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中国的幼教之父陈鹤琴
千年的古镇百官是江南水乡,,依山傍水小桥流水。清代诗人唐九皋在《百官镇》诗中云:“风翥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徊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舜庙钟。”这是古代诗人对古镇百官悠久历史、秀丽景色的描绘,,也是对人杰地灵的虞舜大地赞美。百官在近代历史上还走出了一位被人称为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是新中国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现代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出生于我们上虞县百官镇一户破落小商人家庭,6岁就惨遭不幸死了父亲,8岁那年母亲就开始送他进入百官的私塾学堂识字习文,在1906年15岁那年由姐夫资助入读现代学校杭州蕙兰学堂读书。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陈鹤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14年(民国3年)8月大学毕业后,陈鹤琴又考取了公费(“庚子赔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先在霍普金斯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17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攻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杜威学生)、孟禄、桑代克、罗格等名教授。l918年6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回国,陈鹤琴执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教育科,讲授心理学、儿童教育学。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1922年出版《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开创了中国汉字字量的科学研究。1923年兼任东南大学教务部主任,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1925年陈鹤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7年陈鹤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兼任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指导员及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1927年陈鹤琴还担任了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经他的手建立了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陈鹤琴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陈鹤琴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幼稚园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月刊《幼稚教育》。陈鹤琴当年在南京做了许多幼教事体。
1928年至1939年陈鹤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192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陈鹤琴也积极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任上海市难民教育委员会及国防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主任,创办救济会中学、儿童保育院、报童学校。次年创办《活教育》月刊。作为上海市难民教育的主要负责人,面对当时在战乱中和家人失散,流浪街头的许多孩子,陈鹤琴利用了当时上海租界的特殊条件,发起组织了一个“儿童保育会”。他组织这些孩子们早上卖报,中午读书,在二百多个收容所中开办了一百六十多所学校,使二万七千多名难童受到了教育。
1940年,日军沿赣江南下,陈鹤琴带领200多名学生辗转各地坚持办教育。1940年至1945年陈鹤琴在江西创办了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任校长。当年社会上曾经有人评价了中国教育界的四位圣人,陶行知是乡村教育的圣人,晏阳初是平民教育的圣人,黄炎培是职业教育的圣人,陈鹤琴则是儿童教育的圣人。抗日战争胜利后,陈鹤琴担任了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接管外国人所办中小学,1945年创立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后改名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
1946年兼任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并先后担任中共创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1948年4月陈鹤琴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假小学教师讲习会讲学。8月赴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会议。解放前夕1949年5月,陈鹤琴曾先后两次遭国民政府当局逮捕,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联合营救获释。
南京解放后,陈鹤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1949年8月被任命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1949年9月,陈鹤琴作为教育界代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又历任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第一届至第三届政协副主席。1952年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为基础,并入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有关系科后,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陈鹤琴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教系主任。
陈鹤琴还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委员。1979年陈鹤琴担任了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兼江苏省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许多职务。
陈鹤琴他在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期间,专心致至地研究幼儿教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在20年代到40年代一直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从50年代初开起,由于“左”的思潮影响,陈鹤琴在1958年遭到了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也被全盘否定。1959年陈鹤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热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鹤琴得到了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还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1982年陈鹤琴他在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1982年12月30日陈鹤琴在南京病逝,终年91岁。陈鹤琴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的人生足迹遍及国内外,不论身处何时何地,始终爱祖国、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江泽民同志于1988年11月20日为陈鹤琴先生雕像墓碑落成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我们家乡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老先生,,在百官城区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一所鹤琴幼儿园、一所鹤琴小学。