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东堂先生”的杂货店

昨天的百官:“东堂先生”的杂货店

2013-10-23 18:14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16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生长在百官下市头,孩儿时依稀记得,如今的大通商城东大门位置,当时是一条通向横山弄的青石板铺就的狭窄路面,交界桥下面有一段古风犹存的过街廊棚,显得古色古香,专为来往行人遮风挡雨。一个叫“东堂先生”的开着三间门面的杂货店,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下市头人们活动的中心。

我记得当年的“东堂先生”应该有五十多岁了,他在杂货店天天坐守一条冷板凳做买卖。“东堂先生”左手拿着一把尺子、右手提着一杆秤,经常对别人说:“做生意要经得起秤称,也要经得住尺量。”

那时的交界桥地段叫分水港口,东是百官河,南是百官街河,西是百松河,北是横山河。东面的道路可通驿亭、南湖和小越,南面走过交界桥、走过百官三里长街可到梁湖和丰惠,西面是曹娥江,北面走过孔山可达松厦和沥海。这里水路、陆路四通八达可以说是人来客往的交通要道。

“东堂先生”就在横山弄的路边西侧开了一爿杂货店,店堂不算大,临街是上下二排木板门,厅堂里围了一圈L字形柜台,柜台上排列着一长溜玻璃瓶罐,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糖果、饼干、瓜子和花生。柜台最靠里贴山墙的地方立着一排高高的货架,上面搁放着一些烟、酒、肥皂、火柴、牙刷、洗脸盆、洗衣板、扫把等日用杂货。柜台下面靠墙角处,端端正正地安放着几口缸、几个甏、几只坛,依次盛装着的是酱油、醋、盐和散装白酒。在上面挂着白铁皮做的漏斗和量酒用的竹提,有一斤或半斤的,规格大小不一。柜台后面的空间站立着“东堂先生”。

“东堂先生”的这家杂货店虽小,但日常用品还是应有尽有。除了柜台里买卖日常用品外,还摆放了几张桌椅板凳,供客人打了烧酒、老酒,就着椒盐花生和卤肉聊天喝酒用。“东堂先生”有一手做卤肉的好手艺,那煮熟烂透的卤肉蒸腾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随着香气飘散,客人会遁香而来,打一壶老酒,点一盘卤肉,吃了那酒、那肉会在夹颊间晕染、荡漾开去,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

在我的儿时记忆里,有时家里临到菜要起锅,母亲才发现没有了酱油,急忙掏出几毛钱,把酱油瓶子往我手里一塞,差遣我到“东堂先生”的杂货店去买。当年对于我来说,去打瓶酱油,跟站在母亲身边看她烧菜一样令人愉悦。

我会接过瓶子晃呀晃,雀跃着跑得飞快,母亲总要回过头来叮嘱我两声:“慢点跑,别敲破瓶子。”而我也总是一边应着,一边还是三步并作两步走,快步跑到“东堂先生”的杂货店,把玻璃瓶往柜台上一搁,气喘吁吁地说:“公公,打一斤酱油。”

“东堂先生”也不少多说话,接过我的酱油瓶,拿起漏斗,往瓶口上一插,再取下装一斤的“竹提”,往酱油缸里一舀,提了满满一提酱油上来,对着漏斗的大口子倾倒而下,几秒钟工夫,褐色的液体汩汩而下,充塞了原本空荡荡的玻璃瓶。做完这一切“东堂先生”拧紧瓶盖,擦干净瓶身递给我。于是我拿出钱付了帐,小心翼翼地抱着沉甸甸的酱油瓶,像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历史使命,跑回了家。

我们俞家道地的小孩最喜欢跑腿,其实就是为了“东堂先生”在我们买完东西,他会从玻璃瓶罐里取一颗糖或者一块饼干,有时也会抓一小把瓜子给我们作奖赏。“东堂先生”姓俞,很会做生意,平时并不斤斤计较,一些零头往往就不要了,碰见买东西的人带了孩子在边上,也会给孩子拿些糖果之类的东西哄哄,因此杂货店经营的有声有色,在下市头名气很大也非常受人尊敬。

在我的记忆里,“东堂先生”的杂货店廊棚下,总是人来客往,热闹非凡。河岸边有长长一排石条凳供人休息,下市头的许多大人,在茶余饭后都会来这里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印象中,大家讲“朝事”和“大头天话”最多,谁如果从报纸上看来或从广播里听来国家大事,便会在这里演讲,久而久之,下市头人就锻炼出不少有口才的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有些禁锢着,很多人也有意无意地跑到这里发发发牢骚,讲些怪话,马上会有很多人附和和认同,以抒发郁闷。

这里不仅是大人们的世界,也是我们孩子们很爱跑的地方。尽管抬着头听大人们讲些似懂非懂的事,但我们还是喜欢扎堆图个闹热。

百官下市头度过的童年,总是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有人说过,童年时候的生活记忆,会给人的一生带来难以磨灭的印记,回忆往昔逝去的日子,其实就是想告诉人们一些真实而生动的历史……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东堂先生”的杂货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