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陈家二梦”

昨天的百官:“陈家二梦”

2013-10-23 18:14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6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上)

在我们江南古镇百官的小桃园,老底子曾经居住着陈姓家族。清朝晚期一个叫作陈金镛的人,离开了百官家乡到杭州一家美国长老会办的育英书院去求学,等他毕业时“育英书院”改称了“之江学堂”,就是后来的“之江大学”,如今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陈金镛国学根基深厚,受过数理化和天文地理的新式教育,他在宁波的崇信学校和崇德女校做过教员、校长。陈金镛民国初年在南京汇文书院教国文、格致和博物。后来南京汇文书院拆分为金陵小学、中学和金陵神学院。陈金镛皈依了基督教,教授神学,任督办。当时美国的司徒雷登也在金陵神学院任教授,两人是志趣相随的好朋友。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陈金镛带领学生到北京声援,令外国校方非常不满。于是陈金镛辞职去了上海,在上海广学会书局办了一份与教会活动相关的杂志,同时做孔孟之道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对比研究,曾经出版了《中国的宗教观》和《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两书。陈金镛生有十个儿女,五个女儿、五个儿子。其中陈家二梦成为了现代中国著名的一文一工两位硕儒。陈梦家与陈梦熊出身教育之家,长于博雅超逸的文化圈,他们成为学者后,坎坷和磨难又何其相似:“三反、五反”运动,陈梦家因给清华购买文物而遭难,陈梦熊因负责野外调查的装备购置而遭劫;陈梦家在“反右”中落难,陈梦熊虽未被划为右派,也伤痕累累;“文革”陈梦家命断黄泉,陈梦熊九死一生,终于熬过严冬,迈上学术生涯的巅峰。兄弟两人的曲折遭际折射的是一代学人的命运。陈梦家,这个名字依然闪烁着青铜一样的光泽。

陈梦家(1911~1966)笔名陈慢哉,1911年4月16日出生于南京,祖籍浙江省上虞县百官小桃园人。现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自幼在那种多子女的家庭扭转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系由他在南京汇文女中任教的三姊陈郇磐抚养成人。陈梦家自幼喜读古诗,尤其是唐诗。五岁到南京四根杆子礼拜堂附设的小学读书。八岁那年,父亲遭仇敌诬陷,被赶离了神学院,举家迁居上海,陈梦家改进上海圣保罗小学。1920年春陈梦家随其三姊回到南京,第二年升入中学。1927年夏陈梦家16岁高中尚未毕业,就考入了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法律系。

陈梦家在南京中央大学遇到了任教的闻一多与徐志摩。闻一多1927年秋到中央大学任外文系主任,教授英美文学,陈梦家常去听课。闻先生讲授的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与诗歌格律化理论深深打动了这位少年诗人的心。闻一多对这位天资聪颖的学生尤为器重,曾屡次对朋友称道,师生结下了终生之谊。1928年秋,闻一多离开中央大学。次年,徐志摩应中央大学校长张君谋之聘,任外文系教授,讲授欧美诗歌。陈梦家的才华得到徐志摩的赏识,诗作《那一晚》由徐志摩推荐,以"陈漫哉"的笔名揭载于《新月》月刊2卷8号上,这是他首次公开发表作品。1930年1月,年仅十九岁的陈梦家在《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卷7期上发表诗论《诗的装饰和灵魂》,宣告了指导他诗歌创作的完整的艺术主张。1930年初,陈梦家写下《秦淮河的鬼哭》一诗,描绘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城的恐怖阴森的画面。诗人蛰伏在内心深处的爱国心驱使他怀着"一束隐忧"从"年青人的颓废病"中回眸视悲惨的现实人生。

1931年是陈梦家文学活动最为繁忙的一年。早在1930年初夏,他就与方令孺、方纬德商议,拟继当年《晨报副刊》的《诗刊》后,再办一个《诗刊》。是年的7、8月间,因父亲患病,陈梦家来到上海,把南京诗人的建议告诉了徐志摩,得到赞同。徐志摩立即发信征稿,与陈梦家筹备《诗刊》。1930年冬《新月》3卷之号刊出《诗刊》广告,宣布"我们几个《诗刊》的旧友想多约几个对诗有兴味的新友再来一次集合的工作。"1931年1月20日,由徐志摩主编、陈梦家担负实际编辑工作的《诗刊》季刊在上海以"诗社"名义出版,撰稿人除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等前期新月诗人和南京诗人群成员外,还有林徽音、卞之琳、孙毓棠、曹葆华等新加入的北京青年诗人,标志后期新月诗派的正式形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年龄还不到二十岁的陈梦家已成为新月诗派的一员主将。同月,陈梦家的第一部诗集《梦家诗集》由新月书店出版,书很快销售一空。不少杂志发表了书评,连广东汕头一家不太知名的刊物《滨海文艺》都发表了专论,使陈梦家的诗名大噪。1931年7月,《梦家诗集》增选后再版发行。这一时期,陈梦家还曾创作过一些散文与小说。他所作的中篇小说《不开花的春天》,1931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1931年夏陈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获得律师执照,从南京小营移住市郊兰家庄。陈梦家学的是法律,但是他没有当过一天律师,而是从十六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出版了第一册诗《梦家诗集》,立即出了名,这时他还不到二十岁。

1931年7月应徐志摩之邀赴上海,住天通庵,负责编选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作《新月诗选》。1932年1月,陈梦家编完了老师徐志摩的遗稿《云游》集,整理了自己19丑年夏季后的诗稿,结集为《铁马集》,便毅然停办了后期新月诗派的刊物《诗刊》,结束了交织着迷惆与痛苦的学生时代。正当陈梦家规划自己未来生活的时候,"一·二八"战争爆发了!十九路军在上海抵抗日寇的隆隆炮声震醒了深埋在诗人心底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战争的第二天,陈梦家即与同学刘启122旅旅部,参加抗日宣传工作。陈梦家等人随122旅旅部自南翔经刘行、嘉定、杨行、顾家宅、真如、大场一线向?藻浜前线挺进。2月1日军队进驻南翔镇时,陈梦家在车站伫立三天三夜,目睹无家可归的妇孺老幼在雨雪中踉跄行走,沪宁线上的难民行列蜿蜒长达数十里。他心如刀绞,写下《哀息》一诗,发出"谁教我们这样的?"的责问。2月13日,部队在季家桥与日寇雪中大战。122旅第5、6团任前锋,与敌寇肉搏终日。陈梦家等亲临火线,抢救伤患。2月下旬,陈梦家从淞沪前线返回上海。

1932年3月应闻一多先生之邀到青岛大学任闻先生的助教,并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甲骨文。4月陈梦家修改他在淞沪前线所写的诗,结集为《陈梦家作诗在前线》。1932年夏天,闻一多与陈梦家相继离开青岛去北平。9月闻一多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2月陈梦家来到了北平,经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刘延芳介绍,在该学院听课一段时间。1934年陈梦家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专攻古文字学,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容庚和唐兰。1936年9月,陈梦家获硕士学位,留燕京大学中文系任助教,从此全力专注于中国古文字学、古史学的研究。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不少后期新月诗人如孙毓棠、俞大纲、孙洵侯都由诗人成为学者,走上同一条路。这时陈梦家的主要精力已移向学术研究,但课馀常在津、沪《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及《文艺月刊》、《新诗》月刊等报刊上发表诗作。1935年8月,陈梦家从他历年所作的100馀首诗中精选出23首,结集为《梦家存诗》,以作为其"七年写诗的结账"。陈梦家在艺术上的成就,一直为文学史家们所称道。陈梦家在三十年代的诗名很大,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目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第一部英语版的中国新诗选本《中国现代诗选》中曾选入他的诗。

不久与燕大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的女儿赵萝蕤结婚,成为终生的知友与伴侣。陈赵两家是世交,双方的父亲都有一笔好字,做得好诗,又是研究神学的同道,与司徒雷登均为好友。赵萝蕤聪颖俊秀,少年时在苏州景海师范学校读书时,跟音乐教员陈冕珠学钢琴,而陈冕珠正是陈梦家的四姐。婚礼在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办公室举行。此时,陈梦家结识了小他三岁的同窗好友王世襄。王世襄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家境宽裕。王家在大学附近的成府路刚秉庙东,有一个20余亩地的园子,于是陈梦家夫妇搬到了这个园子居住。陈梦家和王世襄都收藏明清家具,两人乐此不疲,倾囊以求。建国前后,两人在北京还常有来往。可叹的是,陈梦家在1966年死于人祸,而王世襄几遭灭顶之灾,几度沉浮。对明式家具的收藏与研究,成为晚年王世襄的重大文物研究成果而享誉海内外。1936年6月,住在北平佟府的陈梦家发表了“梦甲室商代地理小记”系列第一篇《隼夷考》。这是陈梦家一改诗人的恣意挥洒,全身心倾注于谨严的古史和古文字学的早期论文。

1932年10月,日寇的侵略魔爪已伸向关内,整个华北处于危急之中。1933年初,日寇的铁蹄终于践踏在热河的土地上,陈梦家义愤填膺,决心自行出榆关到前线为保卫祖国效力。1月13日,方纬德、瞿冰森等同学在北平东城灯市口燕京校友会召开欢送会。次日凌晨,陈梦家离北平经古北口奔赴塞外。1933年3月初,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热河不战而失,整个华北处于危急之中。陈梦家满腔的报国热忱付诸东流,他悲愤地从前线返回北平。是年9月,他到安徽芜湖任广益中学的国文教员,住在狮子山青阳庐。在芜湖陈梦家创作了两部气势磅礴、构筑宏伟的抒情长诗《往日》与《泰山与塞外的浩歌》,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顶峰。1934年1月,陈梦家的诗集《铁马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37年7月“七·七事变”,抗战爆发,陈梦家和陈梦熊一起逃离北平。陈梦家由闻一多先生推荐,到长沙清华大学教授国文。是年秋陈梦家赴昆明西南联大文学系当讲师。陈梦熊在西南联大上学时,陈梦家在西南联大文学系当讲师。

1944年秋,陈梦家由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和清华大学哲学系金岳霖教授推荐,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讲授古文字学,为期一年。可是选读他这门功课的美国学生寥寥无几,只四五人。然而陈梦家的目标是遍访散落美国显贵之家和坊间的青铜器,编一部全美所藏中国青铜器图录。在美国的三年里,陈梦家走遍博物馆,寻访古董商和有藏品的私宅,把能接触到的藏器一一看过,照相,整理详细资料。他还用英文撰写并发表了《中国铜器的艺术风格》、《周代的伟大》等文章。1946年,陈梦家和芝加哥艺术馆的凯莱合编了《白金汉所藏中国铜器图录》。他的执著与成果得到美国文物界人士的赞赏。1947年夏,陈梦家曾历游英、法、瑞典、丹麦、荷兰等国。他在国外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与惊人的毅力,备尝艰辛,致力于收集流散于欧美的我国铜器资料。1947年秋,他拒绝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位负责人劝他留住美国的要求,留下正在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博士的妻子,毅然启程回归祖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到美国来主要是要编一部全美所藏中国铜器图录。在美国三年中,他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从第二年开始他遍访美国藏有青铜器的人家、博物馆、古董商,然后回到芝加哥大学的办公室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打出清样。多数私人收藏家都是富贵之家。否则谁买得起一件、两件,乃至数件精美绝伦、价值昂贵的中国青铜器呢?梦家是无所顾忌的,只要是有器之家,他是必然要叩门的。他和所有藏家、古董商、博物馆几乎都有通信关系,并留有信件的存底。他胜利地完成了他尽全力想要完成的工作。在美国的三年中,除编写庞大的流美铜器图录外,他还用英文撰写并发表了《中国铜器的艺术风格》、《周代的伟大》等文章,并和芝加哥艺术馆的凯莱合编了《白金汉所藏中国铜器图录》。

回来的第一年,他为学校购买了许多祖国文物,并成立了“文物陈列室”。建国初期,陈梦家夫妇分别在清华和燕京大学任教,生活安谧。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陈梦家转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编委、《考古通讯》副主编。解放后陈梦家先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古文字学、年代学和古史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在国内外赢得很大的声望。他业馀与诗人郭小川、艾青等时相过从,并写过文艺短评与咏物写景的小诗,很受读者欢迎。1956年陈梦家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买了一所房子,搬到东城区钱粮胡同。陈梦家几乎用他的全部收入购买了许多明代家俱。如今这些家俱已如他所愿,全部归了国家收藏。陈梦家是个兴趣盎然、朝气和忧郁并存的人。在家忙工作的时候多,有时干些日常的力气活,他兴高采烈。他个性分明,不喜种花,不喜照相,不爱听音乐,却喜爱各种戏曲,喜欢写戏曲评论和泛论文艺的文章。

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写了许多文章,著了许多书,编了各种图录,还留下了一本完成、未发表的大约二百万字的遗稿和未整理完毕的其他资料。他在语言文字学领域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他对甲骨文、殷周铜器铭文、汉简和古代文献的综合研究方面。他对甲骨文的研究一开始比较注重文字的分析和寻求卜辞中的礼俗。后从青铜器断代研究中得到启示,从断代入手全面研究卜辞。他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为《殷墟卜辞总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该书是甲骨学史上少见的较早的大型综合性研究著作。全书70多万字,共分20章。从语言文字学角度看,其中的"文字""文法"两章最为重要。在"文字"一章中,他概述了以前诸甲骨学家对甲骨文的考释方法,同时他还对汉字的起源及构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密切联系汉语特点开查汉字的构造。在"文法"一章中,他提出卜辞是研究中国语法史的最早材料,可以从中开始寻求汉语语法发展的规律。该书对研究古代史地、语言文字和考古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他在铜器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西周铜器断代》(分6期连载于1955年~1956年的《考古学报》上)。其中详细记述了不同时代的各类铜器98件。每件都记录了全篇铭文的释文,并加以详尽的诠释,有的甚至史逐字逐句地讨论。所以其中包括许多考释文字、词语,探求语法规则及语义的资料。这对研究上古汉语及汉语史很有参考价值。他对汉简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和《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两本书中。此外他还有专着:《老子今释》(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考释第一集》(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1946年)、《尚书通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年);论文:《释底渔》(《考古社社刊》1936年第4期)、《释"国""文"》(《国文月刊》1941年第11期)、《关于上古音系的讨论》(《清华学报》1941年第13卷第2期)、《殷代铜器》(《考古学报》1954年第7期)、《慎重一点"改革"汉字》(《文汇报》1957年5月17日)、《蔡器三记》(《考古》1963年第3期)等等,以及一些已经整理出版和一些将要整理出版的遗作,如《西周铜器断代》的后半部等。

1957年陈梦家在考古研究所被划成"右派份子"。是当时史学界著名的五大右派之一,黄现?、向达、雷海宗、王重民、陈梦家。那一年有上百万知识份子被划成"右派份子",其中有一大批曾经留学欧美的各种专家。对陈梦家的惩罚是"降级使用"。比起那些被送到"北大荒"的人们来说,他受到的处罚不算最重。陈梦家曾经一度"下放"到河南农村劳动。陈梦家先生被错划成右派,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未使他治学的毅力稍减。就在那些最严峻的日子里,陈梦家仍在工作室里埋头工作。他用了十年时间,将故宫的九百张铜器拓片与夏商周"三代"的著录一一核对。陈梦家忍受巨大痛苦和压力,将心志寄托于学术研究。1960年,他被派往兰州,协助甘肃省博物馆整理武威汉墓出土的简册,由此开始汉简研究,1962年著成《武威汉简》一书,又重新继续西周青铜器断代的研究,赶写器铭考释,并计划一年内完成《西周青铜器断代》和《历代度量衡研究》两本专著。然而,这位为新诗发展与学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诗人与学者,正当日以继夜的在学术领域耕耘却被“文革”一夜间摧毁,在文革开始的1966年8月,陈梦家在考古所被被无休止的轮番批斗,他的家被抄,他们夫妇的住房被别人占用,陈梦家选择了自尽。在8月24日夜里写下遗书,服用大量安眠药片自杀,由于安眠药量不足没有死。十天以后的1966年9月3日陈梦家自缢身亡,陈梦家是在林彪、"四人帮"的政治迫害下含冤逝世的,年仅五十五岁。1978年1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京举行了陈梦家先生追悼会,对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陈梦家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人民将永远不会忘怀这位赤诚的诗人与学者。

(下)

陈梦熊,1917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上虞百官小桃园,著名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水文地质学家。现任国土资源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咨询委员。

陈梦熊在家男丁中排行老四,1923年至1930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读完了小学,1930年至1936年进入金陵大学附中读中学。这两所南京的名校,为陈梦熊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南京陈梦熊有个三姐叫陈郇磐,当时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担任音乐教师。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教育改革家,曾同百官老乡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等人组织了教育改革研究会,并协助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陈梦熊的三姐不但在生活上抚育弟弟,而且在思想上也深深地影响了少年时期的陈梦熊。1938年陈梦熊考入了抗战爆发后三校异地合并的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专业。陈梦熊曾经说过,当时东北已被日军占领,国家急需石油、煤炭、钢铁等战略物资,号召国人大力开发大西北。而当年的热血青年陈梦熊一心想为国家抗击外侮出力,就这样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并且为之奋斗了一生。地质地理当时只能算一个冷门的专业,但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却非常强大,著名的教授有王烈、王恒升、冯景兰、赵九章等人,这些人学识渊博,都是当时国内各学科的权威学者。其中袁复礼、米士(德国籍)、系主任孙云铸对求学期间的陈梦熊影响最大。

4年后陈梦熊大学毕业,顺利地考上了位于重庆的中央地质调查所,那里不但聚集了众多权威的专家和学者,而且还有能经常去全国各地进行野外考察的机会。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第二年,陈梦熊就被派到兰州,参加刚建立的西北分所,给别人当助手。这是陈梦熊作为地质工作者人生中第一次参加野外考察,开始了他的长达十年“学徒”生涯。1945年陈梦熊又参加了以王曰伦先生为首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这是国内第一个横跨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共有成员三四十人,而陈梦熊是其中年纪最小的队员。在西北工作期间,风沙大漠、寒烟戈壁,是一段艰苦的岁月。陈梦熊开始发表地质方面的文章,将实践和思考化为文字。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陈梦熊随所迁移到南京,参加了黄汲清先生主持的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他主要负责西北地区。通过这项工作,陈梦熊掌握了全套的编图方法与印制技术,为后来从事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工作积累了经验。

全国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基础上组建成为国家地质部,这就是今天的国土资源部的前身。陈梦熊与所里的大部分人员从南京迁移到了北京,从此陈梦熊再也没有离开过北京。在国家地质部,陈梦熊担任的第一项工作是负责天成、宝成铁路新线工程的地质勘测工作,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条横跨秦岭的复杂山区铁路新线。当时我们国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主要是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边学边干。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铁路从选线到技术设计阶段的全部勘测任务。

1954年组织上根据国家的要求,抽调陈梦熊负责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陈梦熊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青春年华。水文地质学当年也是从原苏联传入的一门地学新兴分支学科,是研究地下水的自然现象、形成过程、基本规律、测量方法,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关系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当时国内正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一下子要领导完成如此庞大、陌生、繁重的任务,是何等艰巨啊!要普查,首先要有专门的人才,可新中国成立后,新开办的地质院校虽然建立了水文地质专业,但使用的教科书却是从“前苏联”翻译过来的教材。为了创立有自己特色的水文地质学,陈梦熊在1950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等工作的初步成果,编辑出版了第一本以我国实际资料为主的《实用水文地质学》。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采用的以苏联为蓝本的普查规范已经难以满足我国实际应用的需要。陈梦熊于70年代初根据中国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制定了一套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普查规程。水文地质普查的最终成果是水文地质图,与地质图在国际上有统一的格式不同,这种图件在1970年之前,全世界尚无统一规定。之前我国采用的编图方法还是“前苏联”的那一套,图面按地层划分含水岩组。70年代初,陈梦熊结合本国实际,创立了一种在图面上重点反映含水介质、水量、水质、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特征等内容的彩色水文地质图,这就是运用迭置方法、反映多层含水层的三维特征、具有我国特色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

在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期间,陈梦熊还填补了其他多项全国空白,编制出版了国内第一幅比例尺1:3000万的中国水文地质图,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遥感水文地质培训班,创立了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的新概念,组织各省首次完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1982年,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按计划全部完成。近三十年间陈梦熊这位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的高个子科学家,几乎用脚步丈量了一遍国土,走遍了祖国的万水与千山,成为科学界的“当代徐霞客”。

80年代初,陈梦熊退居了二线,但他仍痴迷于祖国水文地质事业退而不休。如今的国际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区域水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等传统水文地质学,转向了以环境水文地质学和水资源水文地质学等为标志的现代水文地质学。年逾花甲的陈梦熊与时俱进,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英文),成为了陈梦熊新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陈梦熊还出访了一些国家和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增进与外国同行之间的交流,扩大了眼界,开阔了思路,了解了国际水文地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1982年,陈梦熊在英国参加第一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时,从荷兰著名学者英格仑教授的报告里,首次听到了“地下水系统”这一崭新的理论,引起了陈梦熊这位中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为了将这一水文科学的先进理论引进国内,陈梦熊回到北京后,先是系统搜集整理国外有关文献,编印出版了《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论文选编》。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各国对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不同观点,发表论文《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邀请地下水系统的权威学者英格仑教授来华讲学,在武汉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开办专门培训班,传播新学说。除了理论学习,陈梦熊还投入实践,他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主动要求参加以英格仑教授为首的国际水文计划(IHP)—“地下水流系统研究”的专题工作组,承担亚洲地区的典型实例研究。所做论文《华北黄河平原地下水系统》(与人合著),被列为全球六大实例研究之一。

为了研究地下水系统由于水资源开发可能引发的各种环境效应,他又承担了国际水文计划关于“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的国际合作课题,负责其中地下水部分。之后陈梦熊又相继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河西走廊水文系统分析》、《西北干旱区水文系统与生态环境》等论文,对该新课题的研究臻于精深。为了掌握了地下水系统理论,陈梦熊在江苏、河南、吉林、青海等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久便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这对复杂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计算和模型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陈梦熊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共发表论文一百四十多篇,其中英文论文二十篇,还完成了两项国际合作课题。陈梦熊在退休期间,还出访英国、荷兰、德国、芬兰、前苏联、美国、泰国、印尼等国家,并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十余次。今天已届耄耋之年的陈梦熊,虽然行动不便,但依然给自己揽下了多项工作,不仅仅是担任国土资源部科技高级咨询中心咨询委员,接受咨询,还制定出一套新的水文地质图和水资源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制图方法,同时又编写出一本《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发展史》。

陈梦熊自50年代以来,负责组织领导并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任务,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0年代由他负责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和松辽平原水文地质图系,开创了跨流域图系的典型模式。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70年代又进一步系统地创立了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获得国内外较高评价。80年代初,组织完成全国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并开始致力于水资源、地下水系统以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多次获地矿部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参与完成国际水文计划关于《地下水流系统分析》和《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两项国际协作的研究课题,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他曾先后在国内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多项职务,对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陈梦熊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先后发表论文140余篇,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代表作有《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和《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陈梦熊曾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尽管在专业领域名气很大,是国土资源部的元老级专家,但他却依然身处“陋室”—住在一幢老旧的公寓里。陈梦熊用一生的时间,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写下一首探询和求索的生命诗篇。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陈家二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