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郎中”木先生
人生在世,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一个不生病的,于是千百年来老辈手里的百官应运而生了不少“郎中先生”,其中不乏有名望的。“郎中先生”把脉开药,治病救人,给一个又一个的病人患者送去了健康。“郎中先生”和四邻八舍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在我的记忆中,新建村“竹园蓬”的徐金木老先生在百官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郎中先生”,大家都尊敬地称呼他为“木先生”。从前的“木先生”把“徐氏诊所”就设在新建村“竹园蓬”的自己家里,他家有二进屋,前面是三间大楼房,二边是厢房,因为家庭出身成份高,当年的房屋左半边已被分给了另一户人家。走进客厅,右屋就是诊所,摆放着一张桌子,墙二面分列着四把太师椅子和茶几,靠腰墙是一个药柜,后半间就是中药房。院子里还特意栽了一些花,种了一些草,病号多时,候诊的人可以观赏散心。“徐氏诊所”摆设虽然简单,看病却是十分热情。
“木先生”懂得庄稼作物,病人来看病,病情和时令都是话题。人不舒服了,该吃什么药;稻麦长出几片叶了,该施什么肥。望闻问切,家长里短,嘻嘻哈哈中,病人就拿了药方包了草药,好像人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与刚进屋萎糜不振地来看病时模样简直判若二人。
“郎中先生”看起来都是一副说话行动慢吞吞的样子,这或许是一种职业习惯,或许是睡眠不足,事实上他们每天也都要工作到很晚才睡觉,睡下之后,半夜还常会被人拍着门环急促促地叫起来,“郎中先生”家里的灯都是彻夜亮着的。谁家的小孩子夜里生病,大人也就会心急火燎的抱着孩子,急急忙忙地走上一段黑糊糊的道路,假如老远能看到“郎中先生”的家那窗户上,灯光还静静地亮着,焦急的心就会先平和了许多。
我从小就看到“木先生”诊所的药柜里既有西药也有中药,以中药为主,我想“木先生”除了精通中医,西医的知识也是懂得一些的。据我了解,晚年的“木先生”还到北京医院去进修过,他还常常拿出一张象奖状一样的纸张在我们小辈面前显耀,我看过内容,这其实是一张全国中华中医学会颁发的证书,证明他的行医档次比较高。
但是说句真话,他精通的中、西医都不能与现在的大医院相比较的,因为他没有今天医院所具备的高级医疗检查仪器,遇到有的病情,“木先生”就会把握不准,为使患者不延误诊治,他就建议病人还是到县人民医院里或者去杭州、上海等地方的高级医院去治疗。但是毕竟老百姓得大病的时候不多,所以“木先生”的诊所病号还是源源不断的。
“木先生”有自己的特长,会配制一些比较灵验的土方、验方、偏方,在百官及附近邻县颇有声誉。由于“木先生”平时注意学习研究,医术水平不断提高,早已是远近皆知的名医。他曾在百官的县人民医院,上海大医院甚至北京的大医院都去坐过门诊。过去有许多病人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他,上门求诊。
“木先生”的脚步几乎踏过许多百官人家的门槛,也有很多人见过他时常摸出一付老花眼镜,一付慢吞吞的样子,更有好多人听过他平和而亲切的话语。西药治标中药治本,中西结合标本兼治。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木先生”和所有“郎中先生”一样,他们像是行走江湖的英雄,一旦知道了有人遇到了病魔的侵袭,就会出来打抱不平,拔刀相助。
今天“木先生”早已离我们远去天国,但许多当年被他救治过的病人还是清楚地记得他的音容笑貌,以致于聊天讲空话时还经常提到他。而“木先生”创办的“徐氏诊所”却还在,由他的孙子掌门传承,让人们仍然感到了一丝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