶水来不及倒,大家就准备赶下一家了,但主人发的香烟是绝对要拿到手的。
有些人家很小气,也许是为了不让孩子抽烟,怕我们学坏,在散发香烟时,就只发给大人。为了捞到更多的烟,我们就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进门时,点燃一根香烟叼在嘴里,这样主人就不好意思少我们的一根了。出门时,又立即灭掉,直呛得自己咳嗽好一阵子。
随着拜年的家数增多,口袋里的香烟越来越多了。为了不让口袋里的香烟受到损坏,我会在哥哥的带领下,抽空跑回家,把收到的香烟都交给姐姐,姐姐立即把这些烟,装进家里刚发空了的烟盒,再继续招待客人。对那些已经被我们抽过一部分的烟,就只能让父亲回家再接着点燃了抽了。整个春节过完,家里买的两条香烟,是绝对用不完的。
这样的记忆一晃过去30多年了,30多年来,我也偶尔回老家跟乡亲们一起过春节。如今的春节,大家相互拜年时,还是相互散发香烟的。虽然现在的香烟价格增加了很多倍,但接受烟的并不多,除了抽烟的人愿意接下,不抽烟的人,绝不会为了那根香烟的价值而去接下放进口袋的。
春节与香烟的故事,让我也再次明白了,物质生活与经济生活的不同,人对利益追求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