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孙中山百官之行
孙中山先生十分重视浙江这一东南重地,从1912年至1916年曾先后三次来到浙江,考察了嘉兴、海宁、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地,足迹遍布浙江的山山水水。孙中山先生对浙江的发展寄予了厚望,要求‘旧图进步,为全国之模范”。
在浙期间,孙中山先生在杭州祭扫了秋瑾墓,察看了铁道路政,还参观了之江文理学院与拱宸桥商场,并游览了西湖灵隐和天竺等名胜古迹。孙中山先生在宁波阐述了“地方自治乃建设国家之基础”及有关“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的学说意义。
孙中山先生对绍兴提出了发展实业、发展教育与改善卫生条件等3项要求。
孙中山先生对宁波提出了“振兴实业、讲究水利、整顿市政”3点希望。
孙中山先生盛赞“浙江省是文物之邦,绍兴是文物之县,合一县众人之力将绍兴之事办好”。
孙中山先生认为“甬人能力与影响之在全国可首屈一指”,“宁波不难成为吾国之第二上海”。孙中山先生认为浙江在独立各省中“最有希望”,“必能使浙江为全国之楷模”。
孙中山先生在浙江的所言所行体现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宽广的政治家胸怀。
历史是不会中断的,七十余年来,勤劳勇敢的浙江人不断继承与发展孙中山先生未竟之事业,为和谐美好的明天不断开拓进取。
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来浙江是民国2年(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先生以全国铁路督办名义由上海来到杭州考察了浙江的铁路情况。归途中车过硖石,受到了当地人士的隆重迎送。
孙中山先生第二次来浙江是在民国2年(1913年)7月,这次绍兴之行,因系秘密访问,至今鲜为人知。
孙中山先生第三次来浙江是民国5年(1916年)8月,以中华革命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应浙江革命党人和督军吕公望的邀请,由胡汉民、邓家彦、朱卓夫、陈去病、周佩箴等人陪同莅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视察。
民国五年(1916年)中秋后的第三天,是农历的八月十八,孙中山先生偕同夫人宋庆龄,以及张人杰、孙棣三、蒋介石、张静江、朱执信、叶居伧、任凤岗、吴文禧等人从上海来到海宁盐官镇观潮。在周王庙车站下车,下午三时,孙中山先生一行出南门,沿江边石塘,过占鳌塔,经观潮亭,到当时刚刚建成的“三到亭”内休息候潮。
孙中山先生在亭内引颈遥望着钱塘江景色,江面上风平浪静,微波粼粼。谈笑之间,一平如镜的江面上传来一阵阵轰隆隆的声响,仿佛雷声满天滚动,响声越来越大,象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此时东南方的江面上出现了一排云花花的浪涛,从遥远的天际压来,渐移渐近。突然雪浪翻滚,喷珠溅玉,霎时涌到眼前,汹涌澎湃、旋涡急转,瞬息万变,使人眼花掺乱,目不暇给。浪激堤岸,又若山崩海裂,大地为之颤动。浪花飞溅塘顶,潮水直扑八面。转眼间潮头奔腾而去,过了些许江面恢复平静。
孙中山先生面对此情此景,挥笔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十六个字,以抒胸臆。孙中山先生还在亭前摄影留念,尔后一行人来到了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休息,孙中山先生为商校题写了“猛进如潮”四个大字。这次海宁观潮,上海的《民国日报》曾有过简略的报道。
孙中山先生再度来到杭州,前往秋瑾墓,凭吊了秋瑾烈士。这表明了孙中山先生对秋瑾非同寻常的思想感情和非常深厚的革命情谊。当时孙中山先生对身边的人说:“光复以前,浙人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女士不再生,而‘秋雨秋风愁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今日又风雨凄凄,得勿犹有令人愁煞者,抑亦秋女士自灵爽未昧耶?”
民国五年(1916年)8月19日孙中山先生偕胡汉民、朱执信等6人一行从杭州渡钱塘江,乘坐‘越安’轮沿浙东运河赴绍兴。运河之滨的萧山新林周村,有一座建于宋·咸淳年间的万柳亭(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此亭是明清县中文会之所。孙中山先生在赴绍兴途中还登岸在此小憩并有题赠。当舟过萧山,胡汉民曾经写了一首小诗赠给留杭的戴季陶:“西湖三日共勾留,乘兴扁舟更远游;我有一言君信否?会稽山水胜杭州。”
孙中山先生到达了绍兴后,下榻布业会馆。这天下午,绍兴县知事宋承家、警察局长薛瑞骥、中国银行行长宋宣初、商会总董高云卿、会董陶荫轩、陈秉衡,县教育会长菇平甫、《越铎日报》社长孙德卿、编辑记者陈瘦崖、张天汉、王铎中等人去西郭门外育婴堂河埠头迎候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时年51岁,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一路劳顿但丝毫没有倦意。翌日起,孙中山先生在绍兴游览考察了三天。当年绍兴的一艘“烟波画舫”成了接待孙中山先生的专用船。登船后,孙中山先生坐于前舱平台的藤椅上,放眼鉴湖风光,倾听水声橹声,兴致甚佳。望着湖上众多的渔舟、渔舍、竹箔、小石桥、圆拱桥,他赞口不绝说:“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真是名不虚传。”
孙中山先生一行深深为这里的山川人文所吸引。他们登临望海亭、休憩越王殿,流观八百里鉴湖风光;悠游快阁,查询历史,体味当年放翁酒诗情意;踏访兰亭古迹,品评二王书法,于曲水流觞处用餐;瞻仰大禹风采,观摩岣嵝、窆石两亭,畅谈禹德禹功;游历南镇庙,仰望香炉峰,赞赏徐渭“深秀”题字。他们又在徐公祠凭吊徐、陈、马三先烈,缅怀烈士功绩;接见秋瑾侄子秋壬林,慰勉后辈更加努力。
孙中山先生这次来绍兴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祭陶,为此一下榻后就与友人陶荫轩商谈祭陶事宜。据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在绍兴通知绍兴县知事宋承家,要约见陶成章的父亲。宋承家即差人去陶堰告诉陶品三(陶正)。陶品三得悉大总统孙中山召见,兴奋得一夜未睡。第二天拂晓,陶品三从陶堰徒步来到绍兴城,上午十时在绍兴布业会馆与孙中山先生相见。
孙中山先生一见到陶成章的父亲陶品三,立即起立,热烈握手,并向陶成章烈士的全家问好!接着孙中山先生又关切地问询陶品三:“儿子牺牲后,家庭情况如何?生活能否过得去?”陶品三向孙中山先生汇报了国家发给的抚恤金大部分还了债,一小部分造了几间住房,表示感谢孙中山先生对烈士家属的关怀。孙中山先生听后,当场写了手谕叫秘书给浙江省都督府,要求:“从民国五年开始,追加陆军上将陶成章烈士年抚恤金七百元正。”并通知浙江都督府执行。从此以后,陶品三一家生活有了很大好转。
接见了陶品三的第二天,8月21日下午孙中山先生还邀请陶品三同乘“烟波画舫”前往东湖陶社祭奠陶成章烈士,孙中山先生恭读祭文,行三鞠躬礼,在气氛肃穆的哀乐声中,敬酒三杯,随后写下“焕卿同志千古气壮山河 孙文”的堂匾,在陶社前又留下18人祭陶合影。孙中山先生在玻璃大厅楼上的“稷庐藏书楼”小憩后,题写了“气壮河山”四个大字,表示了对陶成章烈士的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后来刻写成了东湖陶社正厅悬挂的匾额(原件已由烈士家属在解放初捐赠浙江省博物馆保存)。
在隆重祭陶后,孙中山先生应陶社社长、老光复会、同盟会会员孙德卿邀请乘舟去孙端参观上亭公园,赞许孙德卿之盛德。在这前又在下榻的布业会馆,参观陶荫轩创办之适庐茶室等,赞赏这种集戏院、茶室、浴室、旅馆、菜馆于一体的娱乐休闲场所。
孙中山先生在绍兴期间留下了许多墨宝:写“经纬万端”赠东道主陶荫轩,书“有道”赠中国银行行长宋宣初,书“博爱”赠县知事宋承家,书“大同”赠孙德卿,书“救民疾苦”赠绍兴名医裘吉生。孙中山先生在各处参观时,又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尤其是在绍兴商会欢迎会上发表了演说,8月23日的《杭州民国日报》报道了演说全文。当时《越铎日报》发表了《欢迎中山先生》社论,刊载了孙中山先生每日行程和绍兴市民热烈欢迎的情景,这些演说和言论表达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对绍兴的谆谆告诫与殷切期望。
8月22日上午孙中山先生一行顺利地结束了在绍兴的三天参观巡视活动,从孙端到曹娥,过江后到百官,再乘火车去宁波。孙中山先生在途径上虞百官,晚上留宿于百官旌教寺,这天他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八月二十二日,由孙端抵曹娥北岸,坐轿渡江,水涨流急,舟行甚险。”这段文字记载似乎让人不可思议,轿子是陆上通行工具,怎么还有坐着轿子过曹娥江的呢?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曹娥江,江面宽阔、波浪涛滔,从曹娥观花轿摆渡到对岸的龙山脚下百官渡,江面上既没有轮渡,更没有大桥。而在夏秋,受潮讯影响,曹娥江水势暴涨,江面增宽至一千多米,沿江两岸又多浮沙,渡船不能靠岸。百官渡只好在沙滩地上的水面打起一根根木桩,搁上木板,再一块一块地连接起来,便于行走,老百官人叫做铺跳板。
这样摆渡的人比较容易靠岸,但人在跳板上行走时,会一晃一晃地摇摆,而跳板下面汹涌的江水,哗哗作响,一个浪花会把人拍下水去,胆小的人根本不敢走动。于是曹娥人出现了一种桥行生意,旅客只要在岸上坐进轿子,由二个轿夫抬着走上跳板,连人带轿子放进渡船内,等渡船摇到对岸,渡过曹娥江,二个轿夫再把轿子连人抬起,走完那边的跳板,直至送客人上岸。雇桥摆渡在当时对旅客来说,是十分舒适方便的,孙中山先生当然也得随乡入俗坐轿渡江。
当时的上海《民国日报》对孙中山先生途经上虞百官曾报道:时届初秋,天气炎热,孙中山先生头戴草帽,身着白色哔叽中山装,足踏黑亮皮鞋,经曹娥岸曰:“此地之厕乱杂,宜迁移于一处,勿使臭气熏人;河道亦宜清淤,使之清洁;卫生之地,处处宜加讲求。”陪行绍兴知事宋承家点头称是。
曹娥,民国时曾隶属绍兴县,所以孙中山先生将在曹娥的所见所闻告诉了绍兴知事宋承家。1916年9月的上海《民国日报》还报道:“渡江至对岸,上虞议长王佐等迎迓,乃换轿复至火车站,询问上虞自治甚详,尔后握别,登火车离绍邑去宁波。”
而绍兴《越铎日报》记载更详:“孙中山先生百官候车,大赞王佐在籍讲求实业,改荒芜田地,种桑、茶、果、粮,使有用之地;又举设行收茧;增修水利,募捐赈济诸事,乃共和富民之模范。”
据查史料,光复后王佐积极参与上虞的政、商、学等事务,成绩卓越,是上虞近代史上第一个受孙中山先生赞赏的人。
8月22日晚上,孙中山先生在百官留宿百官旌教寺,并为该寺书写了"博爱"二个大字,民国11年(1922年)1月《越铎日报》曾刊出孙中山先生题赠的墨迹:“博爱”,这个题词也曾经被百官人刻成匾额悬挂在旌教寺多年。
第二天孙中山先生乘轿在百官三棚桥的百官火车站乘车离开百官赴宁波。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曾站在百官火车站,用广东普通话大声说道:“上虞虽曰三等,却系富饶之所,不乏仁人志士,建设富民之事,谅非难事。惟兹事千头万结,从何做起,而要以交通便利为第一要着,县公署应迁百官为适宜。”
也许孙中山先生说的太超前了,上虞的官员仅仅拎着耳朵听听而已,没有付诸行动,只是把他的指示当作史料记载了下来。孙中山先生在1916年就建议上虞县治迁到百官。自称“总理信徒”的蒋介石掌权后并没有照办,是共产党采纳了这个建议。把上虞县政府从丰惠搬迁到了百官。
这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中唯一一次过境上虞百官,给百官的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孙中山先生从百官乘车到达宁波,当年的宁波火车站在江北区大庆南路84号一幢青灰色小洋房,这是孙中山先生抵达宁波时下车落脚的地方。孙中山先生受到等候在火车站的宁波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当天下午,宁波各界数百人在宁波省立第四中学讲堂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欢迎会,孙中山先生发表了重要演说,言简意赅地提出了“振兴实业、讲求水利、整顿街衢”三点意见。孙中山先生还对旅居海外的“宁波帮”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且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屈首一指也。”“宁波人之实业,非不发达,然其发达者,多在外埠。鄙见以发达实业,在内地应更为重要。试观外人,具商业发展于外者,无不先谋发展于母地。盖根本坚固而后枝叶自茂也。宁波人对于工商业之经验,本非薄弱,而甬江有此良港,运输便利,不可独运销于国内沿海各埠,且可直接运输于外洋,若能悉心研究,力加扩充,则母地实业,既日臻发达,因之而甬人之营业于外者,自无不随址地而益形发展矣。”
孙中山先生对宁波寄予极大的希望:“故兄弟今日只所望于宁波者,以宁波既有此土地,有此资力,苟能积极经营。发奋自强,即不难成为中国第二之上海,为中国自己经营模范之上海。是在诸君子勉为之耳。”孙中山先生的报告由庄禹梅先生(时任《四明日报》主编、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记录整理,经孙先生亲自修改后,发表于《四明日报》和上海《民国日报上》。
当夜,孙中山先生一行宿于省立四中校内。孙中山先生当年演讲的省立四中,就是如今宁波市东恩中学校址,原为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储才学堂,几经更改校名“宁波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浙江省立宁波中学”、“宁波市第一中学”、“宁波中学”等,今日校园内高耸着一块于台基上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演讲处”8个大字。
次日上午,孙中山先生由励建侯、赵家艺等陪同登临天封塔,后视察了竹洲女子师范学校,中午在后乐园(现今的中山公园)参加宁波各界代表公宴会,下午考察江北岸的宁波工业学校及附属工厂。然后,在江北岸的鸿仪照相馆拍摄了一帧6寸的全身单人照,照片上时年51岁的孙中山先生,身着白色美国式学生装,手持司的克,握一顶金丝草帽,足履黑色圆头皮鞋。照片上方黑底白字题曰:“孙中山先生伟照”。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由赵家艺先生之子赵志勤家属保存至今。
24日先生一行乘“建康舰”离开宁波去象山、舟山视察海港,顺道游览了普陀。孙中山先生这三次浙江之行,进行的实地考察,为他日后制订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纲领《建国方略》中东方大港的设想提供了重要依据,日后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和以后浙江各方面的建设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