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空战勇士“赵廷珍”

昨天的百官:空战勇士“赵廷珍”

2013-10-23 17:14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7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世界上有一种职业,叫做军人。赵廷珍,字登凯,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在我们百官横街的一户殷实人家。1926年10月在他21岁那年考入了黄浦军校第六期,就读炮兵大队第三中队,1929年2月毕业。后转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训练班,成为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一期生。在1937年的抗日战争“八、一四”空战中,担任国民党空军第二轰炸机大队第14中队的队长,从安徽广德机场起飞,驾驶“诺斯罗普”飞机博击长空与日冠激战。赵廷珍在1946年11月22日晋任为国民党空军少校。

上个世纪20年代的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以及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世界“四大军校”。当年的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教室。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长洲岛,校本部被夷为平地。

这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的一这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先生任校总理,蒋介石、廖仲恺分别任校长、党代表,三人组成军校本部,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军校最高的领导机构。

黄埔军校本部下辖六大部,一个校长办公厅,一个总教官室。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后周恩来继任),副主任张申府;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管理部主任林振雄,副主任吴子泰;军需部主任周俊彦,副主任俞飞鹏;军医部主任宋荣昌,副主任金源盘;校长办公厅秘书长邵力子。

总教官室总教官何应钦,在黄埔军校的教官中,顾祝同、陈继承、刘峙、严重等人任战术教官;钱大均等任兵器教官;汪精卫、鲁易、聂荣臻、雷经天、袁也烈、毛泽覃、熊雄等都在政治部工作或担任政治教官。在黄埔军校建立过程中苏联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苏军著名将领巴普洛夫、加仑(布留赫尔元帅)等曾担任军事顾问。

黄埔军校这里曾走出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如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陈赓、何应钦、顾祝同等,被称为中国将帅的摇篮。当年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传到全国各地后,成千上万的青年投笔从戎,纷纷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立志从军报国,“到黄埔军校去”’一时间竟然成了青年人最时尚的口号。

1924年5月5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校,其中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6月16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出席典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最初分为4个队,后来军校又合并了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堂的学生编为6个队,由于革命的需要学习时间仅为半年,于1924年11月毕业,一期毕业生共计639人。

许多黄埔一期生后来在国共两党中都担任了重要职务,徐向前、陈赓、周士第、阎揆要、彭明治、袁仲贤、曾希圣以及蒋先云、胡焕文、曹渊、左权、刘云、陈启科、黄锦辉、冯达飞、李谦、孙一中、傅维钰、杨其纲、李之龙、赵自选、黄鳖、王尔琢、王泰吉、唐震、彭干臣、刘畴西、许继慎、蔡申熙、吴展、何章杰、粱锡古、魏孟贤、肖方、董朗、贺声洋、冷相佑、张伯黄、伍文生、张继春等后来都成为了我党我军历史上著名领导人;此外陈明仁、侯镜如、廖运泽、李奇中、郑洞国等著名起义将领也是黄埔1期生;而胡宗南、冷欣、曾扩晴、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铭、桂永清、李仙洲等黄埔一期生则成为国民党阵营的高级将领。

1924年8月1日,黄埔军校第二期生499人入校学习,至1925年9月共有450人毕业。卢德铭、周逸群、吴兆生、张堂坤、陈奇、唐克、宛旦平、古宜权、李劳工、覃异之、聂绀弩、吴振民以及郑介民、余洒度、姚中英等都是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此外从第二期开始,黄埔军校开始实行分科授课,由单一的步兵科扩编为步兵、工兵、炮兵、宪兵等五种。

1924年12月12日黄埔军校第三期生1233人进校学习,至1926年1月共毕业1224人。朱云卿、吴光浩、姜镜堂、常乾坤、高文华、黄文杰、符节、段炎华、肖人鹄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这一期毕业的。曾泽生担任三期学生区队长,杨林(毕士梯)担任三期学生教官,张治中任第三期学生队总队长;此外康泽、刘安琪、王耀武、戴安澜、方先觉等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也是黄埔三期毕业生。

1925年10月,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2654人入校,至1926年1月共2314人毕业。林彪、唐天际、郭化若、倪志亮、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李运昌、王世英、吴溉之、潘朔端、刘志丹、伍中豪、曾中生、段德昌、何昆、邹琦、徐百川、陆更夫、李鸣珂、陈毅安、李天柱、唐赤英、袁国平、叶墉等我军著名将领都是黄埔四期生。从这一期开始,肖楚女、许德珩、恽代英、阳翰笙、于树德等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在黄埔四期毕业生中还有许多外籍学生,朝鲜籍学生有24人,越南籍学生中著名的要数洪水将军,此外还有一些来自琉球、南洋的学生。

1926年3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并且合并广州一带其他军事学校,正式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蒋介石担任校长,李济深任副校长,邓演达任教育长,邵力子任政治部主任。此后军校分入伍生班、军官预备班、军官班,校址仍然设在黄埔岛。1926年3月至8月1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入校共2620人,陶铸、许光达、赵尚志、张宗逊、宋时轮、杨至诚、谭希林、廖运周、王良、徐彦刚、郭汝瑰、陈克非等就是这一期的学生。

1926年8月1日以后入校的学生被列为黄埔军校六期生,第六期黄埔军校学生,有黄埔本校和南京本校之分。

黄埔六期,先是李济深于1928年5月以中央政治会广州政治分会名义将本校改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原在1926年10月正式入学,学习科目有步、炮、工、经理四科,计入伍生达4400余人。其学生来源广及缅甸、越南、朝鲜、南洋群岛等地。但这六期学生星散特多,留在黄埔本校的学生至1929年2月毕业者仅718人。为与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有别,该期称黄埔六期二总队。

南京六期,1927年底,在南京原拟筹备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至1928年3月再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作为黄埔本校的延续。而将原黄埔本校学生改作南京本校的预科生。首批学生是来源于黄埔本校招收的第六期入伍生。他们因国共分裂使学校一度陷于停顿而分散各地。至1928年初,陆续应南京本校和同学会之召而陆续到杭州集中受训,计有1026人。不久转往南京受训,故称南京六期学生。

另有部份在南京新考取入伍的学生,以及原长沙分校学生,武汉分校学生,学兵团学兵,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第十四军、四十四军军官讲习所学生及第二十六军军官团学员等,都相继并入本校,分成步兵第一、二、三、四大队、和炮兵大队、工兵大队、交通大队及辎重区队等,都编入第六期学生行列,使本期学生增至3534人,于1928年3月正式开学,1929年5月先后毕业。实计毕业生为3252人,称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与黄埔本校六期二总队共计毕业生为3970人,统称为本校六期学生。我们百官的赵廷珍就是在这个时期从上虞赶到南京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就读于炮兵大队第三中队。

1929年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立航空训练班。学员是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的学生中挑选的,人数不多,只有九十七个人。赵廷珍于1929年2月从黄埔军校六期毕业后,又被挑选进入航空训练班学习。1931年3月中央军校航空班奉命划归航空署,将航空班改组为军政部航空学校,4月14日航空班正式脱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隶属于军政部航空署。当年的蒋介石为了统一领导,免生派系,即将原来的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训练班,改为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

1931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改组为军政部航空学校后,7月25日组织新生考选委员会,从事招收飞行、机械新生。8月11日先后录取机械生45名、飞行生20名。12月航校地址也由南京迁移到杭州笕桥镇,就原有的营房加以修建,并在学校的南侧开辟了飞行场,西侧建筑军官家属住宅,名为笕桥新村。1932年“一.二八”事变起,敌机一日数次侦察轰炸.2月2日航校飞机在苏州上空与敌机交战.因寡不敌众.美国飞行员萧特战死。26日日机15架向航校投弹,航校驱逐机10架迎战,经过激战,敌逃。航校飞行员赵甫明阵亡,石邦藩中弹负伤,是为航校“二’二六”笕桥抗日纪念日。

1932年5月航校在中央军校第八、第九期学生中招考飞行员41名.8月又在普通高中以上学校毕业学生中招考飞行生30名。1932年9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命名为中央航空军官学校,简称中央航空学校或中央航校。

校长由蒋介石自兼,派军政部航空署长葛敬恩代理校长,并以毛邦初担任副校长。10月1日成立政治训练处,派蒋坚忍为处长。不久为培养航空队飞行员,授以高等技术,设立高级班,先后共4期,毕业学生59人。1933年1月分别在北平、汉口、南京等地招考第三期新生。2月末新生入校,成立入伍生队,以石邦藩为队长,授以6个月军事基本训练。

因杭州春夏多雨,不利于又行训练,除机械学生及一部分教职员留杭州外,其余大部分教职员和飞行人员于3月11日迁往洛阳。该校遂分杭州、洛阳两部。然而.洛阳飞机场窄小多泥尘,不便飞行,又于4月末迁回杭州。7月招收第四期飞行、机械新生,录取飞行生81名、机械生100名。12月福建事变发生,航校组成轰炸、驱逐、侦察各1个队,飞往福州作战。

1933年7月间,葛敬恩辞去军政部航空署长以及中央航空学校代理校长后,蒋介石即指定由副校长毛邦初代理校长,负实际责任。毛邦初是蒋第一个妻子毛氏的侄子,曾由蒋派到苏联学习航空,当时年龄才30岁左右。1934年1月航校又扩大组织,除原有教育、政训2个处及工厂、经理、管理、医务4个科外,又成立校长办公厅,为全校行政之总管,委蒋坚忍为办公厅主任兼政治训练处处长,蒋坚忍是蒋的同宗,说是黄埔第四期,实际并未毕业,一向作政治工作。

此外,中央航空学校还设立了飞行科,教务科,总务科,经理科,学生队,实习工厂等组织,规模尚小。到了1933年夏天,因为增加了学生两个中队,即把原来的学生队扩编为学生总队。总队长是龙韬(江西永新县人,黄埔军校第二和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总队副是阕渊(原籍越南,本姓阮,冒充浙江丽水县人,改姓阕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9月,又增加总队副一人,派乐典充任。

同时,将原有步兵连、机关枪连扩为掩护营,为地面警戒部队。3月,第五期学生入伍。4月,令周至柔任校长。6月,毛邦初赴欧考察航空,赴意大利20名留学生同行。11月,航空委员会派教育处处长黄毓沛筹备洛阳分校。12月,第三期学生及轰炸员、照相员2个训练班同时毕业。

1934年1月蒋以中央各军事学校总校长名义,另派周至柔(浙江黄岩县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曾任第十八军的师长,副军长)担任中央航空学校校长,负实际责任。副校长仍是毛邦初。增设教育长一人,由蒋坚忍任任,仍兼校长办公厅主任和政治训练处处长。又成立教育处,下设飞行,教授两科和实习工厂,气象台,图书馆等。

1935年5月第六期学生入学。同时创设陆空联络训练班,学员为陆军各师抽调上尉以上军官到校受训,共140余人;5月初,正式开学;5月末,毛邦初自欧考察归校;6月洛阳分校正式成立,拨前五期甲班学生及本校第六期入伍生一部分归分校训练。同时将本校第四期飞行、机械及无线电训练班学生百众人毕业。8月、12月第一、第二期陆空联络训练班学员相继毕业。

1936年1月第五期乙班飞行生80人毕业。2月校长周至柔调任航空委员会主任,该会前主任陈庆云调任校长,陈到任后,将校长办公厅改为校长办公室,并于校长之下设教育长,以蒋坚忍调充。

是时,洛阳分校主任由王叔铭接替。6月两广发生事变,派陈庆云兼任空军指挥官,在校中调派一部分教官职员编组空军大队赴湘转粤。自7月至8月两广飞机相继投蒋,蒋介石乃派陈庆云为驻粤空军指挥官,黄光锐任校长。由广东飞来的飞行员均编入第五期高级班,受训2个月后分发各航空队,其余学生则调至洛阳分校,编入第七、第八期肄业。9月蒋坚忍他调,丁纪徐任教育长。原属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广州航空学校改为广州分校,以刘芳秀为主任,调第九期入伍生一部至该校受训。10月12日第六期甲班飞行生103人、机械生129人同时毕业。因第五期毕业于杭州本校和洛阳分校,教育水平不一,为统一教育。洛阳分校改为初级教育。

西安事变后,航空委员会改组,黄光锐调任航空委员会委员,蒋坚忍代理校长:是时因缺乏航空通讯人员,航校又设通讯员训练班。1937年5月2日第六期乙班飞行生毕业.共110人,此时派陈庆云复任校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中央航校迁往昆明。1938年1月,洛阳、广东分校迁至柳州1939年3月,中央航空学校改称空军军官学校。1945年3月,迁往印度,抗战胜利后迁返杭州原址,1948年迁至台湾冈山。

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是由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训练班改名的,中央航空学校在杭州笕桥正式成立后,从第二期起开始招生训练的,1933年夏季,第二期学生毕业。1933年春间,又增招第三期学生,共约150余人,编为一个学生队。是年7月间,招考第四期学生,共约300余人,分编为两个学生队,即一个飞行学生队,一个机械学生队。

从第四期以后开始训练航空机械人员。1934年春间,招考第五期学生400余人,也分编为两个学生队,仍分为飞行、机械两科。1934年12月,第三期学生毕业,历经飞行淘汰和失事死亡,到毕业时实际只有90余人。1935年春间,第四期学生毕业,其中飞行科学生毕业时仅有110人左右;机械科学生毕业时有160余人。同时又招考第六期学生400余人。是年秋间,第五期学生毕业,其中飞行科学生有140人左右,其余除淘汰、退学、死亡外,都是机械科毕业学生。

每年大约先后有两期学生毕业,同时先后有两期新生入校或升学,人数都在300到400人之间。到毕业时,飞行学生大约各要淘汰和失事死亡40到50人,即约占飞行学生入学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左右。被淘汰的飞行学生中,有些由飞行科转入机械科,有些退学或转学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学陆军。

蒋介石非常重视中央航空学校,把它当作第二个黄埔军校。中国空军在1936年6月以前,仅有14个中队,10月中旬增编7个中队,连同广东空军北上的9个中队,共30个中队。抗战爆发前,中国空军共设9个大队,计轰炸机3个大队、战斗机3个大队、侦察机2个大队、攻击机1个大队,共辖26个中队。大队之外,尚有直属5个中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枪声打响了,华北大地炮火连天。南京国民政府认为上海战事已不可避免,作出了在上海与敌进行战争的决定并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就在中国军队还未完成最后准备之时,日寇出动了海、陆、空三军,以真正的强大的立体化火力,发动了“淞沪战役”。

8月13日凌晨3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区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挑衅,日舰也立即炮击上海市区。9时,日军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闸北、虹口等地,遭到中国守军第87、88师的奋勇还击,并几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淞沪战役”由此打响。

中国空军为支持陆军作战,于当日下午颁布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命令空军各部迅速到达指定地点,以便于随时支援上海地面部队作战,同时保卫上海及南京的空防安全。8月13日午夜,南京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会后空军总指挥周至柔发布“中国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命令各部迅速前往指定地点准备作战。

8月14日凌晨2时,中国空军第五大队值班室突然接到蒋介石亲自打来的电话,电话中说:“在长江中的50艘日本军舰和轮船正在向东逃跑,你们大队立即带上炸弹,于佛晓前主动出击,加以歼灭!”尔后,五大队驾机起飞沿江搜索却没见日本舰船。

凌晨3时许,空军第五大队大队长丁纪徐率24、25两个中队18架霍克Ⅲ型战斗机各挂250公斤炸弹,从扬州起飞沿江搜索,飞过江阴要塞向长江口追击,发现日本驱逐舰1艘,即俯冲投弹。24中队副队长梁鸿云首先命中敌舰尾,其中队队长刘粹刚,队员曹芳震;25中队队长董明德,队员涂长安、宋恩儒、张若翼、滕茂松等都冒着敌高射炮火投弹,此舰遭重创后只见船头翘起。

清晨7时许,空军暂编第35中队中队长许思廉率“新可塞”侦察机5架,从杭州笕桥出发,以楔状队形飞抵上海公大纱厂敌军械库上空,从1500米高空对准目标投弹,敌军械库当即起火,浓烟冲天。我空军第一批攻击机群轰炸被日军占据的上海公大纱厂,把囤积大批军火弹药的日军仓库炸成火海。

与此同时,第二批攻击机群开始轰炸正在登陆集结的杨树浦码头和汇江码头的敌人。第二大队诺斯罗普机22架再次出动轰炸汇山码头,投弹全数命中,敌人损失惨重。但也遭到地面炮舰火力反击,多架飞机受伤。在轰炸杨树浦集结的日军时,9中队遭日机偷袭,分队长祝鸿信手上中弹,后座的任云阁牺牲。赵廷珍所率领的14队中的李传谋(航校6期)座机被击伤,飞往常州时坠地殉职。

上午8时40分,空军第二轰炸机大队在副队长队孙桐岗的率领下,自安徽广德机场出动诺斯罗普机21架,奉命轰炸上海以“出云”号为旗舰的第三舰队。第9中队队长谢郁青、副队长全正熹、分队长祝鸿信、队员任云阁;第14中队队长赵廷珍、副队长蓝秉权、队员宋以敬、汤卜生、李恒杰等一起参加此战。祝鸿信和后座的轰炸员任云阁克服了恶劣的天气,突袭日军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将其炸伤,还炸毁和炸伤了其他舰船。第九中队机群随后又轰炸了沦陷区内的日军司令部。九时二十分,第三批攻击机群冒着台风暴雨,突袭长江口一带日舰,重创了一艘日驱逐舰。

下午14时20分,空军第五大队24中队队长刘粹刚又率霍机9架,自扬州出击上海日军。副队长梁鸿云、队员袁葆康等参战。此时日军炮火更加猛烈,并有7架隐在上空的飞机向我奇袭。梁鸿云(航校二期)不幸被躲在云层中的日机击落,在离沪市20公里外阵亡,返航时袁葆康所驾之机因起落架的收放链条被击坏,以机腹近降机毁人安。

下午15时,中央航校暂编第34、35两个中队6架霍克Ⅱ和3架“新可塞”,每架携带35千克炸弹4枚,在许思廉队长率领下冒倾盆大雨,由笕桥出击,轰炸了大纱厂等目标,迫使日军利用附近的高尔夫球场修筑机场停工。我机安全返航,所有飞机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下午15时许,第五大队25中队3架霍克Ⅲ攻击机群在队长胡庄如率领下,自扬州出发到达目标上空,对上海虹口日本司令部及兵营上空再次进行轰炸,日军作战指挥系统乱作一团,几被瘫痪。

在8月14日这一天之内,我中国空军飞机共出动100多架次,参与“淞沪之战”,其中84架次集中轰炸上海敌军司令部、弹药库、登陆码头、抢修的飞机场等重要军事目标,对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敌舰进行了多次攻击,炸伤敌驱逐舰1艘、炸死炸伤敌军无数。

杭州笕桥是中国空军飞行员的摇篮,云集着中国空军的精华,还有援华的美国航空军事顾问和高级教官。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本航空队司令官命令驻守台北的精锐部队木更津和鹿屋航空联队袭击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要不惜一切代价灭掉笕桥机场,以解决后顾之忧,并且派出了多于往常两倍的兵力。下午14时50分,日军飞机18架德制“三菱96”式轰炸机分两批开始袭击杭州笕桥机场。

而这天下午正好是周至柔的“中国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下达后,空军第四大队的21、22、23三个中队奉命从河南周家口按序列于13时直飞,向杭州笕桥作转场飞行。从周家口到杭州笕桥有700公里,当他们到达笕桥机场上空的时候,霍克Ⅲ的副油箱已没油了,只有主油箱还有能维持40分钟的油料,正要降落时,与前来偷袭的日陆攻击机群相遇,我机来不及降落加油,在几近耗尽燃油的情况下与来犯的敌机火并。。

此时,对空监视哨传来电话:敌人轰炸机9架向笕桥飞来。“呜—呜—”杭州上空随即响起一阵凄厉的防空警报,空战一触即发。受台风影响,当时笕桥上空云高仅300米—500米,空中能见度极低。15时30分,日军木更津和鹿屋航空联队的“三菱96”式重型轰炸机飞临杭州并找到了笕桥机场。在500米高空他们便开始投弹,但命中率不高,仅炸中了一些机场设施和加油车。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命令刚刚着陆笕桥机场的飞机不要停车,立即起飞迎战。至此,中国航空史上著名的笕桥空战拉开帷幕。

袭击笕桥的是日本海军驻台北的鹿屋航空队,该队由新田少佐率领9架96式陆攻轰炸机,每机携带250公斤炸弹2枚,飞过台湾海峡,经过温州上空,直奔杭州,以笕桥机场为轰炸目标,企图扼杀我空军的摇篮—笕桥航校。敌机的行踪已为我福建地面防空哨探知,并通过每个哨所传递到笕桥机场。

中国空军战机升空后,在4000米高空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搜索敌机,飞行员们听到轰炸声,立即穿云下降。大队长高志航发现一架身涂迷彩的日军轰炸机,迅速将其锁定。这时日机也发现了他,一边俯冲摆脱,一边将后炮口从枪塔中伸出来,准备还击。高志航紧随其后,毫无惧色地向前逼进,扳机被重重地压下,“哒哒哒……”“霍克”飞机上的4挺机枪一齐怒吼,击中敌左发动机,日机左侧当即起火,随之猛烈燃烧、烟火飞腾,庞大的机身在空中爆炸后像个滚动的火球,一头栽在了钱塘江畔。飞机坠地后,尚未来得及扔出去的炸弹爆炸,伴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一股烈焰冲上云天。

21中队长李桂丹与柳哲生、王文骅搜索至乔司机场时,发现右前方有一架白色并喷涂着圆红标志垂尾的日机,轮番俯冲攻击。敌机见势不好,做曲线飞行,后座机枪手拼命还击,但哪里经得住3个人的猛烈火力,终于火坠于乔司机场附近,这是为在“1.28”淞沪事变中英勇牺牲的赵明甫献上的最好祭奠。

当新田机群在笕桥上空遇到阻击时,同时从台湾机场起飞前往轰炸广德机场的浅野机群,也同样遇到了麻烦,与在广德机场加油后的第22中队相遇。可是由于敌机在我编队下,且能见度差,虽然有飞行员发现敌机并摇晃机翼向黄光汉中队长请战,但因中队长未接到上级命令,不敢下令截击,直向笕桥飞去,致使这9架浅野编队从眼皮下溜走。

当22中队赶到笕桥时,为到下面机头火光重重,便知空战已开始。分队长乐以琴率僚机张光明立即掉转机头去截击逃跑的新田编队,而分队长郑少愚由于没捞上仗打也不甘心地朝钱塘江口方面追击,恰好遇上已在广德机场投弹后返航的浅野机群。乘敌机还未警觉,郑少愚咬住飞在最后面第2编队的2号机,猛加油门,追到近处,猛然开火,击中了敌机右发动机和油箱,只见这架虽漏油但未起火的敌机逃离战场,最终坠落在台湾基隆外海。

这时在笕桥上空,高志航看到自己的部下正在围攻新田的第3小分队,他按下机头决定攻击离自己最近的一架敌机,当贴近日机尾后时,一扣板机到底,将70余发子弹倾泻到左发动机上,该日机立即停车起火。此时高志航飞机的燃油也告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飞机的螺旋浆停转,冷静地操纵飞机滑回笕桥机场,而被击中这架日机却也用剩下的右发动机摇摇摆摆地向台北方向返航。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两架日机受到重创,本次空战历时30分钟。确认战绩为“击落敌机6架,重伤2架,轻伤1架”。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淞沪前线竟会有中国战机,更想不到他们驾机空中格斗竟如此迅捷、凶猛,一下子慌了神,纷纷仓皇逃散。“八、一四”空战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里,便以大获全胜宣告结束。年轻的中国空军竟然给木更津、鹿屋两个闻名于世的日军主力航空联队以沉重打击,在日本引起震惊,联队长石井义剖腹自杀。“八、一四”空战大捷,翻开了中国空军历史上以弱击强、以少胜多的崭新一页,不但中国空军将士备受鼓舞,也大大增强了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信心。高志航、阎海文、李桂丹、陈怀仁、沈崇海、赵廷珍等一大批空战英雄,用自己的一腔热血,铸造了“钢魂铁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笕桥精神。

岁月已在历史的长河里逝去了,每当我想起那个火红的年代,就会久久震撼心魂,我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地面炮火,战壕里、阵地上拼刺撕杀的叫喊声,还有那响彻云霄的铁翼轰鸣。穿越历史,回到“八、一四”浴血的长空,我仿佛也置身在云海之中出击征战的队列里,轻驾寇蒂斯霍克战机,机翼上的机枪向来犯的敌军喷射出一梭梭复仇的火焰……

历史已经模糊了,但赵廷珍的身影,却是多么清晰!一个从百官横街出去的年青人,怀着驱逐强寇、光复家园的决心,在颠沛流离中努力攻读,最终考上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随即投入了壮怀激烈的淞沪保卫战。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空战勇士“赵廷珍”》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